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融合的现实依据及路径思考

2023-06-07 11:25田必春王冬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田必春,王冬梅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一、VR 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融合的现实依据

1. 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育人模式革新的迫切要求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以及图像识别等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向教育各领域渗透,数据驱动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革新已成为必然趋势。思政红色育人课堂中传统媒介的视频、音频只能给予受众有限、浅层的“片面真实”,难以满足人们参与、互动与切身场景体验的情感需求,限制了受众对场景的体知与把握,而VR 技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多感知性,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强烈震撼的感官体验,学生通过VR眼镜和一个遥控手柄实现了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运用,逼真的场景创造性地开发出红色教育“新场域”,受教育者仿佛回到了荆棘载途又荡气回肠的战斗现场,感受飞夺泸定桥时的战火滚滚,体验长征时期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难,真实还原百年党史中的重大历史场景。VR 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的融合实现了学生互动体验的创新,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育人模式革新的要求。

2. 信息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深度融合的必然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深度融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将VR 技术“融入”红色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信仰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化。相较之于传统红色文化育人,VR 红色教育带来的交互式和沉浸式体验,将受教育者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学生深刻体验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辛,增强对红色文化价值体系的信服度与接纳度,最终将红色文化价值体系积淀于自身的思维体系与行动框架中,成为学生价值观念中稳定的信仰体系。其次,VR 红色课堂将思政课中抽象的概念及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感知,革命先辈们强烈的爱国主义、不惧牺牲、敢为人先、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情”有助于学生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融合升华,触发学生学习行为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有助于大学生信仰体系向行动体系的转化。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立德与树人有机统一,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及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等。首先,VR 与红色育人融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VR 红色教育深度还原了革命人物理想信念的故事,沉浸式地让大学生体会党在探索救国救民征程上的艰辛,增强了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自觉性思考,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VR 红色文化育人能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度融合、内涵耦合,通过VR 技术下的沉浸式场景,触发大学生强烈的感官震撼和情感激荡,大学生可以自觉思索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与意义,推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后,VR 与红色文化育人的融合应用有利于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VR 红色文化育人一方面满足了青年学生创新求新的新奇感,另一方面VR 课堂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化的教学氛围,学生在VR 体验中享受学习的自主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VR 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融合的主要问题

1.VR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

VR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是构成VR 红色文化育人课程所需要的各种VR 内容资源。当前VR 红色资源内容主要分为沉浸式红色场景资源(诸如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南昌起义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互动式红色案例资源(如飞夺泸定桥、VR狼牙山战争模拟体验等)及VR 三维立体阅读等资源内容。当前VR 红色资源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许多高校VR红色资源库的时代性挖掘不够。高校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要求VR 红色思政资源内容应具备大量“时效性资源”,当前VR红色资源大多以革命年代事件、战役为主,对当前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诞生的“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生产还不够充分。(2)VR 红色资源内容存在重复性建设,资源共通共享通道不畅。如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开发了“重走长征路”VR项目,获得一致好评后,很多高校也跟风建设了“重走长征路”VR 项目,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VR 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尚不通畅。(3)部分VR 红色资源的设计制作与思政育人的融合还不充分。许多VR 技术人员虽然熟悉和精通信息技术,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情况了解不足,导致出现了开发的VR红色资源项目与高校思政课教材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应用成效不佳的状况。

2.教师VR 红色课堂统筹能力不足

VR红色课堂统筹与传统课程统筹不同,教师需要整合利用VR 红色教育资源,对VR 红色课堂做好教学设计、课程组织及VR 教学评价。VR 红色育人本身就是新兴教育模式,许多老师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探索与尝试,即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VR 课堂中也是从“新手”角色开始。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厘清VR 红色课堂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和内在调节的关系,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片面将VR红色课堂理解为:知识讲解+VR体验,将这两个部分割裂开来,没有整合发挥好VR 课堂的主客体各要素,没有实现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部分教师对VR 红色内容资源不甚熟悉,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做好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课后教师习惯将VR红色课堂的考评方式以知识点记忆考核为主,课堂教学内容的宽度没有有效拓展和延伸,学生在VR课堂上只能浅尝辄止,自主学习、思考能力未充分得到体现,学生未自主利用VR 设备进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探索,VR红色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仍旧不足。

