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默
敬爱的张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高一的学生。今天冒昧给您写信,是想申请创建校广播站社团。高一学业紧张,学科增加后压力不断涌来,当我听说我们学校还没有广播站时,不免觉得有些遗憾。
初中时我就是学校的广播站成员,还记得在改稿时有审稿老师的帮助,我学习到许多精妙的表达;剪辑时有信息老师的支持,我学会了快速使用软件降噪修音;下课时更有同学的关心,主动帮我担负课代表的职责,帮我检查上交作业……广播站就像是我的“第二课堂”,从中的许多受益相信在高中以及今后都会给我很大的助益,这些美好令我久久回味。
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听众,同样可以感受到来自声音的温暖。有这么一期节目——“青春的烦恼”,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我的好朋友对自己的成绩一直不自信,当听到节目中小主播的事迹时竟低声哭泣起来。这是心灵上的共鸣啊!从那之后,她尝试用节目中推荐的学习方法去调整,成绩获得了可喜的进步。我想,高中学习生活紧张有余,还需补上关爱的温情,让同学们能在课间闲余释放心怀。广播,仿佛是一台古老的留声机,厚重有力地传递出爱的电波,唱响我们青春的旋律,这是我对校园广播站虔诚的坚信。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张老师,记得开学典礼时校长曾经寄语我们要充实自身的知识面,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杂糅的时代,各种娱乐节目和负面报道扰乱着我们的视野,我们就如大海中漂泊的船只,很容易迷失方向。我想,校園广播站的推送,就可以专注于名家名篇、新闻时政和身边的感人事迹。就像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批批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面对时代的召唤,以悬壶之术和大爱精神奋斗在抗疫一线,点燃生命的希望。他们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广播站恰好可以成为传递这些正能量的思想阵地。
张老师,我为创建广播站社团也做好了相应的规划。希望能与您面谈交流,不知您是否方便?还请多多指教,衷心希望您可以采纳我创建校广播站社团的建议!
此致
敬礼!
学生:杭晓舟
6月26日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显然对社团生活有着亲身的经历,选择了自己比较擅长的内容、独有的生活体验。我们重点来看她是如何去说服张老师的——
与大力强调社团的重要性和陈述自己的构想的“晓之以理”相区别的是,作者选择先用自己的故事、经历去“动之以情”,分别讲述了自己作为广播站成员的受益、作为普通听众的感动以及作为一名关注当下的高中生的使命感。甚至,作者还“搬”出了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讲话来增强自己说理的分量。“校长的寄语”有可能是她的胡诌和想象,但这样的“编写”背后正是作者睿智的写作策略意识。文中,作者的三个讲述中构建起的还是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从自我到他人再到全体,从个人“小我”空间再到社会“大我”世界,由小到大,由浅及深,从感性走向理性,运思不可谓不巧妙!
此外,作者在书信中措辞运用妥帖,极有分寸感。开头提出申请时,对于学校没有广播站,不是表达不解与生气,而是说“有些遗憾”;结尾时不是戛然停笔,而是告诉张老师自己还有详细的规划、希望面谈,且用征询的语气请求再一次的交流。
文章写作之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古人常说“情动于中,言发乎外”,要强调文章的章法布局,不是没有道理的。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读者意识的建立、写作目的的明晰,要想生硬地运用写作语言的技巧,就会如同金庸《天龙八部》里习得盖世武功“六脉神剑”却时灵时不灵的段誉,岂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