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倩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生理产科 驻马店 46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的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甚则可导致命性栓塞疾病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妊娠期妇女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扩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减慢血流速度,剖宫产手术的刺激引起的血小板改变和血管内皮损伤等,以及术后止血药物的大量应用,均可增加剖宫产术后下肢 DVT 的发生风险;有报道称,剖宫产手术后下肢DVT的危险是阴道分娩的5倍[1-2]。因此,针对剖宫产术后下肢DVT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保障母婴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11—2022-09我院行剖宫产手术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单胎足月产妇。(2)符合剖宫产术指征,并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下肢静脉炎,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2)有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或治疗依从性差者。研究共纳入符合上述标准的产妇64例,依据不同术后干预方法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组(对照组)和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组(观察组),每组32例。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情况。定时对产妇实施下肢按摩,做好常规预防DVT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产妇合理饮食,以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为宜,并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预防便秘,避免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做好常规康复锻炼指导。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1)成立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小组,由相关科室选取 1名护士长、2名护士、2 名医生组成。小组成员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多媒体讲座等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下肢DVT 的高危因素、评估方式、治疗现状、常用药物、预防措施;剖宫产产褥期护理;医护标准化沟通方式等,并制订相关制度。组长负责医护合作工作调配管理。(2)开展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产妇入院后,医护一体化小组共同查房,根据产妇自身情况为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采取讲解、书面材料、示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肢DVT 相关知识的宣教,使产妇能认识下肢DVT 的危害及掌握预防下肢DVT的相关知识,并做好应对措施[3]。强调术后正确实施各项相关功能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教会产妇正确进行深呼吸、扩胸、双上肢外展、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双下肢和髋关节运动锻炼。对有吸烟嗜好的产妇劝其戒烟。(3)做好医护一体化分级护理干预:依据产妇有无吸烟史、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等检查结果,由组员共同对产妇的病情进行评估,根据预防下肢DVT的有关指南,对产妇进行分级护理。初步制订DVT的预防计划。①高危产妇: 动态监测下肢彩超、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加强与产妇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干预措施。对于无出血风险的产妇,术后当天给予葡萄糖 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应用3 d。置管选择上肢静脉,并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循环压力按摩。②中危产妇:进行环抱式挤捏、腘绳肌、直腿抬高、股四头肌,以及踝泵运动,3 次/d。指导产妇正确使用分级弹力袜和抗血栓袜。③低危产妇:鼓励产妇多喝水稀释血液黏度,2 000~3 500 mL/d。监测下肢远端动脉搏动强度及皮肤颜色、温度等,避免对下肢静脉部位实施穿刺及输注液体等操作。适当增加下床活动时间和次数[4-6]。
1.3观察项目及效果评价(1)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7]中的诊断标准统计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2)术后1周采集产妇晨起空腹静脉血 5 mL(非抗凝),采用 STA Compact Max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 D-二聚体(D-D)。(3)出院时向产妇及其家属发放我科参考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8]制作的护理工作服务满意度量表,充分调查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以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计算总满意度。NSNS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0.92。
2.1基线资料2组产妇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妇的基线资料比较
2.2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1周时的凝血功能指标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和干预后1周时的TT、APTT、PT、D-D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发生下肢DVT的产妇均经及时溶栓治疗后血栓完全溶解,痊愈出院。
表2 2组产妇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1周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3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与手术创伤、麻醉及术后制动时间过长等因素密切相关,均可引起下肢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淤滞,引起静脉壁营养代谢障碍和结构受损;同时手术刺激、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血液中的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等促凝血物质增多,引起血小板变性和聚集力增加。此外,经下肢静脉输液、输血或输高渗糖等,也会损伤静脉壁或提高红细胞的聚集倾向。
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及剖宫产手术的不断提高,剖宫产手术后下肢 DVT 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下肢DVT多为单侧发病,以左下肢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因此,早期明确与剖宫产术后下肢 DVT 发生的有关因素,及时开展围术期各项针对性预防措施,对减少下肢 DVT的发生风险,改善产妇的预后有重要意义[9-10]。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是通过医护合作形成固定的诊疗团队,是为患者提供完整和科学有效的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其主要优势为:(1)明确医生与护士的工作职责,加强相互协作,对患者实施专业化干预,DVT护理方案的合理化和有效性可得到进一步完善。(2)通过医护间动态和有效的沟通,可提高护理人员对预防和治疗方案的全面理解程度,也便于医生及时从护理人员处更为客观和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状况。协商优化预防方案,使DVT的预防措施更为全面和有效。(3)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健康宣教,提高了产妇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和遵医行为,能正确使用医用弹力袜、开展相关功能训练等。有利于产妇术后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减少凝血因子、营养物质等黏滞于血管壁,以及防止血液淤滞和维持血管壁完整性[11-12],为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提供了有力保证。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探讨了医护一体化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和干预后1周时的TT、APTT、PT、D-D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有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11]。充分表明了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能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提升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