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路径: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06-07 19:36朱婧刘衡宇
关键词:锦州育人思政

朱婧,刘衡宇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符合专业发展特色,也应根据发展特色制定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的课程思政内容。深入挖掘地方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达到育人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地方文化资源的浪费。笔者旨在以锦州市为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对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方面进行研究。

一、锦州市地方文化资源内涵的三重维度

对于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内涵的探讨就必须回归文化本身。最广泛被使用的“文化”定义通常为人类学代表著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而“资源”一词也同样没有统一的界定,罗友花、李明生基于对各学者关于“资源”概念的研究总结出“资源”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资源的功效性都是针对特定主体而言的,否则资源就没有任何价值或意义。其二,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特定的主体带来优势,也可能形成劣势。其三,资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3]可见,文化资源应该是一种文化方面的,是主体有价值的、表现形式多样的一种资源。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解析。

1.时空维度——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时空范围。所谓时空就是时间和空间。锦州地方文化资源从时间上具有广泛性,从空间上具有局限性。时间上,文化既然是人所特有的,那么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讨论就可以从自有人类生活开始,也就是锦州古代、近代、现代几个时间节点都属于讨论范畴。因此,从时间上看,锦州地方文化资源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形成、作为资源传承与发展的,如遗迹、遗址、遗物、典籍、民谣、风俗等。从空间上看,所谓“地方”并非地理概念,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锦州的地理环境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因此,对于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界定应该以现行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也就是说,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分布范围东至绕阳河,南临渤海辽东湾,西靠红螺山,北依松岭和医巫闾山山脉,包括现锦州市辖区、凌海、北镇、黑山以及笔架山沿海地区。

2.载体维度——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文化虽然是精神财富但不能单独存在,往往借助载体得以遗传下来,体现为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载体分为物质形式的和非物质形式的,即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就是以器物形式流传和发展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历史遗迹、博物馆、历史文物等。例如,锦州的自然环境、辽代古塔、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历史博物馆等。除了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源以外,文化作为资源还往往以民俗、精神、生活习惯等形式流传和发展,例如,锦州满族刺绣、红色精神、烧烤文化等都以非物质的方式承载着锦州的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锦州地方文化。

3.价值维度——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从功效角度来讲,对主体有价值或有意义的资源才能被归纳为锦州地方文化资源。以社会发展作为主体,不同历史时期的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必然形成不同的价值表征。一是锦州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当今激烈国际竞争中筑牢文化自信、抵御外部信息干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自信内核。锦州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锦州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锦州地方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二是锦州红色文化资源是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引领,是民族抗争的共同历史记忆,是当前历史时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奋斗证据。锦州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精神动力。三是锦州现代工业文化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厚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早期工业化探索的基础之上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虽然经历过时代阵痛,但也可以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作为重要工业城市之一,锦州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业文化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厚滋养。

二、锦州市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

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隶属于中华文化同时又具有多元化特点。锦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果不能对其充分利用无疑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挖掘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为推进地方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提供重要价值。

1.弘扬文化传统、濡育红色传人。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人的塑造,地方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侧重于对大学生情感的激发、价值观的引领和正确的行为导向。例如,锦州作为一座拥有2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辽西古文化的摇篮,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生动素材;锦州是抗日战争重要发源地、辽沈战役重要转折地,锦州东北野战军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红色故事,其红色精神为课程思政融入提供价值引领。锦州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一员,在共和国成立初期滋养了国家建设,以地区情怀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为东北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融入“小元素”、搭建“大舞台”。课程思政形式在“课程”,核心在“思政”。过去的课程思政往往聚焦于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则是一种从思政元素向“大思政”宏观视野的转化。“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大思政课注重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注重社会即课堂的现实关照,强调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结合的全球视野,倡导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要求思政课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5]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是打造“大思政”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地方发展“窥一斑而见全豹”培育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打破了时空局限,实现了到文化资源现场沉浸式体验教学场景,使“小课堂”转为“大舞台”;以地方文化资源品读地方发展历程、展现时代特色,在时代中了解国际形势、提升育人全球视野;从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思政资源,同时与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搭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3.提升文化粘性、助力东北振兴。2022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锦州进行考察时提出:“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和人力资源”“切实做好‘人’的文章,树立‘人才兴则东北兴’的核心理念……”[6]东北地区多年来将重点放在吸引外部资本投入上,然而在社会上还是流传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在大量资本流入后也依然没能解决东北困局。可见,东北振兴的关键还是在于人才。人才招揽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引进来”,另一方面就在于“留得住”。据锦州市教育局2021 年统计,锦州市共有普通高校9 所,在校生人数达9.9 万人次,这些在校生就是锦州市发展的潜在人力资源,是东北振兴破局的关键所在。高校承担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任,而地方高校也应同时承担地方发展的责任,任务之一就是为锦州发展留住更多高质量人才。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锦州的历史和文化、熟悉锦州风土人情,增加大学生对于城市的粘性。以锦州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他们将自身成长融入城市发展和东北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三、锦州市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析

