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刚 石美
[摘 要]科学家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具有内在一致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为我国后来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科学家。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科学家深深践行着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弘扬科学家精神对建设“大思政课”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 国防科技工业 大思政课
项目基金:201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9GG010);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1JK0044);陕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一校一品牌”创建项目;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科研专项等阶段性成果。
引 言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祖国、对人民满腔的爱,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呕心沥血,勇于攀登,用智慧和汗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中国航空仪表、航空工业自控所和交通大学大批科学家从上海西迁至西安等都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刻体现,对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西迁精神在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至全社会广为称颂和传承弘扬,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具有教育意义。
从思政课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育人资源,探究科学家精神对思政课教学的应用价值,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和说服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建设“大思政课”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56项工程”与科学家精神
无论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还是其他民用工业领域,都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可以说没有科学家的参与,许多重大项目不可能完成。
20世纪50年代,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涵盖了从机器制造到能源探采,从军工到民用的广泛领域。某些领域当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科学家。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工业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在进行“156项工程”选址时,有意地避开了东南沿海地区。虽然因有的地区经济基础实在薄弱,给项目带来了巨大困难,但对于中国这个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这在战略上是需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44个国防科技工业项目,作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体,不仅需要数以万计的工程技术人员,还需要一批胸怀“国之大者”的科学家,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1.为陕西奠定了工业基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陕西工业发展十分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56项工程”陕西共有24个项目,可以说填补了陕西重工业的空白,为陕西奠定了工业基础,涉及国防军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领域。
“156项工程”采取的是亘古未有的特殊方式,即在中国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由苏联提供援助,从设计、勘测、建设到安装、调试、生产,这对快速奠定我国工业化雏形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为新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本土科技人才。
在“一五”期间,苏联多次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陕西地区各重点企业工作。来陕西工作的苏联专家先后达一百多名,对提高陕西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基础性环节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学家也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内一流,乃至世界先进的水平。
2.为陕西铸就了“国之重器”
在陕西有许多大型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在自己的手中掌握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分别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铸造了维护和平的“国之重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陕西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产品研发和生产门类最齐全的省份,集兵器工业、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以及电子信息六大类于一身,极大提高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能力,为建设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为陕西储备了大量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从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底,为支援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国家先后从各地市分三批调入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为陕西“一五”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实施“156项工程”中体现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是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勇敢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自1956年首批师生开赴西安,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历时四年,迁校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了“西迁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4月22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西迁精神纪念馆也成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钱学森与我国航天工业发展
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10月8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投入国家建设中。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同年4月,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1956年10月8日,我国火箭和导弹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7年2月,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期间参加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钱学森作为杰出的科学家、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战略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开创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新局面。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后,钱学森的主要学术兴趣逐渐转向人文、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2.钱学森与国营惠安化工厂
“1962年下半年,来到惠安厂协作,得到惠安厂的支持,把大部分工作放在这里进行。我们可以这样说,惠安厂为我们的新型固体发动机技术赢得了两年的时间,这是件大事啊!其价值很难用金钱估量,是无价之宝。因此,我们要感谢惠安厂,感谢五机部,你们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将来历史是会记上这一笔的!”钱学森对惠安化工厂给予高度赞誉。“156项工程”中第一批建设91项,包括兵器工业的18项,国营惠安化工厂就是其中之一。1956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后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3.钱学森科学思想助力航天事业发展
钱学森不只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凝聚了很多老科学家的心血,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正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的代表,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新时代,加快建设航天强国,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科学家本身实践活动所反映和体现的一种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科学研究就必须联系实际,目的就是解释和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实践是人认识客观的唯一途径。”钱学森常说,“我一生工作的中心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既是科学研究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的体现。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同时,他提倡互相合作的精神,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他一贯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提倡互相合作,反对单打独斗,反对个人单干。这些科学思想无不渗透在我国航天事业各个发展阶段中。
昝凌与我国航空工业发展
1.中国机载行业的一颗启明星
昝凌(1912-1967年),天津市人。1932年考入南开大学,1936年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45年,昝凌被派往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在四个仪表、雷达工厂和航空部检验所实习工作,昝凌接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各种先进的测试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昝凌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和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程师,从1954年9月起,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自動化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理事。1956年被国家授予一级工程师,1956年他参与航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昝凌牵头创立了航空仪表控制研究室并任总工程师——今天航空工业自控所的前身。
2.自控所搬迁至陕西户县李家庄
1958年底,国家倡导厂所结合加快科研生产,航空仪表设计室就全体从北京西迁到兰州,和242厂结合搞601自动驾驶仪。由于兰州仪表厂初建,缺乏搞科研的条件,加之房舍紧张,仪表设计室不得不另选立足之地,迁到陕西阎良。1960年3月,仪表设计室扩编为航空仪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三〇所),昝凌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0年三〇所成立之初,人少地小,全所百十人在阎良的工作场地十分紧张,连一个图书馆都没有。当时的三〇所如同在几棵大树下生长的稚嫩幼苗,昝凌在逆境中,殚精竭虑为研究所谋求创业发展的道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经过选址、勘查和几年的施工,1965年7月,昝凌带领三〇所陆续搬迁至陕西户县李家庄,为研究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助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航空机载行业发展
航空工业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地处陕西西安鄠邑区秦岭圭峰山脚下,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馆重点展示了自控所从1957年成立至1965年从北京迁兰州,转阎良,到户县,“八年三迁”的创业故事。老一辈航空人听党指挥、以身许国,创立了新中国航空飞行控制和惯性导航专业。
感知科学家精神魅力,建设“大思政课”
科学家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工匠精神等具有内在一致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陕西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践行着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陕西省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大省,应该深挖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精神富矿,讲好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故事,弘扬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命题。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校思政理论课堂、实践课题、网络课堂,建设“大思政课”。
1.注重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感知科学家精神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是注重思想引领,在思政课上讲解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背景、价值内涵等重要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爱,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呕心沥血,勇于攀登,用智慧和汗水完成了“156项工程”、研制了“两弹一星”等。新时代,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与科学家精神的共鸣,同时挖掘科学家身后感人的故事。二是筑牢信仰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对标对表,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要以扎实的功底在教学实践中激励学生坚定理想、坚守信仰。三是找好契合点,在不同课程从不同维度讲述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用历史维度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科学家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重点讲述革命先驱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的丰功伟绩,让学生走进科学家们的精神世界,深刻感知科学家精神魅力。
2.用好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挖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建设“大思政课”具有重要价值。
用好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以思政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着手创新融合路径,建设“大思政课”。一是抓好课堂主渠道,挖掘“大思政课”科学家精神理论资源,挖掘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打造科学家精神系列思政课堂。二是用好科学家精神实践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协同思政育人。不久前,中国科协正式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航空工业自控所西迁精神纪念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载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8个基地入选,高校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思政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作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三是通过整合陕西国防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科学家精神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同时利用VR、沉浸式體验等途径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实现资源云共享;线上线下联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强化育人实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承担起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光荣使命。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及时有效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感知科学家精神魅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 语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逐步获得人生的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活力。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着手,研究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培育青年大学生胸怀大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无我大我,弘扬传统、创造创新,艰苦创业、乐观奋斗等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2]桂维民.国家156项工程在陕西企业纪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2.
[3]黄青.凌云志 航空情——记新中国航空仪表和飞行控制专业先驱昝凌[M].北京图书出版社,2012.
[4]杨云霞.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支撑助推科技创新[N].西安日报,2022-9-5.
[5]晓钟.小四合院开辟出广阔天地——记新中国航空仪表和飞行控制专业奠基人昝凌[J].航空世界,2013(8).
(陈小刚: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美: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