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相继有了更高的起点,改革任务相比以往更加困难,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并且推进程度更为深入。在此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构建完善的三全育人体系,成为各大高校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课题。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是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不断挖掘二者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创新二者的融合制度,切实发挥协同育人的整合效应,对促进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着深度融合的关联性及共同点。二者有着同样的思想基础,不管是思政课程教学还是学生党建工作,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所实施的育人工作。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是,思政课程建设注重的是人才培养和树立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党建工作注重的是以党的先进性来武装全体党员思想,提高政治觉悟性,推进党性及修养建设。虽然二者注重的点有所不同,但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却是同根同源、无法分割的。
其次,从实践方式来看,二者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存在着极大的耦合性及相似性。不管是学生党建工作还是思政课程建设,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沟通探讨、实践活动、文化推广以及环境影响等方式来开展工作,面向的都是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都是以提高广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行为品德为目标,利用日常教学的培养和针对性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以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为基础。始终坚持并完善党委引领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院校、积极改革与优化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更是全面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前提。有关思政课程建设的工作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党委统一指挥、党政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全社会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这不仅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确立了具体的责任,同时也为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领导保障。其次,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将这一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思政课程建设的各个体制中,是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以促进协同发展为核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虽然所属机构不同,但想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务,就需要各个部门积极沟通与合作,不断发挥二者深度融合的有利因素。
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加快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二者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成绩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参考标准之一,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选拔的科学性,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继而利用系统化的思政课程学习来达到理论上的清醒,由此实现政治上的坚定。其次,二者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依托思政课程理论课堂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及政策方针,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入、牢记于心,充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能力,帮助党的理论路线与政策方针在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应基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首先,百年大变局所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近代以来最佳的发展时期,全球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百年大变局,二者同步交错、相互影响。在此背景下,怎样教育和引领当代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世界形势,从我党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伟大实践过程,深刻认知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怎样让广大学生充分认知我国特色以及国家间的差异,全方位了解当代中国、客观看待世界?这是深度融合所面临的教育内容挑战。其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融合手段上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发展将创新提到了核心位置,并且成为各大高校开展工作的关键动能。怎样有效运用新技术为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而服务?怎样运用新手段为广大学生提供满意的学习体验?这是深度融合所面临的教育手段挑战。最后,主体差异性所带来的融合方式的挑战。从空间上来说,我国地域辽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共识问题的多元化;从时间上来说,作为转型社会的国家,我国会出现历时问题共时化的情况,且不同主体的差别会更加明显。怎样使各个主体在学思体悟中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怎样让各个主体在情理贯通中提高自身的政治认同?这是深度融合所面临的融合方式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缺乏统筹,导致工作出现重复的内容。高校实施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并且实施的主体之间彼此交错、参加的对象之间彼此重叠。在这样复杂的情形下,如果缺少顶层设计,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统筹。一般表现是党课和思政课程教学时间冲突、课程教师一样、教学内容重复,大量重复性的内容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同时还会降低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实效性。其次,管理、教学彼此脱离,导致工作效果不理想。学生党建部门的工作目标是提高所有党员的党性意识,利用学生党建来引领其他事业的发展。但在现实工作中,某些高校出现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相分离的现象,导致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教学“各自为营”,使学生党建工作理念落后、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继而削弱了有关工作的效果。最后,缺乏创新,使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缺乏应有的活力。二者之间深度融合的重点就是要让广大学生从知识教育上升到信仰教育的层面。而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入党积极性明显要高于对思政课程学习。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之间的深度融合缺乏创新,导致信仰教育缺少动力。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将使各项工作在质量上相互增强、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内容上相互创新。首先,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高校党委要真正贯彻和落实大思政思想,开拓大思政格局,利用系统化的思维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各方面要素的深度整合与作用协调。强化党委引领下各部门间的合作,构建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其次,要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信息并畅通无阻,这是提高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效率、实现彼此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高校应依托校园网络平台,构建包含党建部门教职人员、思政课程教师、年级辅导员在内的社交群,方便他们随时随地地分享学生工作情况、共享课程教学信息,并在沟通交流中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高校还应构建科学的学生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感受、建议及体验及时反馈给教职人员、思政课程教师及辅导员,从而提升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的融合质量。最后,要始终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利用三会一课、调研问卷、校园实践活动以及党员谈话等多种形式来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他们对思政课程建设和学生党建工作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
首先,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在教育观念方面的引导作用。要用极具时代性以及先进性的学生党建观念来引导思政课程建设,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将最新的思想实时高效地传递到思政课堂中去,从思想理念的层面转变广大学生过去对思政课程的认知,促进学生党建观念的精准渗透,实现与思政课程教学的同步。其次,学生党建和思政课程建设应在教学内容上互相学习。以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为牵引,将其优势及最新成果有效转换成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继而利用学生党建的先进性来加快思政课程体系、课本体系、监管体系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最后,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要在团队建设方面实现深度融合。高校应积极邀请学生党建方面的专家学者走进思政课堂,挑选党团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来兼职思政课程,引入出色思政课程教师加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逐渐形成学生党建工作人员与思政课程教师彼此分享和学习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高等院校应以创新载体为主要抓手,以鼓励制度为基本动力,促进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有效融合。首先,以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滋养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环境。通过开展与众不同的新生入学典礼、学生党团日等实践活动,将良好的校园资源渗透到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当中。其次,依托新媒体、先进技术,创建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平台。努力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将学生党建网络阵地拓展到思政课程资源与在线集体备课等平台上,切实创新和丰富高校学生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形式。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应充分把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资源的契合点、相似处,设计并开展形象生动的线上活动,使学生党建与思政课资源充分地融合起来。最后,以鼓励制度为根本动力,提高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程建设的综合能力。高校应定期对思政课程教师、年级辅导员、大学生等群体开展年度先进人物评选,鼓励广大教师勇敢创新、历练品质,激励大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同时,根据当地有关政策和方针,对思政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等设置不同的岗位津贴,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想要与时俱进,就应打破传统思维,积极创新,以先进的育人理念开辟大思政教育格局,强化思政教育和党务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既要勇敢面对挑战,又要深刻认识现实不足,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机制,以此来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建设的互融互通,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