3.VR 技术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的认知偏差

部分学校及教师在VR 红色课堂中也存在着对该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认知偏差。工具理性注重效用,价值理性是根本和导向,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习惯于把建设一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终极目标,强调技术的工具理性,将设备的配置及VR 实训室的建立作为目标考核的重点,忽略如何通过VR课堂来落实思政课程的目标,其过程中淡化技术的价值理性。部分教师在VR 红色育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VR 工具性价值,片面用VR 技术形式淡化了思政课红色育人目标这一价值根本。在这种工具性思想影响下,VR红色课堂各要素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重视技术体验,忽视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深度,受教育者陷入一种被技术“控制”的不自由境地,红色思政教育失去本身之“真”,陷入了为“VR”而“VR”的工具化漩涡。一些师生将重心放在了新技术的“体验”上,抱着“尝新”的心态。然而随着VR尝新体验后,课堂的热度和新鲜感急剧退化,学生对VR 红色课堂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设备的空置率较高,影响了VR 设备的应用实效性。

4.教师的数字素养

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乎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及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没有良好的数字素养,教师就不能有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平台和资源,很难为实现数字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数字化教学的效用,没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化变革,面对VR 红色课堂中复杂、功能繁多的平台主机、显示屏、VR 手套、头盔及眼镜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学心态表现为“不想用”“害怕用”。还有的教师虽然具有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接受数字化变革,但受到年龄、学科专业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熟悉程度,无法驾驭VR 技术环境、平台和各项资源,对操作设备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不熟悉设备应用的技巧及方法,无法将VR 技术娴熟运用于红色育人活动中,导致VR 红色课程组织不流畅,无法处理和应对VR 红色育人课堂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三、VR 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思考

1.完善VR 红色资源建设

完善VR 红色内容资源的建设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对VR 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生产。新红色文化因其诞生的场域、时间与大学生成长的“步调”趋于一致,和大学生是“同龄人”,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当前VR 红色内容资源建设要增加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劳动实践、改革建设等为主题的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这些新红色资源贴近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也能激励他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其次,要加强资源互通与共享机制,避免VR 红色内容资源的重复建设。VR 数据资源建设的成本高,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进行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大院校应开展交流与合作,构建共享联盟,在联盟内各大院校进行数据库的共建、资源的共享,丰富和提升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加强顶层设计。应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思政教师+VR 资源设计人员为主的建设体系,保障VR 红色资源内容的开发既能紧贴教材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2.树立正确的VR 技术价值理念

推进VR 技术与红色课堂的融合应用,要确立正确的VR 技术价值理念。本质上来说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偏向,技术的价值理性是由技术的使用者和掌控者的理性来决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VR 技术价值理念,领悟到无论工具理性如何演绎,都是以价值理性服务为根本的。工具理性是应用的导向,价值理性是目标的根本,教师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VR 技术为红色育人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情景要素,而教学情景要素的存在无时无刻都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服务,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和进步,均不能改变其为人所用、服务于育人这一目标的工具属性,应当坚持技术为“用”,追求育人之“本”,不能“本”“用”倒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倾注和投入丰富情感和人文关怀,要避免VR 红色课堂“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工具理性主义偏向,教师应从价值理性层面更好地发挥和挖掘VR 技术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3.提升教师VR 红色课堂统筹能力

课程统筹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VR红色课程统筹需要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学生需求来整合利用VR 红色教育资源,找到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最佳契合点,依托VR 资源统筹有序地开展课程组织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做好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依据实际情况结合VR红色资源认真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过程设计,将思政课教学目标巧妙融入VR红色育人全过程中。一堂成功的VR 红色课程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佩戴设备沉浸体验,应当是多层面的课堂学习活动及科学的考评,通过VR 体验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VR 红色课堂的考评不能仅以考核知识点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应更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后续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变化,将传统的考试性评价向系统性评价转换,评价方式要更多元,诸如采取小组汇报、开放式讨论、心得演讲等多元形态。只有全面提升教师VR 课程统筹能力,才能有效推进VR 红色育人实效性。

4.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教师进行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桥梁。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VR 红色课堂组织者与实践者,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地开展VR红色育人。2023 年《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指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是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参考依据。高校思政教师要转变思维,树立数字化意识,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字化时代思政教育的变革,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数字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贮备,了解VR 新技术应用的属性,掌握VR 技术运用的教学规律,熟悉VR 技术的系统操作,以满足教学实践的迫切要求。思政教师要关注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权威平台和新媒体等渠道积极学习相关数字技术知识,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了解其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不断探索数字化教学应用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