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煜
几天前,偶然和从前的“童画”班老师遇见,坐在咖啡厅里谈笑风生,又聊起了我们小时候在“童画”班画画的点点滴滴。老师像是想到了什么,叹了口气:“还是你们以前那几届好啊!”
我诧异至极。在记忆里,我们也只是一群没有天赋、没有技巧,而且是毫无规矩可言的“淘气包”。
老师拉着我说:“走,你跟我去看看就知道了。”因为是暑假,正好有闲暇,我便欣然应允。
我一走进那几扇熟悉的玻璃门便吃了一惊,墙板上还贴着我们那几届学生的作品,熟悉的旧作,还有几幅似乎是样稿。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新的好作品吗?再一想,也许是新作品太優秀,拿去别的地方展览了吧。
学童们都很乖巧安静,老师讲解完后,教室里就只剩下马克笔在纸上发出的“沙沙”的摩擦声了。那么安静,又那么奇怪,“童画”不应该是快快乐乐的时光吗?我和老师一起巡视,却发现似乎有什么不对,他们的旁边都摆着一摞样稿,他们认真地拿笔画着,又转过头去看一两眼样稿,他们简直是用笔在复制。
这样难熬的一节课后,老师告诉我,这是一批准备参加“童画”比赛的学生,正在为大赛的成稿作最后的冲刺。
“他们是为获奖画画的吗?”老师满脸无奈地将他们的画平铺在桌上,每一张用笔是那么地饱满明艳,线条又是那么地平直精准,在色彩的渐变上完全看不出有突兀感。“他们的画每幅都一样,几乎和原作一模一样。色彩虽然明艳,但是完全没有个性,只是换了一张样稿,这么多张,放在一起也变得暗淡许多了。”
“就是这样,他们让‘童画变得千篇一律,没有美感,只有复制,没有‘童画,只是同化呀。门口的那几张样稿也都是他们的作品。”
是的,我又回想起我们以前的“童画”班,虽然没有规矩,然而每个人在听完老师讲课后,都用画笔在创作自己的那一幅作品——和世界上任何一幅样稿都不一样的作品。尽管我们用色不全、渐变不自然,但都是我们自己原创的美,而不是复制别人的。
大概,别的艺术也是这样的吧。我的书法老师好像也说过,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当评委的他竟然可以看到几乎完全一样的不同人的作品。也明白了篆刻老师对于平滑得有如机器加工出来的线条的不屑。
又想起门口的旧作品,那是原创的美吧。
点评
本文是主要比较“淘气包”与“乖孩子”。行文时,紧扣住比较点展开:“淘气包”调皮,而“乖孩子”乖巧安静;“淘气包”的画作个性鲜明,而“乖孩子”的画作只是复制、毫无个性等。文章紧扣比较点,二者的不同以鲜明的对比得以呈现。
此外,本文使用了多次多重比较,比如学童们在课堂太规矩安静、学童的作品复制无个性、学画的目的为获奖太功利等,都是通过一次次对比得以实现。文中的比较形式也多种,除了我们和现在学童的相反对比,还有相同比较,从“童画”联系到书法、篆刻的相同情况,让文章由点拓展到面,而且首尾“我”对旧作品的理解也进行比较,深入了自己的认识。总之,多次比较、多重比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提升了文章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