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浸润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研究
——以遵义师范学院“339”国防教育实践模式为例

2023-06-07 11:25李华禄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长征红色育人

李华禄,黄 晔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1]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推动国防建设的新生力量,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2]高校的国防教育就是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思想灯塔和精神旗帜,不断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3]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探索红色文化浸润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为增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难

全民国防教育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4]现阶段,高校国防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军事理论课程、军事训练以及日常的国防宣传教育等方面。其中大学生军训(军事技能训练)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地方高校军训中存在的主要现实困难有以下两方面。

(一)训练条件不能很好满足新时代军事训练需求

地方高校军训场地多为学校运动场,无专业训练场地和设施,国防教育阵地建设、军训场地设施设备不能满足现代军事训练需求,尤其是轻武器射击、核生化防护、行军拉练、电磁频谱监测、野外生存等科目训练因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导致军训内容主要以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为主,训练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学生体验感不强,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参训积极性不高,进而制约了大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的效果。

(二)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学校规模、层次和办学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引进具有国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方面存在困难,专职从事国防军事理论与技能教育的教师编制及人才团队建设难以落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程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担任,教师专业化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授课质量。

二、构建“339”教育实践模式,增强国防教育育人实效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府,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贵州省关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相关文件精神,继承传统、凝聚特色、高位推进,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针对学校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如多渠道保障军训场地建设,全员参与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扣中国梦、强军梦主题,充分利用遵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国防教育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与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管理,逐渐探索出“339”大学生国防教育机制和实践育人模式,让青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努力引导广大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近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建设,硬件方面,主管部门协调地方政府,为高校开展军事训练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经费等条件保障: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在新蒲新区等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多功能军事训练基地;二是协调学校所在地民兵、预备役部队、承训部队的训练场地,保障我校学生军训任务的顺利进行;三是地方政府从规划、经费等方面支持学校开发设置军事训练场地。

(一)强化“三个建设”,夯实国防教育基础

在硬件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学校持续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机构、平台及队伍等“三个建设”,推动学校国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首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做好国防教育组织建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设置国防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学生工作部(武装部)统筹,二级学院组织实施的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

其次,充分利用优质平台资源,加强国防教育文化建设。学校既注重加强硬件条件建设,又充分用好各类优质教育平台资源,提升国防教育品质,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中央团校党校教育基地”“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全国思政课改革“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高校等平台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树立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传承红色基因。

再次,选优建强教育师资队伍,着力做好国防教育服务保障。重点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及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场所保障,全员参与,做好国防教育工作。既要抓好军事专家、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又要落实新生适应性教育、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技能训练三个阶段全过程育人。具体举措:一是建立师资力量培养长效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军事院校进修,提高专业知识;二是加强军、校合作,协调学校所在地的军事机关或军事院校派出教员到学校授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二)抓实“三个环节”,拓展国防教育渠道

学校持续加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三个环节建设,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方式,营造育人环境,形成长征精神引领,红色文化浸润的全方位国防教育格局。

首先,打造长征文化课堂,树牢国防教育观念

学校坚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充分发挥长征文化课堂铸魂育人功能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长征文化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国防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环节,推动国防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爱国情怀,为国防动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学校组织编撰出版“长征课程”相关教材专著读本,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阅读活动。编辑出版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高师声乐作品》《红色经典题材书法篆刻艺术鉴赏》等教材,编写了《红色文化与思想教育》《红色文化艺术的时代阐述》《红色经典与贵州文学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书书目索引》《硬笔书长征诗歌选》《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8 卷)等专著和读本。在新生入学后举办“开学第一课”红色文化讲座以及在全校开设公选课“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专题”。打造的系列“长征课程”成为学生必抢课,并获得贵州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结合遵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内容中融入长征精神与红色元素,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黔北历史文化”等课程中增加“红军长征在遵义”“抗战中的遵义”等富有红色气息的地方史教学内容;开设专业选修课“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赏析”,在“钢琴”“声乐”“舞蹈”课程中融入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内容。在“书法”课程中加入“毛泽东草书艺术赏析”,在“版画基础”“套色版画”“油画”“招贴设计”“写意人物”课程中融入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只有强大的国防作为保障,才会有民族独立、国泰民安。遵义师范学院利用“长征课堂”播撒“红色种子”的做法得到领导高度肯定和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到校进行了采访报道。“开学第一课”“长征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作用,在广大学生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使长征精神深入人心,为引导学生爱我国防,携笔从戎,参军报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深化红色主题实践,提升国防教育质量

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管理,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爱党心、爱国情和报国志。组建“星火”大学生艺术团,广泛开展红色题材作品创作与展演。常态化开展“在党旗下成长”征文比赛、“长征·秋逸杯”音乐专业技能大赛、“国旗下的讲话”、红色题材剪纸比赛、红色题材书法比赛,及红色文化开放课堂等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在新生军事训练即国防教育入学“第一课”中,通过举办红色讲座、教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等活动开展生动的国防教育教学,让学生穿上红军服军训,成立“红军连”,组织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苟坝会议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纪念活动,感悟长征精神并创作与展演表现长征精神的红色文化作品。学生在音乐舞蹈史诗《遵义会议永放光芒》的创作与展演中,在参演《伟大转折》影视剧拍摄等实践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自2011 年以来,组织学生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红色记忆》《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系列红色文艺节目,连续11 次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学生红色剪纸作品《大转折》《大会师》被中央电视台收藏。“传承红色经典打造优秀队伍”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最后,建设红色校园环境,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学校注重校园红色景观建设,凝聚红色记忆。红色文化校园建设是我校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处处融入红色元素、洋溢红色气息,如“遵义师范学院”校名石采用毛体书写,校园建筑色彩采用“丹霞红”;学校大礼堂仿照遵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而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采用金属字悬挂在校园主体建筑的醒目位置;宣传橱窗、LED 屏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诠释红色文化;修建纪念红军长征的长征路、长征音乐厅、长征大讲堂;建设蕴含“发扬师范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追逐百年梦想”主旨的百年广场,广场上塑有“入党誓词”的大型党旗雕塑,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大捷、遵义会议系列浮雕,立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内容的主题石刻。以红色文化为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拓展了国防教育渠道,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熏陶感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用好“九个载体”,增强国防教育实效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府,红军长征经过遵义时,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老校址召开过万人大会,接受革命影响的师生踊跃参加革命,遵师成为当时黔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高校国防教育最宝贵的资源。遵义师范学院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以“上好一门红色课程,聆听一次红色讲座,观看一部红色影视,背诵一首红色诗词,讲述一个红色故事,会唱一首红色歌曲,精读一本长征书籍,重走一次长征之路,撰写一篇红色文章”的“红色育人九个一”特色实践活动为主要抓手,教育和引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从“立场-情感-信仰”层面提升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政治价值,从“内容-载体-方法”层面提升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价值,从“理论认知-典论引导-价值观引领”层面提升了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

三、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红色传人。[5]遵义师范学院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全力讲好遵义故事、贵州故事和当代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走好新时代教育事业长征路,培养了一批勇担使命的爱国青年。2018 年,一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爱我国防”网络主题演讲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踊跃报名应征入伍,入伍学生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军事本领,学生吴某在新兵训练期间以训练第一名的成绩荣立三等功。学生张某,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参与部队重大任务,因表现突出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2 次。在此基础上,学校将继续探索红色文化浸润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不断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融进课程,用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长征红色育人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