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欣,张志红,贺 刚*,陶志英,吴 斌,周辉明,张国华
(1.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330039,南昌;2.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330096,南昌)
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俗称甲鱼,是我国重要的特种水产动物。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也面临很多问题:高密度和高投饲量养殖方式而缺乏相应的精准养殖技术,造成水质恶化、中华鳖抗病力差,抗生素泛滥等;工厂化(温室和阳光棚)养殖环境中软硬件设施和管理相对落后,外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标准化程度不高,中华鳖品质和安全性难以保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华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和各地方政策指引下,以养殖绿色生态商品中华鳖为目的,结合地域资源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莲藕、水稻和稻花鱼等不同种养对象,形成了莲-鳖、稻-鳖和养殖尾水-蜜桔等不同综合种养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华鳖共作模式也随之出现并不断改造升级。这些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具有高产、优质、安全和高效等特点。
在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中,植物可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莲(稻)田中小鱼虾、螺蛳和昆虫等是中华鳖天然饵料,一方面降低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另外也可减少抗生素等用量,而中华鳖排泄的粪便可以肥田,促进植株生长,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提高水稻和莲子(或莲藕)效益,达到“一池双收”效果,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模式。目前,关于莲(稻)鳖共作的研究集中在种养模式[1-2]。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重点特别是在江西开展的中华鳖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及示范推广情况,展望了种养模式创新中应解决的关键技术。
莲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莲田中小鱼虾、螺和昆虫等是中华鳖天然饵料,一方面降低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另外也可减少农药、抗生素等用量,而中华鳖排泄的粪便可以肥田,促进植株生长,减少化肥投入,提高莲子采摘效益,达到“一池双收”效果。目前,江西进行莲鳖模式主要有3种:1)莲为主,中华鳖为辅。5月份投放中华鳖,每亩投放约 50 只,投放中华鳖体重0.3~0.6 kg 以上,当年投放,年底收获。莲种植密度占池塘面积90%左右,夏季后期定期采收莲子或冬季挖莲藕,养殖期间根据中华鳖生长和莲田饵料情况,适当补喂小鱼虾或少量饲料。2)中华鳖为主,莲为辅。每亩投放中华鳖约300只,投放0.1 kg左右公甲鱼,连续养殖2—5年,养殖期间需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比例30%~50%)和天然饵料。种养期间不采摘莲子、不挖莲藕,莲种植密度占池塘面积60%~70%。3)鳖+鱼为主,莲为辅。莲面积占 20%~30%,前期投放草鱼和少量花白鲢,仅投青草做草鱼饲料。草鱼生长到0.5~1.0 kg后投放中华鳖,每亩投放中华鳖约 150 只,投放 0.5 kg 左右的公甲鱼,养殖1—2年后,同草鱼一起捕获。养殖期间需要投喂饲料(投喂比例60%左右)。
这3种莲鳖模式,都要做防逃网设施,防止中华鳖逃逸。莲田投放中华鳖时,早期统一先投喂 10—15 d 人工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复合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提高中华鳖抗应激和适应能力。实施莲鳖种养结合模式后,平均每亩莲田增收 0.2 万元以上。阙江龙等[3]2022年在江西峡江县开展莲鳖综合种养上,对产量测算后结果显示,莲藕产量为1 000 kg/亩,与单一种植模式下产量相差不大。莲田中华鳖人工、饲料等总成本约70元/kg,莲田中华鳖产量比稻田略高。莲-鳖生态养殖模式下,中华鳖养殖环境因更接近野生甲鱼,批发价120 元/kg以上,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稻鳖共生模式是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环保农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技术要点:1)防逃围栏建造:鉴于中华鳖攀爬、逃逸能力强,采用内壁光滑、坚固耐用的彩钢板,高度不低于0.5 m,以防止中华鳖外逃。2)鳖沟(坑)建设:为便于中华鳖日常管理和水稻收割,在稻田相对安静的田角处或中间建设鳖沟(坑),形状呈长方形,深度0.5~0.7 m,宽度1.0 m左右,挖沟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5%~10%。3)水稻品种的选择和栽培:根据播种时间及插秧密度,选择感光性、耐湿性强的,株形紧凑,分蘖强,穗型大,抗倒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为主。4)鳖的放养和管理:4月放养中华鳖需先暂养在鳖沟(坑)内,待5月水稻栽种20—30 d后,再散放到大田,实现共生。稚鳖的放养时间为7—8月,根据养殖条件、技术水平等,进行合理放养。投喂40%~60%比例人工配合饲料,也可多投喂小鱼虾和螺蛳。定期测定中华鳖生长指标,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调整投喂比例。每日巡查稻田,若有发病中华鳖,捡出后单独饲养,病死的中华鳖捡出后进行无害化处理。5)水稻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管理:初次施加有机肥作为底肥,供水稻生长,后期视水稻生长情况多次少量追肥。稻鳖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病虫害较少,稻田可增设太阳能诱虫灯,病虫害暴发期抬高水位让中华鳖捕食,不打农药。
