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3-06-07 08:48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党性学生党员党员

李 明

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1]。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另一方面斑驳陆离的自媒体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正纷至沓来,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 “融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影响

时代发展助推了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会贯通更是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头条、B站等新媒体不仅信息传播方式“新”“微”“快”,而且还呈现出个性化、自主化、娱乐化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知识获取碎片化

传统媒体时代,知识的获取需要以书籍、报刊等为载体,而信息时代则迎来信息的大爆炸,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获取各类所需的知识或信息。面对以指数级速度增长的信息流,人们貌似每天阅读的总时长大幅度增加,但结果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样带来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们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了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是浅尝辄止的浅层次思考,有时一些既脱离客观事实又存在主观刻意的误导意见在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信息发布自主化

相比传统媒体,融媒体时代是一个大V频出的时代。网络上信息发布几乎没有门槛,只要网络在线,万物皆可播,人人当主播。这些主播想说就说,想唱就唱,可以以“美”为美,赢得关注,也可以审“丑”猎奇,吸引眼球;网络世界如同一台盛宴,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胃口的那盘菜。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党员大多是两个以上融媒体平台的关注者和使用者,他们在融媒体平台上主导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或充分展示自我,或自由嬉笑怒骂,或写尽忧愁哀鸣,可谓是“我的地盘我作主”。

(三)价值取向扭曲化

由于知识碎片化和信息发布自主化,融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很难成为真值和善值的统一体,即在保持媒体内容真实客观性的前提下同时还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判断。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媒体受众易于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结论使自己失去判断力,从而成为别人价值取向的传声筒。融媒体时代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能够快速抓住某个焦点事件,放大声量,引发热议,带领方向,缺点是舆情难以控制,待舆情冷却,重置于理性,我们往往会发现被现实打脸,因为我们总是被一些感性的、情绪化的、脱离人民群众和历史背景的言论带偏。

二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实之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中强调,要让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随着“融媒体+”形式的日益丰富,舆论环境、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对于青年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亟待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

(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VS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随着互联网传播手段的渗透和发展,以传统媒介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传播渠道受到明显冲击,媒体教育的主阵地有所转移分化。随着融媒体甚至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信息发布的随意化和参差不齐的媒体信息偏好,导致青年人整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崇尚绝对自由、彰显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功利主义之下处处隐藏着精致的“利己主义”。因而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入党动机不纯正、入党前后表现不一的情况,部分学生党员出现了诸如片面追求生活娱乐化、利益考量最大化等不良倾向,进取精神弱化、价值追求偏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一元化的,但融媒体时代又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多元的价值取向背后往往对应的是多元的思想,这给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创新化的教育要求VS专业性不强的教育队伍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队伍主要依靠于二级学院党组织,主要以学生党支部书记为主,日常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式陈旧,缺少创新,缺乏实践,只会规定动作,不会融通创新。就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言,进行100场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如一次灵魂的碰撞和思想的点燃,这就要求党员教育队伍不仅仅是专家里手更应该是多面手。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是党员教育队伍从专业上来说,思政专业科班出身的少,半路出家的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基础不牢固。二是党员教育队伍鲜有“双师双能”复合型人才,缺乏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储备,专业性和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有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出于职业环境局限,甘于墨守成规,不想、不愿、不敢用融媒体平台,对“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缺乏应变,对新的教育方式心存观望。

(三)程序化的培养模式VS庸俗化的教育管理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过分重视学生党员发展的程序化培养,特别强调程序,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方面,忽视看不见、听不到的主观方面。要知道,立德树人不是一日之功,青年大学生的党性修养需要反复加强与改造,才能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左”“右”思潮的侵扰,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政治定力。目前,党员教育管理存在以下为人诟病的状况:首先是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和教育测评只是摆花架子,形式往往胜于内容。其次是对学生的党课教育走过场,讲者照本宣科,听者过耳就忘。最后,对学生党员的培养选拔只重视共性,不突出个性,某种意义上学生党员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而不是培养一个鲜活的会思考的人。

