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林建辉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之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精准思维破解育人难题,要以绣花针的功夫把工作做细做实,提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对高校精准思政赋能的发展路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工智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科学技术,在大数据处理、个性化服务、结构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也有利于将精准思维落到实处。人工智能为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提供了技术支撑,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优化精准分析、实现精准供给、推动精准对接,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1.优化精准分析:把握学生思想与行为。新时代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位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样的职责和使命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精准育人,实现精准思政。对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努力提升精准分析水平变得至关重要。精准分析包括精准的学情分析和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形成的智能应用模块,可以弥补高校在进行学生思想工作时存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大规模的校本学情调查,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形成更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要重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更应摸清学生内心的思想底数。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只有找准方向进行“精准滴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入脑、入心。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留下的种种记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助力教育者把握或预测学生思想行为动态。运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关联分析,更直观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为整体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动态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模拟分析出大学生的需求动向,为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实现精准供给: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精准供给是精准思政的核心,是立足思政教育的需求侧——即以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主体,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高校精准思政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因人而异提供相应的内容,而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加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供给,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首先,有利于高校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精准供给。人工智能通过主动干预和被动反馈的实现方式推算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需要,为高校思政精准供给提供了赋能机遇。高校可以根据算法分析学生的日常消费记录、体测BMI 指数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悄无声息地关怀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人工智能的适应性反馈可以“综合多种历史数据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3],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对自己形成相对清晰的认知。其次,有利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精准供给。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授课形式,如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形成的VR、AR 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面向全球观众开设的线上慕课等。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人工智能对社会大课堂进行教学要素挖掘,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思政课堂有机联系,有助于充实新时代思政课的授课内容。运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的精准供给,不断满足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3.推动精准对接: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各类教育者与大学生精准对接,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从而逐步完善多方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首先,人工智能拥有“数据—反馈—引导”的赋能机制,运用该机制健全高校各工作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算法等相关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汇总,能及时满足精准思政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在各部门的联动下,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其次,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可以为全过程育人创造条件。人工智能的赋能机制能够精准触动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有效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采集、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信息,从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精准教育。最后,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可以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保障。精准思政与人工智能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技术空间构建沉浸式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运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促进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丰富思政教育的活动场景和空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时代”[5]。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和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强大动力。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提供赋能的内在机理在于:为教育对象的精准分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教育空间的精准拓展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增强高校精准思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助力教育对象的精准分类。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分类是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首要步骤,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前提条件。要想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对教育对象建立清晰、明确的认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有限的技术能力,教育对象复杂的思想和难以把握的行为等因素,通常以年级、专业、班级或教育对象所处的场域等标准进行大致分类,对分类后的学生组合进行相同内容的教育教学。这种分类方式往往难以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精准分类,难以实现精准思政的动态供给。在基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的人工智能赋能下,教育对象的上网浏览数据、学习活动数据、生活消费数据等都能被动态追踪记录,从而精准刻画出教育对象的某种行为图像。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思想动态都有可能变成可以测量、可以预测的数据,为高校精准思政提供更具合理性的分类标准,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要求,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客观科学地分析教育对象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意识的综合呈现,掌握教育对象的行为轨迹可以判断该教育对象的个人偏好及价值取向。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抓取教育对象在学习、生活中留下的数据痕迹,运用智能算法进行分析、模拟、预测,可以整体把握教育对象的行为规律并以此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其次,动态采集教育对象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为高校动态追踪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等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动态捕捉和数据关联技术观察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兴趣变化,记录教育对象在学习中与教育者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产生的互动数据,根据数据呈现的不同特点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教育对象提供最优的学习路径。最后,赋能教育对象更科学的分类标准。根据思想观念的不同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施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情感、观念等难以表现的要素都能通过清晰明确的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现出来,可以科学地呈现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为高校精准思政的实施提供便利。
2.助力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6]。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握“放盐”的科学性,做到精准滴灌,恰如其分地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以达成相应的成效。在实施高校精准思政时要找准靶子,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内容的持续供给。只有当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需求相契合时,教育才能直击教育对象的内心、才能更具感召力。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用一对多的“大水漫灌”式教育和理论宣讲,教育对象获取的教育内容较为相似,难以实现教育内容分发与教育对象需求的精准匹配。而人工智能能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图谱,在海量数据中挖掘相关学习资料,对知识图谱的内容分支进行填补扩充相应的知识链接,再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需求选择针对性强、亲和力高的教育内容,一对一地进行教学内容精准化定制。
