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积兴
比较思维是通过两种事物的比较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有较多中考作文涉及比较思维,如2021 年台州中考作文题目“涉世之初”,2022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一定是这样吗”,2022 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我创造了新纪录”。写作时,如果能用好比较思维,往往就能写就高分作文。
使用比较思维进行写作,需要注意三点:找好比较点、表现比较点、思考比较点。
写作时要扣住比较点。一个是写作时要聚焦一个核心点,不要贪多,力求把一个点写透彻;另一个是比较点背后要有理念支撑,理念便是文章的主题,没有理念支撑,文章易就事说事,无法深刻。
旅行的意义
◎夏 天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
在许久以前,因为受各种负面新闻以及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一提到东南亚地区,我的印象便是各种贩毒、抢劫之类的违法事件,便一直对其不太感兴趣。然而,一次旅行改变了我对它的印象。
那是四年前的暑假,我跟团前往柬埔寨旅行。初到那里,我提不起多少兴趣,还生怕遇到抢劫之类的无妄之灾,可就在第二天前往吴哥窟时,我的认知便被颠覆了。
吴哥窟,柬埔寨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其文化象征之一,但我当时却因见识浅薄而浑然不知。就在我心不在焉时无意间瞥见那些古老的石壁,忽然意识到这些石壁有着深邃而悠久的文化底蕴——就算比不上“四大文明古国”,也能比肩印加文明。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先前的轻视有多么武断。
我本以为“不要因为片面的负面新闻影响便对该地的文化产生偏见”这个道理便是这次旅行的最大收获了,不料,我又错了。
就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不小心把平板电脑落在了一家路边饭馆里。根据我先前的印象,这里的人们生活都较为拮据,平板丢了估计是找不回来了。可就在我决定放弃希望的那一刻,导游却打来了电话,说饭馆老板让我们明天早上去饭馆里领走,我的认知又一次被刷新了。
此时此刻,除了为先前不信任饭馆老板而感到羞愧外,我又联想到了假如在我们家乡发生这种事,我一定不会一开始就这般怀疑,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般起疑心呢?不过是先前对此处的刻板印象而从心底看不起罢了。这何尝不是一种主观上的臆断错误呢?
大部分古今中外的旅游书中,似乎都有努力避免这一错误。就拿元朝文人周达观撰写的《真腊风土记》为例,他一开始带着“大国心态”前往真腊(今柬埔寨),却因其古老文化与严整礼仪而受到了震撼,最终写下了“不可轻视也”五字。
旅游的意义便是如此。在不断地向外探索中向内反思,最终修正自己的偏见与主观臆断,这便是其精华所在。
点评
文章写自己去柬埔寨旅行,在旅行中逐渐改变原先对柬埔寨的刻板印象与认识。文章围绕“不一样”这个比较点展开:美丽的吴哥窟和自己原先的认识不一样,看完之后让自己意识到先前的武断;领回丢失的平板电脑,结果与自己的认知不一样,再次让自己意识到臆断的错误。两件事情改变了对柬埔寨的认识。如果仅止于此,文章就会流于表层,可贵的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借助《真腊风土记》,点出不一样的背后的道理:旅游的意义在于修改偏见与主观臆断,使得该文不仅扣题,而且立意上提升一层。
选好比较点之后,行文的重点为展开表现比较点。比较,其实就是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比较也适合表现矛盾冲突。 使用比较写法的时候,要注意:1.要扣住比较点展开。2.要多次、多重比较,只有一次对比,文章会单薄,要使用多种形式的对比:相同比较、相反比较等,力求多对比,让文章更厚重饱满,让行文不断推进。
原创的美
◎魏晨煜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中学(文华校区)
几天前,偶然和从前的“童画”班老师遇见,坐在咖啡厅里谈笑风生,又聊起了我们小时候在“童画”班画画的点点滴滴。老师像是想到了什么,叹了口气:“还是你们以前那几届好啊!”