三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破局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本的灵魂工程,需要从青年党员入手[3]。如何提升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其破局之路在于聚焦大学生党员从入党申请人到正式党员的全过程培养。

(一)站稳立场:解决“为谁选”的问题

立场问题是融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首要问题,融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建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站稳立场。融媒体的方式再新颖,技术再复杂,效果再提升,都必须服从服务于“为谁选”这个前提条件,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去衡量去评判“融媒体+教育”的效果,才能够消除杂音,固守正道,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融媒体视域下坚守立场应该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务必注意入党动机问题,必须在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过程管理实践中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摒除那些不良动机[4],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要求党务工作者要紧扣时代之问,主动更新知识,用百年党史和身边榜样为青年大学生注入灵魂和思想的力量。二是务必注意投身实践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前提是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投身实践是要带着真问题走到人民群众之中寻求真答案,从而探明问题真相,把握事物本质,遵循规律办事。真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真理在实践中发展。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古代谚语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实践,关键还是去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二)知人者智:解决“谁入选”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选拔学生党员的情况来看,存在选拔视野过窄的问题,新吸收的高校大学生党员来源无外乎来自两个群体:各类学生干部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即学而优则“入”或官而优则“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后、校内校外表现差异显著的现象。党务工作者应把好入口关,做到知人者智,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出了方法:一是务必提高站位,“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5]选人用人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党务工作者要把选人用人作为伟大事业的基础工作来看,只有真正选拔了那些理想信念坚定,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充满家国情怀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才能有条不紊,稳步前进。二是务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融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舆论公共事件恰恰说明有些党员同志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德”,这些现象也许根源于组织开始培养他的时候,他就给自己注入了一种错觉:“才可以掩德”或者“关系可以掩德”。这要求我们务必在培养学生党员时要做到“无才无德”坚决不用,“有才无德”放着不用,“有才有德”培养使用。要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经典去培养学生党员,灌注“德性”,“善养浩然之气”,树立起敬畏意识。

(三)守正创新:解决“如何为”的问题

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前不知“为何”,转正之后不知“如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应对之策:守正创新。一是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射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的”。融媒体时代,“流量为王”固然要求融媒体技术手段更多强调所谓创新,但融媒体必须坚守媒体本质上是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正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B站、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专题组织发布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微视频、短剧等鼓舞青年学生立大志、成大才。同时,这些微视频、短剧等也要体现以复兴民族大业为己任的主题,把“守正”作为道德的风向标,作为正能量的推动剂。二是辩证看待守正与创新之间的“体”“用”关系,守正是固本,创新是突破。创新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它的作用只能是更好地固本,即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是为其他的什么主义。“守正”作为“体”,创新只能作为“体之用”,即必须要把舆论引导阵地抓在自己手里,因而不仅要优化官方媒体的体系建构,还要注意加强对民间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的管控和引导,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巩固原有的宣传阵地,在此基础上使用新技术手段再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融媒体的传播效力。

(四)自胜者强:解决“有作为”的问题

融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媒体融合技术教育高校学生党员克服“躺平”心态,使学生党员认识到奋斗正当时,充满蓬勃朝气。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杜绝“等靠要”心态,要敢于自我斗争,自立自强,敢于在融媒体上开辟新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学生党员的用武之地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开辟: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筹建学校层面的融媒体中心或全媒体平台,自上而下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依托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让教师与学生党员结对帮扶,组织学生党员充实到学生宣传部门,让学生党员自我管理,定期组织制作微视频、微课等,营造党性教育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在实际操练中不断提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二是要加强校内外交流,促进融合发展。思政工作者要尽可能拓展一些接地气的实践研修活动使学生党员感悟感通,例如带领学生党员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做志愿者、体验者,通过接近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大课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党员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丰富校园精神生活,例如开发VR虚拟游校园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爱国爱校教育。

融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方法途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回归初心使命,紧扣发展脉搏,回应时代之问,不断探索新时代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教育途径,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党性学生党员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