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莎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儿童诗歌的收录日益增多,主要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歌具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儿童诗歌的类型和主题的多样性,在“双减”的作用下,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幼儿诗歌教学提供质量较高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
儿童诗是一种面向儿童而创作的诗,大多数童诗都具备朗朗上口等特点,同时也能使教师在儿童诗词的教学中发现很多有益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和人文方面得到更好地培养。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儿童诗对于优化儿童智力、解放幼儿天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加强对儿童诗教学的重视,及时改变当下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发挥儿童诗在教材中的最大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儿童诗歌教学,同时结合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出儿童诗的作用。
一、儿童诗教学的积极作用
1. 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儿童诗常常采用生动的语言和修辞手段,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儿童诗歌时,可以从中吸取和欣赏这些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审美水平;在孩子们的诗歌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读,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其次,小学生在学习儿童诗的时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陶冶学生情操
儿童诗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在学生的学习中引起他们对精神内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思考,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使学生对人生的哲理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究。儿童诗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操的陶冶与感染,从而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培养优良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儿童诗的特征
与儿童小说的情感、阅读的连续性相比,儿童诗歌具有精美等特点,并且注重从孩子的角度来传达孩子的思想。它也可以是孩子们最自然的呢喃,而不必背负太多成年人的压力,让儿童文学更加的纯粹,比如:《不是人人都有星期天》《素馨》等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空间和编辑们的精心挑选的。像《加号》《两个老鼠抬了一个梦》这样优秀的诗歌,作家们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同时,用孩子的声音表达喜悦、失望、愤怒,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灵需求,也能让大人们看到儿童内心的细腻和丰富。在儿童诗的海洋中,有的是千锤百炼的作品;有的是自然的呢喃;有的是幽默的童谣;有的是幼稚的幻想;有的是孩童时代的回忆。
三、儿童诗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引导学习《月亮》《大海睡着了》《雨妈妈的话》等内容,以此来完成儿童诗朗读目标:首先,在阅读儿童诗歌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同时也为儿童的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在朗读儿童诗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所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朗读;另外,让学生了解儿童诗歌必须要有的断行格式,同时也要注重朗读时的韵律、节奏等音乐美。紧接着,通过阅读,可以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和意境。最后,除了在课堂中学到的儿童诗歌以外,还可以主动朗诵现代优秀的儿童诗歌,并能朗诵80首优秀儿童诗歌。
中年级段则可以通过指导阅读《凉爽的池塘》《哈哈镜前》《冰锅盖》《日历和时钟》等儿童诗达成以下目标:1. 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儿童诗;2. 通过优秀诗作的诵读,增强对诗作在遣词造句方面独特要求的理解;3.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完全领会和深入理解学生诗作;4. 能够自主地选择儿童诗进行阅读,且基本上能读懂;5. 诵读儿童诗 80 篇。
到了高年级,可以通过阅读《夏天的觉》《舅妈的裙子》等作品,实现以下目标:1. 持续增加对诗歌的阅读,全面使用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开展探索。通过阅读,拓展知识,按照孩子们的需求,阅读儿童的诗歌;2. 开始重视诗词的措辞,语言精炼、表达能力强、张力以及感染力;3. 读诗由抒情转为叙述,了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4. 阅读诗歌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也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一种需求。培养在任何时候都能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习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5. 阅读80首儿童诗歌。
四、当前少儿诗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 教师缺少灵活的教学方式
将儿童诗与其他课文做对比,其题材较为丰富。另外其语言题材也非常的有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儿童诗的主题多种多样,内容多样,具有丰富的教育性,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内心情感或者生命哲学。然而,在当前的儿童诗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材中生动活泼的内容很难得到开发,同时,由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使幼儿诗歌的优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进行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课程时间紧张等因素,更加注重在课上学生是否掌握生字、是否能将儿童诗进行朗诵等内容,却忽视了对于儿童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开发与挖掘,通常在分析完儿童诗的基本内涵之后,就会马上结束课堂,但却没有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思辨能力等方面,从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双减”背景下语文儿童诗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鉴赏
在小学语文幼儿诗歌教学中,阅读与欣赏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欣赏和分析这些优秀诗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艺术和写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学生的诗情。举例来说,以金本的《木舟树》、雪野的《树叶》、王宜振的《树的苦恼》、邱易东的《五个杈丫的小树》四首关于树的不同文体的诗歌,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文章:在教学中,以第一首诗为重点,让学生体悟其精神,使学生感觉到,不管是在大海中游荡还是在岸边,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大树,要生根,要生长,要无私奉献!第三首是关于树木与鸟类的关系,特别是那些没有翅膀、浑身长着绿色羽毛却无法飞行的悲伤的手,描写了树木的痛苦,着重于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淡淡哀伤。对于第二首诗,可以采取让学生续写的办法,让学生学会了笔锋突起,并且又能充分表达自己意境的方法。至于第四首诗,把握自己的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思想感情分析。通过以“树”为题材的诗歌比较,让学生对“树”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在自己创作关于树的诗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2. 促进学生模仿创作
孩子生来就是诗人,生来就是创造者。儿童诗歌具有语言简洁、文字数量少、结构简单、易于阅读、易于模仿、易于创作等特点。所以,儿童诗歌的创作是有可能的。对于孩子来说,写诗属于一种比较轻松的精神游戏,而游戏对于儿童来说非常受欢迎。
就模仿创作来说,应当指出,诗歌写作的第一步是模仿教科书中的作品,孩子们则根据诗歌的形式,尝试着自己写一小段。生活是创作之源,是诗之发源地。关注周围,真正走入大自然,你会发现,五彩缤纷的自然是一座宝库,植物和动物都是创作的目标。在游戏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诗的主题,并进行诗词创作。总之,孩子们的诗歌创作固然有其本性,但也需要教师、家长的引导与协助。
3. 向学生灌输知识感情
儿童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父母的关爱,又或者对国家的爱,这些都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儿童诗歌的学习中,兒童自身也会收获到优良品质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诗歌的情感和思维进行指导,深入地阐释幼儿诗歌的内涵和含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通过对幼儿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重点词语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让孩子们在字词中逐步体会到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意蕴。同时教师还要向孩子们解释儿童诗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比如生词、常识、知识等等,都是对知识的扩充和充实。
4. 课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双减”政策在课程目标上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有以下几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感觉、理解力;朗读优秀诗词240篇(段落);九年的课外读物总数应该超过四百万字。可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仅凭课堂中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而课外的阅读则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幼儿诗歌课外阅读,把课堂上的经验与感觉扩展到课堂之外。首先,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学校设立了“童心悦读班”和“童心诗韵班”,并定期组织“诗文朗诵”活动。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引导,主要内容有:推荐优秀儿童诗歌书目、引导阅读方式、制定阅读方案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5. 体味语言,享受诗美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对教科书进行美的发掘,主要有诗歌之美与诗歌之意象之美,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体味、鉴赏美,使其在阅读、学习中受到美的影响,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并提高其审美水平。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比如《长江之歌》《长江和黄河》,作家用优美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祖国的壮丽景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朗诵的方式,用多媒体的形式重现文本,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且能直观地体会到人物的性格、心情等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文本,通过朗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他们的共鸣,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从而增强他们对美的渴望和享受。
总之,儿童诗歌不仅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要充分掌握幼儿诗歌的重要价值,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幼儿诗歌的教学上,提高幼儿诗歌的整体素质,使幼儿诗歌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鲤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第一批)《小学语文儿童诗“读—赏—创”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CJG14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