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3-10-23 04:50:30江锦良
江西科学 2023年5期

江锦良,郑 颖,余 奇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处,330006,南昌)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

医学科技创新是国家层面在医学领域中的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是提高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2]。医学科技创新工作,涉及了多类型机构主体和多个学科,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行业属性[3]。Goes and Park[4]认为医疗行业的创新是医院在某一个临床领域,通过结合临床实践,系统研究后产生的医疗技术、治疗方案和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造过程,可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个类[5]。医学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先进医学科技与医院临床业务的有效结合,是一所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是将新的应用技术类成果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6-9]。可见,医疗机构综合实力是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

医学科技创新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医学科研事业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通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这个现状在医疗健康领域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区域间、城市间医疗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大,且表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江西省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检索,至今还未有学者对该地区的医学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进行系统分析。

综上,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西省医疗机构的科技创新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其医学科技创新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 江西省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1 科技创新能力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均有较大进步

《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全省创新综合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位次前移6位,至16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3.2倍和2.4倍。2020年的专利授权总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是2015年的3.3倍和4.6倍。开始启动实施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等的前期工作,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的落户,填补了全省无中科院直属研究机构的历史空白。在大飞机制造、烯烃高效高选择性转化、视频图像特征表达与智能分析、中药制造现代化、生猪遗传改良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对在《江西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发现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主要健康指标呈现“一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等指标,均取得较大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保持同样的发展态势。通过对以上2个文件相关内容和其中数据的归纳、分析,不难发现江西省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某些特色领域以及医院建设、卫生健康事业上,均有较大进步和发展。

1.2 江西省医院在全国的“声誉度”不高

医院声誉度,顾名思义,便是全国同行对医院的认可度、关注度和医院的知名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每年推出上一年度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和《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该榜单来自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的超过4 000名专家在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3个方面因素评选而出的,满分100分,其中专科声誉占80%,科研学术占20%[10],目前已作为病人评估和选择医院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11]。“复旦排行榜”在医疗界受到广泛认可,成为各大医院学科建设成绩、科学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及高层次人才数量的重要衡量标尺。笔者系统梳理了“复旦排行榜”近5年的上榜医院数据,详见表1。从总体情况看,从参与统计的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看,除2016年有20个省、直辖市有医院上榜外,随后的4年均为19个。从分布区域看,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3个省市每年上榜医院数量约在50家左右。江西省目前拥有61家三甲医院,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江西唯一一家进入复旦百强榜的医院,2016―2020年分别位列全国综合排行榜第90、80位、83位、77位、80位[12],排名情况在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看均较靠后,且仅有1家医院上榜。

表1 近5年“复旦排行榜”各省市上榜医院数量

1.3 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2022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医院5年总科技量值。据其官网介绍,总科技量值充分考虑科学研究的长期性特点,从科学评价角度更加符合规律地促进医学科技发展。科技量值评价主要从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和科技条件3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期刊论文及论文引用、专利和标准、科技奖励、杰出人才和团队、学术任职、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等方面指标,注重临床科技成果、标志性成果、高质量期刊论文、高被引科学家等高显示度的业绩。与“复旦榜”排行榜不同,该榜单未将部队医院纳入,所以榜单医院分布略有不同,但是大的趋势和分布情况与复旦榜基本相差无几,也说明科技创新能力与医院的声誉度极其相关。笔者统计了中国医院5年平均科技量值排名前100医院所在城市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北京、上海、广东上榜医院数量分别为22、16、11,占比近50%。从省域分布来看,共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医院进入前100,而江西省未有医院进入前100。从学科5年综合排名看,全省共11家医院的31个学科进入学科的前100强,其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6个、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个,其他9家医院仅1~2个学科上榜;学科排名在前10的学科有1个,11~20的学科有1个,主要排位在51~100的的区段。总体来看,江西省医院和临床医学学科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在全国处于弱势[13]。

2 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医学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理念、知识、产品和服务,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促进健康[14],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类型创新主体。宏观来看,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主体、载体、外部制度环境等系统结构,而具体到微观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创新能力表现上,则体现在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创新要素上,包括科技创新人才与队伍、科研平台、项目投入和成果产出等方面,然而制约江西省科技发展的问题有多个方面,包括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少,高水平科技成果少,发明专利数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方面的问题[15]。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上述创新要素仍存在较大的短板。

2.1 科技投入不足

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江西省的综合竞争力稍显薄弱。2022年8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6],全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共计27 956.3亿元,比2020年增加3 563.2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 2.44%,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8.9万元。分地区来看,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1个,最高位广东(4 002.2亿元)。江西省的R&D经费502.2亿元,仅为安徽、河南和湖南的一半左右,与GDP之比为 1.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4%)0.74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的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入强度更是持续提升。根据官方数据,江西省在R&D经费总投入、占GDP比重以及全是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医学院校学科建设水平对医院支撑力不足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到江西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科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全国水平。当前,江西省仅有南昌大学入选部省合建高校,唯一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教育部学位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看,学科评估结果共分9档,即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学科评为B-。通过对江西省医学类高校主页介绍的检索,统计发现南昌大学医学院是仅有的一所“211”大学医学院校,全省唯一拥有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医学相关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医学院校。在中医药方面,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3个授权点。与科教资源丰富的发达省份差距巨大。

