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成都牢记使命,服务服从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坚持以“三个做优做强”的城市功能为导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成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和基础
制造业战略地位全方位提高。成都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四川制造强省战略,明确提出制造强市战略并写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等国家级授牌,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八,近十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202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量级,达到5067亿元,占GDP比重24.3%,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链核心优势突破性构筑。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3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拳头产品国际国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芳纶纤维、超高纯稀散金属等“卡脖子材料”完成进口替代,柔性显示、高端通用芯片等突破国际封锁,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声表面波滤波器晶片实现国产化,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出货量全球第一,“翼龙”系列无人机出口量全国第二。
工业化生产方式整体性变革。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重大授牌,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6.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7.0%,工业互联网“1+N”平台体系逐渐完善,西门子、富士康获评全球“灯塔工厂”。全面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企业节能化改造、能源清洁化替代。2022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4%,高于全国38.1个百分点。整体退出煤炭等高耗能产业,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省级绿色工厂93家,巴莫科技获评全球首家正极材料“零碳工厂”。
高质量企业主体跨越式发展。梯度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制造业企业群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新希望、兴城集团上榜世界500强,科伦药业、东方电气、通威集团等6家企业稳居中国制造业500强,48家企业入围2022四川制造业百强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10家。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4300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上市企业突破100家,上云企业近8万户。
治理现代化水平系统性提升。优化体制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市领导任链长的产业建圈强链AB角“双链长”制,加强对全市制造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优化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推进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体系,形成1个总意见、1个专项政策、6大行动计划的政策工具包。优化产业生态,构建以链主企业、公共平台、投资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为重点的“5+N”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形势和意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技术加速迭代,引领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求成都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快速主动顺应产业科技趋势,把握前沿趋势,布局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结合成都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成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要求突出韧性安全。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和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影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化重塑,敏捷、高弹性的“短而近”供应链体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趋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突出以韧性和安全为重点的布局导向。为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主动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求成都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共建行动计划,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加快“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引育,提升产业链区域配套水平,保障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
新的城市发展使命要求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區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创新性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成都正紧扣实际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着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发展方式变革、治理体系重塑、生活品质提高,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四化同步”发展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问题,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成都必须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引擎”地位,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不断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成渝极核城市带动作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夯实制造业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开放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但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支撑体系,才能为成都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注入强劲动力。成都要全力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国际门户枢纽和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畅通开放通道体系和全球物流网络,构筑面向“一带一路”供应链核心节点和资源配置中心,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链接资源。要坚定建设制造强市决心,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融合提升优势产业,补齐关键基础短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领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聚力解决制造业占比不高、工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地见效。
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和重点
坚持量质并举,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基础。
一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支柱产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格局,对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构建优势领域矩阵,积极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突出引领发展,对短期有望形成增量突破领域,培育形成若干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强化前瞻布局,关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赛道。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推动工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程,全面促进生产技术跃升,探索彰显成都特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高端化引领,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实施质量提升示范工程、“成都造”品牌培育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能化升级,实施生产装备、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行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标杆示范行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绿色化转型,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企业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
三是满足新消费需求,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聚焦突出问题、明显短板和发展关键,打通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点,化解一批民生消费痛点,保障优质产品、工程服务有效供给。实施“成都智造”品牌培育行动计划,提升“成都智造”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推进成都产品向成都品牌转变,建设以先进制造为重要支撑的品牌之都。
四是适应新形势发展,培育梯度发展的市场主体。工业强,企业必须强。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支持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上榜、上新、上楼”。支持企业上规稳规、进阶升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转企升规专项行动,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成都民营经济25条”,做强银企校院“四方”对接服务平台和“政策找企业”智能平台,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增强新型工业化体系支撑。
一是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先进工艺及技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锻造长板优势,增强发展主动权。重点推动产业技术再造工程,强化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短板和弱项,做好供应链备份。借力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引领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
二是突出科技产业协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产品创新,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追赶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转变。强化重点产业链的基础技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带动战略性技术产品突破。
三是突出产融深度结合,增强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支撑。加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联动,用好现有政策工具与加强金融创新相结合。推动重产基金、科创投基金等组建专业化子基金,深化“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动“蓉易贷”白名单企业更新,优化政银企对接机制,组织开展产融对接活动,强化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四是突出人才创新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着力解决高端岗位少、高技术制造业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亟待优化、传统制造业政策支撑不足等制造业人才突出问题。坚持“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让项目引进与人才引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跟进。围绕“5+12+N”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打造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焦点技术中心,集聚、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人才。
五是突出空间要素支撑,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承载。建立成都工业空间体系,完善“四片多带”工业空间布局规划,按照“保障总量、做优增量、提质增效、刚弹结合”的原则实施工业区块控制线管理,推动实施“一区多园”“一园多片”的园区优化调整,探索园外零散工业用地分类处置办法,推进园外零散用地的整合利用。
促进“四化同步”,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
一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赋能行動,制定发布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全面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能力,以“5G+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大力培育应用新模式,加速产业迭代升级。
二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主动适应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推动成都“三个做优做强”,打造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加快全省“两翼三带”制造业崛起,着眼“五区”产业共兴,推动资源地、研发地、生产地、消费地联动,人、产、城协调发展。
三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从现代种业产业建圈强链、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农业装备水平的提升、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力,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