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升级中优化环境

2023-06-08 06:46郭常酉
绿色中国·B 2023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转型

郭常酉

2017 年,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此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再度将目光聚焦于这个中国曾经的改革开放起源地。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发展,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有的从湾区交通角度,发现湾区交通基建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的从低碳发展角度,分析大湾区的工业结构以及低碳排放的原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与高碳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传统观点中,随着城镇率的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增加的。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在城镇化率增加中,加大了产业转型的力度,使其对环境的污染在不断减少。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型升级,可促使大湾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发展助力环境优化,使得大湾区的发展朝着人们向往的方向不断迈进。中国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走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行的路线。

城镇化率上升而污染减少

城市人口密度的上升,会使得生态空间面积下降,从而导致环境承载能力的减弱。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率的提升反而改善了环境质量。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转型促使污染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高污染企业不断升级转型,智能化水平提升,污染物排放减少,人口分布规划布局合理,容积率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推动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019年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造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3年多来,大湾区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优化空气质量,采取了一系列大湾区合作减排措施。广东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清洁能源。香港对石油和汽油车辆废气排放进行管制,逐步收紧新登记车辆的排放标准。截至2022年2月13日,深圳在前海投资31个项目,总投资达749亿元,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的是产业转型升级,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城镇化率提升了,环境也优化了,更加利于大湾区的发展。

环境政策推动产业转型

2008年深圳市印发了关于《深圳市重污染企业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2011年广州市颁布实施了《广州市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确定长远减排目标。

11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根据不同的发展和健康需求,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人文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治理雾霾的蓝天计划,推动污染的源头减排优化升级监督管理。

前海依托香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随着大湾区环境政策的落地,落户深圳前海的高新企业不断增加。至2021年8月累计注册港资企业约1.2万家,推出创新成果620余项,注册资本高达1.29 万亿元,以绿色产业为主,充分彰显了环境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

国家提倡产能转型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大湾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不断的提升环保意识,增加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雾霾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环境的改变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互联互通。人才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升,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和高校的强强联合,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有效分配。

政策的精准实施,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努力,人居环境和幸福指数不断增加。服务业大力推动环境政策加速环境优化管理,打造和谐绿色的生态居所。

缔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落脚点,是致力于各类产业转型优化、绿色廊道的建设和生态保护,实现城市间的协同融合与集聚发展。

从改革开放前的低端产业,到现在的高端产业,更倾向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釋放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高污染企业的减少,高科技产业的引进,更好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理念。

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主要从四个方面缔造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生态环境。

一是在水处理方面,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产业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

二是在大气治理方面,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三是在危废处理方面,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

四是在土壤修复方面,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强化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双碳+科技促生态高质量

立足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基础之上谋求发展,首要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央基于国内外两个大局做出的战略部署,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稳固的政策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良好的实践基础,应借此契机率先执行,科学谋划试点产业布局,以期实现“双碳”目标,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普及的绿色产业路径,绘制美丽大湾区的生态底色 。

践行双碳目标,科技不能缺席。2022年8月23日中国互联网峰会碳中和会议在江门举行,十余家著名互联网企业共同组织了碳中和技术委员会。委员会的理念是公开节能减排的相关专利技术,并向成员单位开放了189项专利技术。

以低碳能源供应倒逼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清洁安全可再生的新能源体系,推进以核能、风能、海洋能等绿能的结构性转移替代,强化大湾区生态体系的固碳能力与碳封存技术的应用路径。

实施双碳战略,需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三大产业结构性减排。降低制造业占比,加快科技产业创新,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地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着力打造生态加速度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是举世瞩目的焦点,环境良好是民心所向。大湾区正在从三个方面合力打造生态加速度。

一是合力打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加快推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依托深圳生态文明示范市等基础,探索打造现代生态文明治理示范区。跨越地方政府间合作模式的局限,加强企业、民间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治理模式,运用“系统化”“整体性”治理理念,推进开展“系统化”“整体性”治理,构造区域整体性协作治理网络,推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是推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新格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完善大湾区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合作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提升大湾区整体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在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大湾区空气、流域水质、海洋监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应急网络体系,强化大湾区生态环境执法协作、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三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基础优势、科技创新产业聚集优势,加快绿色清洁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大湾区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增强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技术含量,带动大湾区上下游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加大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前海等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推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先锋城市群。

产业的升级,科技的支撑,健全的制度,理念的转变,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内生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加速度,是湾区的追求,也是国民的心声。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转型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