锦州市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并非一种理论框架,而是一次实践探索。要实现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是前提,提高教师融入能力是关键,资源的分类挖掘是基础,差异化融入是重点,产教融合是保障。地方高校要全方位、立体化探索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打通育人的各个环节。

1.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由于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需要不同,对于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的角度必然有所差异,而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庞杂,如何筛选和融入是关键所在。为解决融入难题,高校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建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与思政课跨学科课程思政共建平台,搭建虚拟教研室为教师提供交流机会,加强课程交流合作,实现“单兵种作战”向“多兵种联合”的转变,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例如,以网络教研室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打破时空的局限和学科壁垒,各学科教师共同分享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同时也应开展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可以聘请或者筛选出优秀教师开展示范观摩课,展示优秀的教学作品,以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与提升。

2.提升教师融入能力。教师融入能力指的就是各课程教师将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能力,这里的融入能力并非单指教学能力,而是全过程、全方面地将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能力。课程思政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增强思辨能力;结合课程性质与特点学会以“隐性思政”的方式融入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作为知识的一部分而非案例的形式生硬融入,从而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掌握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项目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方式多样化提升融入效果。

3.分层次深入挖掘利用。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要求和重点内容,对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分类整合,将其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之中。一是以锦州古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锦州历史悠久,古代素有“锦绣之州”之称,以采桑织锦闻名,物质方面有历史博物馆、辽代古塔,精神方面有满洲刺绣、北镇剪纸、甲午海战等,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二是以锦州红色文化推进政治观、国家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锦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物质文化方面有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101”高地战斗遗址、配水池战斗遗址、廉政苹果园等,非物质文化方面有东北抗联精神、《义勇军进行曲》发源地精神、梁士英舍身炸地堡故事、朱瑞将军英勇牺牲故事等。三是以锦州现代工业文化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锦州工业文化资源同样丰富,但是目前对于工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较少,只有一些发展企业可供利用,如锦州港、国企工厂、大型私企,因此需要对这一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同时,为响应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锦州对于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有所加强,例如,开发东湖生态环境建立的东湖公园,既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也可作为弘扬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

4.差异化融入课程教学。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特点不同,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手段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也应按学科类型差异化融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中规定,现行学科门类分为13个门类和1 个交叉学科门类,以13 个学科作为基础,不同高校设置相应的培养方案,划分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以及专业课。根据学科门类共性,划分锦州地方文化资源适用范围。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适合融入锦州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和锦州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适合融入锦州现代工业文化资源,关注锦州工业文化,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早期实践,关注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形成辩证思维;教育学可融入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但是融入的重点在于对传统文化资源中民族自信、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现代工业文化中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艺术学则侧重于对锦州美的观察和理解,积极弘扬美育精神;理学和工学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注重结合现代工业文化中的最美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医学侧重于挖掘锦州地区红医故事,充分利用抗疫故事弘扬红医精神和抗疫精神;农学则主要关注锦州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军事学重点关注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各学科教师在已初步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有的放矢地融入相应锦州地方文化资源。

5.推动产教融合联合育人。锦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只凭学校一方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应以“企业+政府+高校”联合育人模式保障锦州地方文化资源的顺利融入。由政府部门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允许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的合理利用是前提。锦州现代工业文化资源一部分归属企业,地方企业应提高认识并在自觉提供相应教学资源的同时承担育人责任,为高校育人提供更多实践资源;地方高校在负责科学研究的同时建立云端教研室,共享研究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校政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培养模式,保障锦州地方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有效融入。这样能够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在提高育人效果的同时所培养出的高质量人才又能反哺地方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锦州地方文化资源是锦州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探索地方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打造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特色,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丰富课程思政育人手段,既符合新时代青年培养目标,同时也为锦州地方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猜你喜欢
锦州育人思政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