“优师计划”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及养成策略

2023-06-09 23:24王萍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6期
关键词:扎根师范生情怀

王萍

“优师计划”积极响应了国家重大战略对人才培育的特殊需求,承担着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大使命。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标准,也赋予了“优师计划”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并为其实施落地指明了方向。“四有”好老师必然拥有教育情怀,拥有教育情怀是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必备条件。

一、“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独特内涵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一种关系性体验,也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道德情感体验。“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有自身的独特要求。

(一)扎根基层的爱国情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爱国情怀的传承、教育情怀的抒发。作为国家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而重点培养和补充的优秀教师群体,“优师计划”师范生应时刻心怀国家、省域和乡土教育事业发展的情结,心怀“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地提升道德情操,筑牢扎实学识,心怀仁爱之心,自觉坚定和践行服务乡村教育的初心,扎根基层教育,肩负起为党育人的时代大任。

(二)定向培养的服务情怀:服务乡村教育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的保障在于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将“优师计划”作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优质均衡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推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实现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力军,“优师计划”师范生应牢记自身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使命,深入到基层教育,为其注入新的教育理念,与一线广大教师一起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三)行为世范的引领情怀:引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先遣队

“优师计划”的特色定位在于其较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突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的教师,作为面向未来,扎根基层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先遣队。“优师计划”师范生须心怀为农村贫困地区振兴的培育人才的爱国情怀,心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情怀,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倍珍惜时光,勇担使命,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掌握定向地区从教所需专业能力,增强服务乡村教育的本领。

二、“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实践价值

“优师计划”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精神的关键举措。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深刻指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并指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这成为实施“优师计划”的行动纲领,也是“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基点支撑。“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实践两个方面。

(一)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教育情怀是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够引导教师职业道德从“他律规制”走向“德性自觉”,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守,使教师在面临困境时积极主动、智慧、执着地处理各项工作,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在工作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同时,教育情怀能促使教师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向,为其自主发展提供强大、鲜活的源泉,给教师的职业生涯注入无限活力,为其职业倦怠提供解困的动力。

(二)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实践的助推器

教育情怀是与教育相关的个人内在自然情感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发展有着执着的承诺与坚守,能够内化为教师专业实践的精神助推器。具体而言,教育情怀能够促使教师将学生成长的迷恋、与学生相处的智慧、献身教育的承诺等由外在的责任义务转向内在的个人品质需要;能促使个人主动担负起教师角色,指导自身专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缄默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提炼为实践性知识。

三、“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路径

河南大学从公费师范生培育到实施“优师计划”,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地理科学三个专业为例,以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为基础,按照榜样示范—道德认同—实践提升的养成路径,重点提升“优师计划”师范生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

(一)榜样示范

情感是具有感染性和被感染性的,教育情怀的养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通过与榜样的接触和示范,师范生可以切身地体悟到榜样对教育、对学生的高尚情感,体察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来激发教育情怀的生成和升华。

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扎根深山20余年,用一根扁担挑起了大山孩子上学梦,照亮了山区孩子的人生道路,用行动践行了师德的时代内涵;“不坐办公室”的乡村园长郭文艳,扎根太行山区,把课堂搬进乡村田野,创办了全国首个幼儿园附属乡村社区大学,真正实现平民教育的价值;80后乡村校长张鹏程,为建校园垫付了全部积蓄甚至负了债,用39岁的一头白发换取了留守儿童幸福;90后网红特岗教师任明杰,扎根农村基层,默默奉献,用文字、图片记录乡村教育的点点滴滴……他们用自身的教育故事照亮师范生前行的道路,涵养全省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和教育情怀,也让师范生看到自己未来应有的模样,感受到了乡村教师身上的崇高德性和情怀。

(二)道德认同

教育情怀的养成需要激发师范生内在的道德认同。用生命托起大山的希望、改写大山女孩命运的“擎灯人”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40多年,用半生的心血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部免费的女子高中,用瘦弱的身躯托举起了山区群众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信心与希望。张桂梅老师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对教育事业献身承诺、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绝不是空话,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高尚德性的养成一定是出于自觉的认同。

教师的个人情感、价值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情怀,其蕴含的乡土归属感、基层教育使命感等成为其身处逆境长期坚守的动力机制。师范生肩负着教育情怀自育的使命,因此要以师范生生命成长为重点,引导其从简单的“道德服从”转向深层的“道德认同”;以个体教育情怀培育为出发点,自主对标身边的卓越教師,激发自身提升教育情怀的勇气和追求。在河南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课堂上,我们运用体验式学习圈理论,让师范生在体验、反思、概括和主动实践等学习过程中,在体验中实现经验的领悟和改造,获得新的道德认知。同时,我们引导师范生自身通过思考教育现象、回顾教育经历、批判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等反思认知,以自觉的方式践行师德。

(三)实践升华

“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需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注重开发优质教育实践资源,丰富教育实践形式。在校研习期间,我们在注重课堂观摩的同时还邀请校内研究乡村教育、乡村发展的专家教授开展讲座。师范生在外见习、实习期间,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一方面,以优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为主,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引导师范生到优质中小学实习,帮助其了解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感受卓越教师的教育情怀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以乡村薄弱中小学为基地,由原来的引导师范生走进农村中小学调研转到深入农村参加教育见习和实习,并配备班主任、见习实习指导老师两位导师,积极参与师范生见习实习,帮助师范生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特点,深入掌握乡村教育的规律,自主发现乡村教育的困难与挑战,增强其服务乡村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其未来走向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责编 桑 涛)

猜你喜欢
扎根师范生情怀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