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庚凤
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比,存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长、作业及管理方式不同的现象,这些差异需要幼儿尽快适应,以能够跟上小学教育教学的节奏,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将影响学业,甚至出现焦虑、恐惧、厌学等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为必要,同时这也需要有关教职人员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1. 教育内涵不同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侧重于以游戏促进教学,教师常会让儿童自由游戏,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发现知识,引导幼儿养成爱思考、爱学习的习惯。小学教育教学更侧重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知识;幼儿教学中更侧重保育,既要教育学生,又要保护、培育学生。小学教育需要学生有自理能力,没有保育环节。另外,幼儿园与小学校园的环境也存在不同,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环境更为自由、轻松;小学中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有条理的,是一种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2. 家长要求不同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家长要求进行儿童的保育,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包括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双方面的成长呵护。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也会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按照该纲要中的原则、目标、内容要求等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小学教育教学中,家长侧重于儿童对知识的掌握要求,更为担忧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如家长要求孩子在学校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拼音、数学知识等。
3. 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定位不同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引领者,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通常是以学生的自由活动、健康生活为主,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运用科学的方式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小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以授业解惑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助力学生成为有学问、懂知识的少年。
二、幼小衔接的有效方法
1. 给予充足的衔接时间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从儿童升学角度出发,尤其是在幼儿进入大班时,应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感受到小学教育教学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听课习惯。只有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给予充足的幼小衔接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例如,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模拟小学课堂,可以是10分钟的课堂教育,也可以是20分钟的故事传递等,这可以逐步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产生对小学学习的向往,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小朋友去参观小学校园,提前了解小学教育环境,这易于使孩子们产生对未来学习的期待和憧憬。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及家长应最好提前半年积极展开幼小衔接工作,且不应急于求成,以避免幼儿在心理上感受到陌生、恐惧等。
2. 强化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衔接时间足够外,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教学内容的大体形势、知识范围等,这有利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节奏,快速进入到小学学习的状态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例如,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中,要对大班幼儿积极展开基础知识的培育工作,并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多元化,使幼儿了解更多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内容。幼儿提前了解语文、数学、自然知识,也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又如,幼儿园教师还可以积极传递小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懂得尊重教师、讲礼貌,在上课时专心听讲等,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不应严厉灌输知识,而是应该以行动带动教育为主,如进行亲自演示,以取得更为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成果。
3. 家校合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要想取得良好的幼小衔接教学效果,家长与学生共同努力显得尤为必要。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应积极与家长群体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积极培育儿童的基础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小学知识体系、内容等,但也应注重适度培育,避免过度灌输知识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拔苗助长既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举例而言,家长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可以让幼儿在空闲时间背诵一些古诗、学写一些常见字等,前提是从兴趣爱好方面来引导幼儿体会和感受来自文化的乐趣。有些幼儿可能在这方面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记不住和写不出,但也不应给予过多的责备,即使学生的表现不好,家长也应进行鼓励。只有家校共同努力,让学生尽早接触小学文化知识,并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4.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往往呈现出自理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育,教职人员多会采取保育措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感受到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但在幼儿踏入到小学校园后,教学内容并没有保育环节,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独立。对此,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中应积极展开对儿童自理能力的培育。例如,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从生活方面让学生进行锻炼,养成好的习惯,教师应积极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事项,包括让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慣。通过一定的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步入小学校园,对于学生的后续成长也具有诸多益处。
三、幼小衔接的科学指导
1. “忌急”“忌多”“忌快”
(1) “忌急”
幼儿进入小学是人生中的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应有一个过渡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忌急”是重要的一环。在此过程中,家长及教师不应急功近利,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应在教育中引导。具体而言,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学习习惯、心理感受、能力锻炼等方面协同出发。
(2)“忌多”
幼小衔接教育中,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小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特点,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此过程中不应忽视学生年龄小、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如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多地接触知识,学习拼音、写字、汉字等,学生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并不能够感受到快乐的童年生活,这很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学等问题产生。与此同时,尽管学生在幼儿成长阶段接触了大多的小学学科知识,但在小学课堂中还要重复一遍,这也容易导致学生感到学习的无趣。因此,幼小衔接教育还应从儿童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小学知识的有限传递,而非知识的重复、多量。
(3)“忌快”
从教育教学的规律来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定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提前灌输知识虽然有利于学生超前了解,但也容易产生“欲速则不达”的现象,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应采取“浅尝辄止”“浸润”的方式,进行规范过渡。例如,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即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实验中,双胞胎中的一个,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到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5级楼梯。在此期间,双胞胎中的另一个不做训练,而是到他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两周后他也能爬到楼梯的顶端。这一实验说明了孩子发展是有其内在“时间表”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
2. 遵循五个“多”的方针
五个“多”,即“多陪伴成长”“多习惯养成”“多培养阅读”“多注重品质”“多增加信心”。
(1)多陪伴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教师的教育,其中的核心要义即陪伴。有了陪伴,孩子可能会更愿意主动学习、聆听,进而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中,家长应注重多陪伴儿童,伴随儿童的成长。这也有利于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性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多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幼儿园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例如,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养成饭前洗手、进食不语等习惯,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多培养阅读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主动找书去读,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幼小教育教学中,家长应积极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
(4)多注重品质
幼儿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这要求家长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一定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
(5)多增加信心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包括教师的要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孩子们来讲,这一阶段的挑战一点也不轻松。但这一阶段对于孩子而言尤为重要,幼小衔接做得好,对于孩子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影响,要从细节关注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情况,不能轻视孩子这一阶段的表现,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增加儿童的自信心,如幼儿园在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后,应树立学生进入小学后的光荣感、幸福感。
综上所述,幼儿升入小学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氛围、节奏时,将影响学业,甚至出现焦虑、恐惧、厌学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可能耽误未来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尤为必要,同时也要求幼儿园的相关教职人员掌握合理的方法,明确科学的指导方针。相信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