2.3 缺少有号召力的高端科技人才

人才是创新之源、发展之基。 一切创新的动力,都源于人才的活力。世界上任何一个科技创新高地,都是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17]。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地缘因素、创业环境及引进人才政策等,导致“江西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留赣、来赣缺乏竞争力。当前,国内优质人力资源争夺日益激烈,但由于江西地区优势、平台优势、产业优势和待遇优势不凸显,引才政策无明显优势,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所以,近年来,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困难较大。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11人,江西省无一人[18]。截止目前,江西本土共产生5位两院院士,尚未实现医学领域院士的突破。

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简称“杰青”)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优青”)获得者来看,此两类计划项目分别于1994年和2012年开始设立,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也是当前衡量一个区域或单位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名额增加至300项左右,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名额600项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显示,2022年共批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30项,江西省获“杰青”1项,“优青”4项,其中医学领域1项[19]。截止目前,江西省在医学领域获得“杰青”项目、“优青”项目各一项,人才差距可见一斑。

从学会任职来看,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是在本学科领域最具学科威望的专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或者一个地区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华医学会共有89个分会,目前江西省仅有1位主任委员,在学术组织中的学术权威与其他省份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

由此可见,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缺乏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不能形成科研人才聚集效应,是制约江西省医院科技创新的主要短板。

2.4 缺少有显示度的科技项目及科研成果

缺少重大科技项目引领,难有标志性重大成果产出。“十三五”以来,江西省以医院为第一单位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得的国家级项目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为主,且项目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几所大医院。据统计,2021年度南昌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项,其中面上项目11项、青年项目25项,其余144项地区项目。而全省医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2项,南昌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共计获得128项,占77.42%。“十三五”以来,全省医疗领域仅有江西省中医药大学2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1]。

2.5 缺少重大科研平台支撑

国家级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在聚集科研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家科研平台布局中,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大科学装置等[22],目前在医学领域,仅江西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药方面的国家级平台。在医院层面,当前无一国家级基础或工程技术的研究平台。

而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看来,科技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共遴选和组建了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布在12个省市自治区,具体数量如图2所示,可见江西尚属空白。

图2 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各地区数量分布

3 措施与对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医疗领域亦是如此,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聚集则需要创新平台为载体[23]。江西省存在创新资源匮乏,特别是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究其根本还是人才。要改变此境地,笔者认为,需要形成以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聚集一批以领军人才引领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方可产生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以上发展目标,针对目前江西省医学科技创新领域现状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加大医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一是政府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研发投入与GDP占比,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二是在投入分配上,注重“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高强度支持项目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临床应用培育等低强度支持项目的协调,既注重大项目攻关,也要扶持小项目培育,同时注重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及平台建设项目的分配比例,做到点面结合,钱花在刀刃上。三是与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部委共同出资设立国家-地方合作项目或联合基金,发挥国家项目的导向作用。通过以项目投入为驱动,稳定和凝聚优秀人才,培养和扶植江西的科学技术人员,有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四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加入行政力量的介入,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团队的组建,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攻关。通过“揭榜挂帅”,实行“鼓励能者上、资源有效集中”的途径将那些在自由探索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吸纳进来,在有组织的科研体系中担当重任。

3.2 坚持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水平

南昌大学是当前江西省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与其他省份存在巨大的差距。一是应加强对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食品科学、临床医学等优势学科建设;二是同时进一步支持江西财经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的优势学科,争取进入下一批“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整体提升江西省院校建设水平,为医学科技创新及其他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产生人才聚集共振。

3.3 坚持“引育并举”,做好政策体系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竞争力优势本质上就是人才优势。所以,立足省情,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是既向外引才借智,做实“赣籍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大批省内外及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团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接江西、落地江西和贡献江西。二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实施人才“留赣工程”,注重对本土培养人才的留用和培养培育,建设高层次人才、中端人才、基础性人才全覆盖的政策支持,把好人才“引、育、留、用”等各环节,充分激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三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从省级层面,加大青年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扶持,尤其对优秀、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设立专项培育项目,集中资源重点培育。

3.4 坚持筑巢引凤,做好科研大平台载体建设

科研平台是人才集聚和创新活动开展的核心载体,平台声誉和建设水平在资源汇集上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应加快提升平台载体质量和水平。一是探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其下属研究院所在江西建设分院、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江西省高校、研究院所、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对接,设立分部或者分中心,如可以参照中科院赣江新区创新研究院,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西分院,提升江西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层级。二是结合江西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注重与国家级研究院所的合作,加快本土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层级平台,通过编制单设、专项经费投入等措施,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岗位,通过提升已有平台的建设水平,“筑巢引凤”提高对人才的承载力和吸附力。

3.5 坚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发挥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作用

Barney在1991年发表的《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一个组织要想拥有竞争优势或者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实施与其竞争对手或者潜在竞争对手不一样的战略或管理[24]。因此,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重要要求,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定战略、定政策和创造优良环境。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2021年11月25日,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2021〕334号),明确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和科技奖励改革专项试点。2022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同年11月,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国科发才〔2022〕255号)。

江西应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结合省内实际,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原则,扩大试点范围,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单位推动落实,系统完善江西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按照改革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深化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和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健全重大科技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改革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完善科技金融与科技成果融合机制,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等,进而充分激发人员创新活力,这对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