该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高产高效,经济效益好。姚建和代小芳[4]在浙江海盐开展了稻鳖共生、麦稻轮作高产模式研究,试验表明,稻鳖共生面积106亩,经测产,亩产水稻458 kg、小麦335 kg、鳖63 kg/亩,利润达1.129万元,显著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陈静等[5]2021年在安徽蚌埠开展稻鳖共生优质高效种养,利润为7 917元/亩,较常规种植水稻增收739 7元/亩,经济效益非常明显。2)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有研究结果表明,稻鳖综合种养中通过动物的活动、取食及踩踏活动可以达到除草的目的[6-7],稻鳖共作可有效防除机插田大部分杂草。稻鳖综合种养也可减少病虫害的影响,蔡炳祥等[8]、盛瀛[9]研究发现,稻鳖共作可有效控制稻飞虱,防控效果比药物更稳定。稻鳖综合种养模式中华鳖放养密度小,以稻田内害虫、水草、螺蛳等饵料为主,适量搭配动物性饵料,养殖成本低,养出的鳖野足、背甲亮呈黄褐色、腹部平坦、肉质紧。据调研,这种甲鱼市场认可度高,售价好,平均价格比中华鳖常规养殖高115%以上。但其缺点是成本投入高,主要是防逃设施及苗种饲料成本高,对管理者的种养技术要求比较高。
近年来,一些养殖户在莲(稻)鳖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物种,形成“(莲)稻-鳖-鱼”“稻-鳖-虾”“稻-鳖-鱼-鸭”“茭白-鳖”等种类更为丰富的种养模式[10-13],也取得了不少进展。稻-鳖-虾-鱼综合种养模式以小龙虾和鱼为主,鳖为辅。这种立体综合种养模式结合鳖-虾-鱼的行为习性、养殖条件及生长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利用空间和食物的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土地和水体资源的生产潜力[10]。该种养模式重点以小龙虾和鱼的养殖为中间环节,小龙虾和鱼清除了部分杂草、虫害,又成为鳖的活饵料,利用鳖控制小龙虾和鱼的过度繁殖。在6—7月份小龙虾陆续捕捞后,继续养殖鳖和鱼。茭白-鳖综合种养模式是在茭白田里套养中华鳖,该模式利用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中华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茭白生长所需的肥料,而中华鳖摄食茭白田里的虫类、福寿螺等,减少了茭白生长季的药肥用量[12-13]。
在原有稻-鳖综合种养模式中引入养殖动物后,生态系统更加复杂。有研究者在稻-鳖生态模式开展引入鸭的养殖试验,探讨是否能达到稳量增渔,提质增效的效果。贾艺河等[14]研究发现,稻鳖鸭及稻鳖共作的杂草种类、数量与盖度均显著低于水稻单作,稻鳖鸭及稻鳖共作杂草种类相同,但稻鳖鸭共作其杂草数量与盖度均显著低于稻鳖共作,说明稻鳖共作对田间杂草有抑制作用。在莲(稻)鳖种养结合模式上,也可充分挖掘莲蓬壳和稻秆等废弃物利用价值,延伸产业链,开展莲(稻)-鳖-鱼、莲-鳖-鱼-桃、莲(稻)-鳖-蘑菇和莲(稻)-鳖-牛等多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增加种养收益,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深度融合。莲-鳖-鱼-桃综合种养模式将废弃的莲蓬壳用作黄桃的肥料,将莲蓬壳覆盖桃园很好地解决了过去莲蓬壳焚烧造成的污染环境问题,同时降低了桃园锄草成本,有利于提高黄桃品质,且通过莲、鳖、鱼、桃等多要素合理配置,实现了农业生态循环利用[15]。
中华鳖生态综合种养是人工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长效稳定对其中的植物、动物生长起到保护作用。在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中,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莲(稻)田的小动物是中华鳖天然饵料,一方面降低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也能减少农药等用量,而中华鳖排泄的粪便可以肥田,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水稻和莲子(或莲藕)效益。因此,关键技术的研究应针对该生态系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同养殖环境和养殖时间,投放中华鳖性别比例、规格、数量、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比例、中华鳖冬季捕获和安全越冬、中华鳖病害防控和安全用药等问题,模式需要在推广应用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生态综合种养的优势在于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可达到有机农产品的标准,但大多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部分地区综合种养所生产的稻莲及渔业产品无法做到“优质优价”,因此种养大户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与稻虾、稻鳅等稻渔种养模式相比,中华鳖其他综合种养模式推广规模较小,可供借鉴模式也少。因此,各地尽快出台适宜本地区的中华鳖生态综合种养标准化技术规程,才可以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实现不同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