我诧异至极。在记忆里,我们也只是一群没有天赋、没有技巧,而且是毫无规矩可言的“淘气包”。
老师拉着我说:“走,你跟我去看看就知道了。”因为是暑假,正好有闲暇,我便欣然应允。
我一走进那几扇熟悉的玻璃门便吃了一惊,墙板上还贴着我们那几届学生的作品,熟悉的旧作,还有几幅似乎是样稿。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新的好作品吗?再一想,也许是新作品太优秀,拿去别的地方展览了吧。
学童们都很乖巧安静,老师讲解完后,教室里就只剩下马克笔在纸上发出的“沙沙”的摩擦声了。那么安静,又那么奇怪,“童画”不应该是快快乐乐的时光吗?我和老师一起巡视,却发现似乎有什么不对,他们的旁边都摆着一摞样稿,他们认真地拿笔画着,又转过头去看一两眼样稿,他们简直是用笔在复制。
这样难熬的一节课后,老师告诉我,这是一批准备参加“童画”比赛的学生,正在为大赛的成稿作最后的冲刺。
“他们是为获奖画画的吗?”老师满脸无奈地将他们的画平铺在桌上,每一张用笔是那么地饱满明艳,线条又是那么地平直精准,在色彩的渐变上完全看不出有突兀感。“他们的画每幅都一样,几乎和原作一模一样。色彩虽然明艳,但是完全没有个性,只是换了一张样稿,这么多张,放在一起也变得暗淡许多了。”
“就是这样,他们让‘童画’变得千篇一律,没有美感,只有复制,没有‘童画’,只是同化呀。门口的那几张样稿也都是他们的作品。”
是的,我又回想起我们以前的“童画”班,虽然没有规矩,然而每个人在听完老师讲课后,都用画笔在创作自己的那一幅作品——和世界上任何一幅样稿都不一样的作品。尽管我们用色不全、渐变不自然,但都是我们自己原创的美,而不是复制别人的。
大概,别的艺术也是这样的吧。我的书法老师好像也说过,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当评委的他竟然可以看到几乎完全一样的不同人的作品。也明白了篆刻老师对于平滑得有如机器加工出来的线条的不屑。
又想起门口的旧作品,那是原创的美吧。
点评
本文是主要比较“淘气包”与“乖孩子”。行文时,紧扣住比较点展开:“淘气包”调皮,而“乖孩子”乖巧安静;“淘气包”的画作个性鲜明,而“乖孩子”的画作只是复制、毫无个性等。文章紧扣比较点,二者的不同以鲜明的对比得以呈现。
此外,本文使用了多次多重比较,比如学童们在课堂太规矩安静、学童的作品复制无个性、学画的目的为获奖太功利等,都是通过一次次对比得以实现。文中的比较形式也多种,除了我们和现在学童的相反对比,还有相同比较,从“童画”联系到书法、篆刻的相同情况,让文章由点拓展到面,而且首尾“我”对旧作品的理解也进行比较,深入了自己的认识。总之,多次比较、多重比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提升了文章立意。
不以标签思维定义人生
◎李哲瑶
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
各位同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以‘标签思维’定义人生”。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听见“学霸”“钢琴天才”“奥数能手”之类的夸赞?或是试卷上的高分和名列前茅的排名?你又是否曾羡慕过众人的褒奖?
周国平说:“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在这个无论什么都要被评判的时代里,“他评”成为一种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也像是一种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取决于自己反而取决于“标签”。
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个同学。在学校里表演了一次吉他演奏后,班里的同学每每听到“吉他”两个字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她、提到她。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或许是无心之举,又或许是对她的一种认可。面对同学给她贴的“标签”,起初她是乐于接受的,但是慢慢地却成为压力与烦恼,她甚至因此而讨厌吉他,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标签”,看似轻飘飘的两个字,却可能成为束缚人的一条钢索。
周作人曾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很不相宜。”“风趣”却“不便”,是他对于现在的自己由于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的束缚而失去了最初纯粹野趣的无奈。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像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感到骄傲自豪,反而因为“身份”这一“标签”而感到烦恼,常产生“无须积极奔向前方”之感。他在“标签”的压力下失去了从前的趣味,无法恣意地做想做的事。
