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领域,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增长,更是越来越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市民、游客出游热情空前高涨的机遇,推出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和丰富优质的文旅产品,“五一”假期成都市文旅消费迎来“井喷式”增长,客流量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有力助推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这个“五一”成都旅游有何不同?
“五一”期间,成都市接待游客1939.4万人次,同比增长42.5%,较2019年增长23.1%(增长率高于全國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150.6亿元,同比增长81.9%,较2019年增长12%(增长率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据携程发布的全国假日出游数据报告,成都位居“五一”期间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第三位;据新华社联合相关机构发布的游客大数据显示,成都位居最热目的地城市第二位。
一是远程游、跨省游全面恢复。省外游客占比达20.3%,较2022年大幅提升16.4个百分点,超过2019年同期2.8个百分点;过夜游客占比33.0%,较2019年提升3.1个百分点;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2.94天,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7.6%。这些重要指标充分体现了成都文旅消费的强劲复苏态势和内生增长动能,也标志着成都国内旅游市场经过三年疫情,终于迎来真正“拐点”,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音乐节、演唱会持续火爆。成都市共举办各类文旅活动近400场,包括文艺演出283场、艺术展览26场、节会活动79场。特别是各类演唱会、音乐会,实现了满座满档,门票上架即告售罄,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专程来蓉,有力激发了文旅消费增长。在露天音乐公园举办的华晨宇“2023年火星演唱会”,连续三天场场爆满,成为“五一”期间全国票房最高、人气最旺的音乐盛会之一。
三是看熊猫、赏文博人气旺盛。熊猫基地、都江堰熊猫谷连续五天预约客满,其中熊猫基地累计接待游客26.4万人次,成为“五一”期间全国最受关注的十大景点之一;成都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连续五日预约满员,分别累计接待游客16.3万人次、2.5万人次,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门票收入创三年来最高;在天府艺术公园举办的乔治·莫兰迪艺术展、黄宾虹艺术研究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艺术爱好者观展,累计接待观众近9万人次。
四是数字化、沉浸式消费大受青睐。“东郊记忆”打造的内地首家数字艺术美术馆——“ARTE全沉浸式美术馆·成都”,为游客带来视觉艺术新体验,现场游客如织,带动接待游客 19.4 万人次;“夜游锦江”特别推出《望江犹记锦官城》沉浸式剧游,打造出“锦江游船+汉服体验+沉浸式剧场”三位一体的游览体验,连续五天船票预约一空;街子古镇推出“味江景区·五一古风剧本游”,带领游客穿越古代、沉浸式参与“武林争霸”,吸引到众多“Z世代”游客参与,带动接待游客42.6万人次。
成都文旅消费市场为什么这么火?
“五一”期间成都文旅消费市场的火爆并非偶然性、短期性成效,而是全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聚焦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办好“大运会”、提质“幸福城”等中心工作,科学把握人民群众美好消费、幸福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需求,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的成果。
一是加强市场研判,强化政策扶持。成都市文广旅局组成专业智库团队,围绕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印发《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行动方案》《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实施天府文化守正创新创意转化、公园城市场景旅游化、新文旅新消费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国际竞争力提升行动4大行动,大力发展“蜀风雅韵”文博艺术、“数字尖端”影视动漫等10大文旅新业态,每年评选1-2个文旅消费新业态示范区、10个“文旅消费新业态示范项目”,有力激发了文旅市场活力。
二是深化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品牌为统揽,推出大熊猫、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时尚文化7个彰显成都特质的品牌标识,塑造“1+7”的成都文旅品牌体系。利用绿道、蓝网、川西林盘等多元空间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游、生态游、定制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200余条、“新旅游·潮成都”旅游目的地200个、“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200个。今年,专门组织“五一”假期文旅产品发布活动,以“迎大运·游成都·遇见最美风景”为主题,推出“锦观风韵·蓉城游”“青春大运·乐动游”等十大大运主题度假产品。
三是升级文旅服务,提升群众口碑。开展“旅游设施设备管理”和“旅游市场乱象整治”两大专项行动,首次设立2000万元“旅游诚信金”,探索构建“旅游投诉快速处置、旅游纠纷快速赔付”工作机制。“五一”期间,出动文旅执法检查人员2289人次,检查文旅场所1528家次,对涉及“临节毁约”的131件旅游投诉安排专人专班负责、进行提级提速办理,及时妥善解决游客诉求。都江堰等地对游客车辆实行轻微违章“只提醒、不处罚”的柔性管理举措,组织周边机关事业单位提供免费停车位;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延长开放时间,免费提供文博讲解、免费发放饮用水,赢得游客广泛好评。
四是坚持科技赋能,发展新兴业态。针对文旅消费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依托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等,引导全市文旅场所和市场主体不断丰富云旅游、云游戏、云音乐、云直播、云展览等在线文旅“云产品”供给,培育文旅“云消费”新业态,打造出一系列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和新平台。鼓励在蓉高校、科技企业等主动研发、精准应用高新技术,支持文旅产业园区、产业社区、高品质科创空间培育和招引一批智能文旅装备研发企业、数字文旅技术研发企业,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融合应用体系。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接下来怎么做?
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可持续的拉动作用。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产业建圈强链和“三个做優做强”为依托,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为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文旅力量。
一是聚焦新需求丰富产品体系。围绕即将到来的成都大运会和暑期旅游旺季,以“花重锦官、乐动蓉城、活力成都”为三大主题,组织重大文旅活动12个、配套和特色文旅活动2500场。推出一批周末精品点位、周末微度假产品,持续打造包括乡村休闲地、文博体验地、夜间演艺、特色民宿等在内的“千处城市消费新场景”。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核心,促进“科技+文旅”创新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智慧博物馆。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探索在成都成立文旅消费实验室,定期发布文旅消费分析报告及文旅消费投资指南,引导市场主体精选投资方向,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旅消费产品。
二是聚焦补短板加速产业升级。针对链主龙头企业、龙头牵引型项目、高等级旅游品牌等数量偏少的问题,持续开展文旅项目引培攻坚,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力争引进5家以上文旅链主头部企业、5个以上高能级文旅项目落地成都。以西岭冰雪·安仁文博旅游休闲区、都江堰世界旅游目的地、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三个文旅重点片区和6个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快天府国际动漫城、城厢天府文化古镇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持续推动平乐古镇—天台山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争新增国家级示范试点、资源品牌2个以上。
三是聚焦扩影响加强市场开拓。抢抓入境游恢复机遇,以东南亚、欧洲为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国际文旅营销,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蓉。学习借鉴淄博等地先进经验,创新开展话题营销、事件营销,联动小红书、B站、抖音等媒介,定制成都旅游新媒体攻略。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客源互送,联动重庆和成都都市圈城市大力推广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精心举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23年双年展等重大文旅活动和十二月市、天彭牡丹花会等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是聚焦优环境完善配套保障。针对市民游客和市场主体需求,出台《关于促进成都旅游业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文创通”银政企融资平台,加强与工行、成都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鼓励和引导其开发符合文旅企业和文旅市场的金融产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业行政审批流程,打造更加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用好“旅游诚信金”机制,稳妥快处理群众合法诉求,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提升成都旅游的舒适度、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