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霞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德育价值,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有教育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引领及精神指导。但当前红色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着对其发掘与传承、研究与实践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深挖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路径,丰富育人实践经验,是当代大学生不断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对红色文化育人提出的新的挑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以红色实践教育人,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化”
实践是理论“内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注重知行合一,能够让学生与红色革命历史进行对话,让他们在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面前去感知、去体会,让革命历史在可亲、可触中,给学生留下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刻的印象,使其受到启发,产生共鸣,逐步搭建起认知结构,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素质,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二)以红色实践培养人,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主动走进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这无疑会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完成对道德观念、政治理论的正确认识,深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强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而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可以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以红色实践激励人,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在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既要不断增进对红色文化内涵的了解,又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出真知、长才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情感体验到意志锤炼、从视觉震撼到内心激荡,由浅入深地自觉提升思想境界,从而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他们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以良好风貌和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将红色精神融入服务社会的具体工作中,关心时事,关注国情,增强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培养锻炼才干,使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不足。根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很感兴趣并表示愿意学习和了解,但由于大学阶段教育形式与学校教育规模的变化,学校组织集体活动难度增大,使得大学阶段的红色文化普及活动及红色教育活动相对中小学阶段变少,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认知不到位,对其共鸣与认同度不高,出现了参加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都需要辅导员强制要求以凑人数的情况。了解红色文化的渠道主要还是在学校课堂上,通过参加红色文化实践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的学生不够普遍。
(二)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不够丰富。一是活动形式传统老套,缺乏创新。目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方式不外乎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办红色专题讲座、参加红色遗址的实地考察、听革命传统报告等形式,内容老套、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鲜活性和感染力。二是模式大同小异。从已开发利用的红色教育资源来看,模式多简单重复,大多停留在对图片和橱窗式实物的“参观学习”层面上,没有互动与交流,难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心灵共鸣与震撼,这种浮于表面的红色实践活动不够深入,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缺乏时代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传统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求新、求变的他们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新媒体凭借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互动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广受大学生青睐,他们更喜欢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获取信息。因此,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将是一种很好的育人手段。我们应充分进行新媒体视域下的创新探索,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丰富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不断积累红色文化育人经验,从量变到质变,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育人水平的跃升。
(一)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定期化。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并定期化、常态化开展。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节假日等时间段,开展红色主题线上线下活动、赛事等营造氛围,乘势形成热门话题和青年人关注的IP,放大宣传效果,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在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扫墓祭奠活动;在建党节等纪念日把大学生入团、入党的宣誓仪式安排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文物遗址等地进行;在寒暑期通过“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到革命老区进行红色精神宣讲,为老百姓讲解当地红色文化;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当地社区、企业、农村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定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在具体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步伐坚定,一路向阳。
(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多样化。以“红色”为主题,推出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体验性、参与性强的红色产品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可通过开展红色足迹探寻、红色经典重温、红色历史情景再现等活动,让青年学生从历史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重温烽火连天岁月中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塑造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将起到重要作用[3]。这类活动的开展不同于普通的出行游玩,而是一个研学过程,大学生需完成主题讨论、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报告等研学任务。通过研学让他们带着思考去感受历史,唤起共鸣,汲取力量,从而让革命精神涤荡青年心灵,使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三)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时代化。针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问题困惑,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趋势,多策划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既有理性又有亲和力与温度的红色实践活动中,体会红色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组织大学生到红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利用红色资源的鲜活事例和真实历史场景,激发学生情感的“触发点”和思想的“共鸣点”,增强感染力;围绕红色文化题材,鼓励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短剧、红色歌谣、红色舞剧等红色文艺作品,审核通过后进行展演,增强体验性;通过开设红色开放课堂,开展红色书籍阅读、红色书画创作、红色人物学习等活动,让大学生获取更加生动鲜活的红色资源,增强其主动性。通过与时俱进地开发和优化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四)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平台化。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促进自主式学习。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渐渐成为一种主流学习趋势。可以安排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观看一些红色题材的音乐、影视作品,并鼓励他们拍摄大学生视角下的革命英雄故事及展示“老区新貌”的视频,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利用网络平台促进互动式学习。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然离不开网络,因此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喜好,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让他们通过手机阅读、论坛讨论等形式分享交流相关的心得体会,促进互动式学习。三是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探究式学习。如建立主流博客或聘请红色专家、学者等担任专门的老师进行线上直播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师生间平等、深入的探讨,增加参与灵活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在交流互动中弘扬红色精神。四是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浸润式学习。充分利用5G+VR、全息投影、多点触摸屏、人景物声光色逼真场景等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红色资源“陪伴式”“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和情感隔膜,激发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记忆与使命担当。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如将每位同学进入网站的次数及表现作为考核依据,在比学赶超氛围中激发大学生传承红色血脉的内生动力。
总之,高校应持续不断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红色实践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逐步构建定期化、多样化、时代化、平台化“四位一体”立体融合式实践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知、信、行中切实提升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