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为了使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更具实效,人工智能会运用相关技术相应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借助算法实时聚焦社会热点事件,挖掘潜在的思政素材,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在顺应时代热点、把握时代精神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久的生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吸引力。其次,人工智能可以结合教育对象的学习目标和成长计划,根据其知识水平定位对教育内容进行多层次的有机整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运用结构、层次合理清晰的教育内容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科学性,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具可学习性。最后,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发挥在资源融合方面的优势,将原本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教育内容与多媒体资源结合,转化成便于教育对象理解接受的表现形式,积极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精神诉求,促使教育对象产生学习兴趣。无论多么先进的知识理论,只有被教育对象理解接受,才能真正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工智能赋予高校精准思政新颖的表现形式,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温度,让教育对象更容易接受。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下,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更突出、结构性更合理、表达方式更接地气,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3.助力教育空间的精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发生于特定的空间和场景中,“场域和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存在表征”[7]。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空间和场景是一种物理性的场域,存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一旦脱离相应的教育空间及场景便无法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连结,打破了原有教育模式在空间上的禁锢,突破了教育进程在时间上的单向发展和不可逆转性。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为创设虚实结合的智能型学习环境提供条件,为教育对象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模式,拓宽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空间。高校精准思政应当以培育智慧人才为目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教育对象跨出传统教育的围墙,在更宽广的教育空间中实现多维度、全方面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在高校精准思政拓宽教育空间方面,既表现为纵向维度的深化,也表现为横向维度的拓展。首先,人工智能为教育对象创设更多在课堂与社会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等多维度的学习场景,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无边界”的教育场所,如博物馆的AR 增强技术、依托线上直播平台开展无接触教学、沉浸式交互式课堂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横向教育空间的分布范围。其次,高校在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引导教育对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协助进行学习。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环境适当地选择学习系统,运用技术的智能性帮助强化自身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教育空间范围内的深度学习。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的顺畅流动和转换,帮助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灵活地获取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有利于培养教育对象在不同背景下的交往能力。人工智能赋予高校精准思政更深、更广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教育对象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空间中获得更自由且宽广的学习范围,促进提升高校精准思政的针对性。
高校精准思政是在新时代精准思政要求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形成的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为了推进人工智能在高校精准思政中的充分实现,需要聚焦当下、放眼未来,着重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发展路向。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需要在正视赋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坚守伦理规范,积极构建“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的发展框架,推动智能场景的示范运用与教学改革。
1.正视赋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伦理规范。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主要通过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人工智能在高校精准思政的充分应用,必须建立在“人们愿意为了智慧生活让渡自己的可识别性”[8]的基础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采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大数据的方式越来越多,在便利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隐患。因此,需要正视人工智能赋能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坚守伦理规范,推动发展高校精准思政和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首先,正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是连接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的桥梁,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属性[9]。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是在人的意识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实践产物。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人的力量的外在表现,自产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设计者的意识形态色彩,技术工作者在从事人工智能的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观念融入其中,在错误的价值观念指导下生产的技术应用程序可能会威胁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在人工智能的使用过程中,若人工智能根据用户偏好推荐的信息内容存在价值偏差,也可能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对此,要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工作者进行周期性的职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其次,正视技术应用引发的隐私泄露,保障个人隐私安全。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现实性,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过程中运用技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规范约束容易造成隐私透明化,出现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人工智能对高校精准思政赋能时要重视数据保护问题,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安全。其一,加强对树立隐私保护意识的宣传,同时呼吁加强隐私维权意识;其二,数据运营者在获取用户数据时,要坚持用户的知情权和个人意愿为先,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其三,司法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高校要设立大数据监管部门,加强对教育数据的监管。
2.构建“人工智能+精准思政”发展框架。“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而建设学习型社会。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这为人工智能与高校精准思政双向赋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促进人工智能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时代的趋势。对此,应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的发展框架,推动高校精准思政向着更高质量迈进。首先,优化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要想“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的框架发展得长远,必须要有顶层设计的支持。一方面要擘画人工智能与精准思政的长远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该框架提供支持。同时要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定期对“人工智能+精准思政”发展框架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对评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其次,构建“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的运行模式。可以建立数据库、素材、专家等资源库,形成高校各部门间“数据+资源+人才”的联动模式。其一,建立实现各部门间互联互通的数据库,突破以往高校行政部门可能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其二,基于“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收集、提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管理性;其三,创建专业引领的理论专家库,提高校园突发情况的舆论应急能力。最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养成定期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其二,注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智能技术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感知能力,号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精准思政的途径和方法;其三,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力和信息沟通能力,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发现处理。
3.推动智能场景的示范运用与教学改革。人工智能在高校精准思政的充分运用是促进育人过程智慧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服务精准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加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切实可行性,除了加强相关技术的更新研发之外,还应考虑在运用方面的示范,积极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首先,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的探索实践,推动智慧型学习教室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基地的建设,增加教师对智慧型学习教室及智能场景的试点教学应用机会,提升教师使用新技术的热情度。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场景,切实推进“人工智能+精准思政”发展框架的运用。其次,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管等精准思政运用场景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定期总结运用经验与可改进的方向。定期对运用情况展开科学的评估预测,在改进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推广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推动新时代教学改革,促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发展。最后,积极探索打造“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示范校、示范点、示范应用场景。积极建设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示范体系,包括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示范课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示范平台等,帮助各高校科学、系统、规范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精准思政的融合发展。同时,支持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应用的个性化融合,推进重点建设随时、随处可以学习的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