被“标签”束缚的感觉不好,自怨自艾、独自烦恼不是好方法,而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正是揭掉“标签”。
中国“泼墨第一人”张大千,当“第一”的帽子冠在他头上时,他没有转身去迎接他的名誉、粉丝,而是撕掉“第一”的“标签”,孑然一身向莫高窟更深、更远处前行,将莫高窟的美景尽数糅入他的笔下。他不被“标签”束缚,而是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热爱,不迎合他人,坚定做自己。在充斥着不同评价体系的世界里,“他评”固然重要,但当它成为束缚你的“标签”时,我们不妨像张大千一样,肆意一把,去追寻真正的自我,勇敢地撕下“标签”。
在纷扰的环境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我。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我们才会发现别人的眼睛也映照着天空的颜色;撕下被别人贴上的“标签”,我们的笑容可以发自内心。不要让“标签”定义你的人生,也不要用“标签”定义别人的人生,因为被打上“标签”的人生,是无法自由舞蹈的。
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观点有吸引力,“拒绝‘标签’,活出自我”能够很好地抓住读者。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比如喜欢“标签”与“标签”的压力进行比较,贴“标签”与撕“标签”比较,“标签”与“活出自我”比较。作者能在比较中不断推进观点的发展,让文章逐层深入。每个观点用相应的材料加以佐证,让观点更具说服力。
文体特征突出,不仅有演讲稿的基本格式,且行文中以“我们”称呼互动,全文多处以问答与听众互动,有利于与听众产生共鸣。
在语言方面,本文以“标签”为喻贯穿始终,且有金句意识,最后一段句式工整,颇有气势。
文章如果只是使用比较表达冲突,往往只是展示了冲突的过程,只是把事情交代清楚。如果文章立意要提升,需要思考背后的理念,对前后理念作比较。借助比较,展示理念的变化,从而提升立意。
渐渐远去
◎陈惟妙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七岁那年的中秋,天上的月正圆。抬头望去,银白的月亮镶着一层金边。它像个圆圆的灯笼,照亮了东边的天空。
“外公、外公,快看!”我伸出手,指着月亮,兴奋地回头叫外公,“这月亮好像月饼!”外公走过来,伸出粗糙的大手,拉回我指着月亮的小手,说:“囡囡,不能拿手指指月亮的,这是对月亮婆婆的不尊重,晚上睡觉时候她会来割你耳朵的。”我顿时慌了,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耳朵。
“那怎么办啊?”我稚嫩的声音里带着惊恐。“别担心,对着月亮拜三拜就好了。”外公笑着说。我连忙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嘴里喃喃地说道:“月亮婆婆,对不起!你不要来割我的耳朵,好不好?”
忽然月亮躲进云雾中,夜空中的星星明亮了起来,仿佛是揉碎了的月亮,在黑暗中冲着我眨眼睛。
“外公,是不是我对月亮婆婆不尊重,所以她不愿意见我了?”我不高兴地嘟囔着。外公笑着揉了揉我的头:“是月亮婆婆感受到了你的真诚,原谅你了。”我又笑了,兴奋地跑回屋子里吃月饼……
现在再次站到阳台上,望着天空中那一轮圆月,似乎和从前的圆月一模一样,只是少了和我说指月亮会被割耳朵的人。随着科学的发展,相信这个传说的人越来越少。这个传说也离我越来越远,远到只能在回忆中记起它。
这个传说是在什么时候偷偷溜走的呢?我是在什么时候知道它只是个迷信说法的呢?现在七岁的孩子还会听到这个传说吗?现在还有孩子掉乳牙时,会把下牙扔在房顶上,把上牙扔在床底下吗?调皮的时候在屋里打伞,会有人告诉他会长不高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些都离我渐行渐远了。
无数的禁忌民俗,在科学的发展中消失了。“指月亮割耳朵”,源于古人对月亮的敬畏;“下牙扔到房顶上”,是受古代神话与巫术的影响;“正月理发死舅舅”,则源于各种讹传……
渐渐地,残星闭上昏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月亮慢慢从西边落下,仅留下金黄的残影。我仿佛听到了月亮的一声叹息,转瞬又消失在夜空中。
点评
本文主要用了比较,围绕月亮的禁忌民俗展开:第一次比较,小时候自己无知,相信了外公说的禁忌民俗;第二次比较,长大之后因为科学,认为禁忌是迷信,不再相信禁忌民俗;第三次比较,读懂内涵之后再次记起禁忌民俗,也为禁忌民俗的消逝而感到惋惜;第四次比较暗含其中,同样的禁忌民俗,小时候只是出于怕,而后来是因为懂。多次的比较,不仅推动了文章的行文,也加深了作者对禁忌民俗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