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德育功能的缺失和实现途径探析

2023-06-07 07:19:16陈春辉
考试与评价 2023年5期
关键词:德育思政素养

陈春辉

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关注力度,思政课程作为每个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课程的德育教育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合适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将德育内容渗透在高中思政课程中,明确教学的方向和教学目标,分析高中思政课程中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

一、高中思政课程德育功能的内容

德育功能按照内容角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观念、理念和管理。高中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的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着学校不同方面的行政和教育工作,向教师传达思想和指令。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干部要认真研究德育教育内容,根据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设计德育教育内容,在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实现德育观念的形成。

其次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思政课程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思政内容。为了提高思政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质量,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教学再到课后辅导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渗透德育内容,做好德育教学工作。

最后是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学校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动员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与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为德育功能的发挥构建基础,形成制度保障。

二、当前高中思政课程功能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

我国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中教育都以为大学输送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试,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分数。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中心都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导致传统高中思政课程以“教—学—考”模式不断循环。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固化忽视了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变化,也忽视了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不利于思想认识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不利于思政课程德育功能的实现。

(二)思政教师自身德育意识不强

在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断被纠正,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发挥着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必要的帮助。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起讲解德育理论知识的责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解的内容也以教材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也忽视了德育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紧密联系性,导致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速度慢,高中思政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社会发展新形势带来教育挑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创造条件,不同形式的思想和文化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接触的信息也更加多元化,但是缺乏辨别和筛选能力的学生也极其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面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两难抉择,教师如果不能通过高中思政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能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学生也会出现思想的茫然,甚至选择错误的人生道路。

(四)思政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不平等

在高中所有开设的课程中,思政课程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中都不属于主要科目,学校在安排课时的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减少思政课程的课时,教师的人员数量也比较短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都在教室,学生没有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机会,教学资源的限制和教學场地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高中思政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确定思政课程德育目标的导向

新课标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纠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中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德育内容与每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关系,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需要履行义务。

在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想法,突出德育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功能发挥作用。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德育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关注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思想认识也需要经过学习—内化—反思—提升的循环过程,在一次次学习和总结反思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把握课程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学生讲解德育知识,组织实践探究活动,在正确思政德育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前提

高质量思政课程的实现需要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持,在高中思政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要打造什么质量的教师队伍。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质量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条件,从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入手为德育功能的发挥创设基础。

教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要在不断变化的形式中坚定思想信念,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了解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德育与思政之间的关系,然后树立德育思想,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开展思政教学活动。

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提高自己运用教学设备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帮助下提升德育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种教学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德育功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社会时事元素丰富德育课程教学资源

高中思政课程虽然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但是实际上需要学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个人行为上。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学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时政作为思政课程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和实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时政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局势和国家大事,培养学生形成国际观念和全局意识。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自由讨论中分析时政热点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和个人感悟,在多种角度的思考中,学生对国家建设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全面,在看到祖国快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高一必修1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事业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教师为学生播放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新闻介绍和视频记录,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和文字介绍了解到我国已经实现了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全国脱贫攻坚目标宣告完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相关资料,共同分享和讨论。

(四)在思政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纠正,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中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趣味性和实践性情境学习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德育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德育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德育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个人收入分配相关内容时,教师以学生每天都要去的早餐店和小商店为例,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判断父母的工资属于什么收入分配。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具体内容和类型产生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为学生普及非法收入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劳动报酬。

(五)构建灵活生动的思政德育活动课程提高德育功能效果

課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设计教学方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的探究中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究。在生动灵活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知识的内化。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政政治高一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这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对传统文化保持正确态度,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要坚持“三是两方面”,“三是”分别是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而来的,是各族人民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是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互相促进,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另外一方面吸收借鉴外来成果,增强包容性,促进自身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课堂提出有效问题。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道德素养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民的行为举止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良好的道德素养也是提高公民个人品德、提升公民自觉性的重要内容,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关系重大。面对当前高中思政课程中德育教育缺失的现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认识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和思想核心素养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提高高中思政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渗透德育教育,促进思政德育教育作用的实现。

猜你喜欢
德育思政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