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人格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2023-06-07 20:30周月车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个性社会性

周月 车辉

内容摘要:从天产石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人格发展经历了从蒙昧状态、到精神觉醒、接受教育、自我选择、目标实现的不同阶段。每一次生命的超越,都是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内在驱动,是人格完善、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是合乎人性变化发展逻辑的合理演绎。孙悟空的人格成长,对于追求个性的当代青年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正向积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个性 社会性 精神自觉 自我超越

现有的孙悟空形象分析文献中,往往突出孙悟空自然性、个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及抗争,把孙悟空的改变归结为外在环境的压迫,是如来佛祖、紧箍咒层层压迫下,才将一个顽劣不安分的个性归于社会化的正统。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孙悟空的命运改变更是他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不断自觉提升、自我超越、追求成功的结果,是他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主观努力。外部环境只是他命运改变的助力,内在品性和内心对理想与成功的追求才是最根本动力。

一.内在动力寻求发展

石猴有一个无人化干预的纯天然出生环境,他出生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堪比世外桃源,“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奇花日日新”(1)(4-4)。美猴王在这样洞天福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同人类的孩童时光,纯真快乐,无忧无虑,他的全部精神生活,都服从本能的制约和支配,行为是自发的和任性的,缺乏条理与控制,完全处于混沌状态(2)。但是孩童不会永远安于现状,随着身心的成长,孩童的精神追求也会逐渐萌生,好比基督教文化中人类的先祖一样,不能永居伊甸园。孙悟空在他的花果山中过了三五百年的孩童时光,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1)(4-4)。心理学说忧恼是对纯元璞玉精神状态的不满,是生命的本能冲动、是生命自觉的萌动,是生命思考的开始。自此,寻找生命的真相,追求生命的无限,不枉生世界中成为孙悟空人生实践的内在动力和人生发展方向,探索学习成为孙悟空精神自觉后的第一需要。从人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上来说,人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是人获取自我解放和成长的内在驱动力(3)。孙悟空生命突破的初始原因在于他自身而非外力。

二.接受教育获得技能

当以往的发展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们便开始寻求更好的发展;当旧的意义世界难以温暖人的灵魂时,人们就开始寻找新的意义体系(4)。孙悟空飘洋过海,游历四方,终于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菩提老祖。孙悟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他一生的知识技能积淀。至此,孙悟空完成了儒释道的学习,已经成为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教育拓展个体生活视野,催化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个体人生境界(5)(18-18),是一个人从蒙昧进入社会文明的必经之路,是人生进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精神境界的台阶,也使人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使社会性内化于人的个性(6)。这一重要的人生经历,为后来孙悟空助力唐僧西天取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在未来的人生实践中引导孙悟空完成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三.错误认知导致与社会摩擦

要想进入文明的秩序之中,实现自我价值,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个性与社会性之间互动磨合,在生命的历练中不断成熟,最终达到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统一。

出色的个人能力令孙悟空的野心与傲慢不断膨胀,他自称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先是威慑四海龙王献出镇海之宝,后是打入幽冥界,擅改生死簿。从以上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虽然具有了极高的个人能力,但却缺乏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意识,万事以“我”为先,自我之上,不顾自身行为对他人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志在齐天的孙悟空终于在大闹天宫后遇到他猴生中最严重一场劫难。追其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缺乏道德判断标准

孙悟空虽然博学多才,但对社会并没有稳定的成熟的道德判断与是非判断标准。孙悟空在战胜牛魔王后,很快和牛魔王称兄道弟,不但是牛魔王,还有蛟魔王、鹏魔王等六兄弟。说明他对牛魔王的强盗行为是缺乏正确的认知,后来直至他被扣押五行山下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了魔王恃强凌弱的逻辑。

2.唯我论

孙悟空此时完全是一个唯我论者,在唯我思想引导下,他所作所为完全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社会的需要,只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对社会进行肆意的破坏。以至于如来说他大闹天宫是罪恶滔天,不可名状。在取经途中,五十六回杀了强盗之后口出狂言“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1)(429-429)。在黑松岭火灾中只向天人借个避火罩罩住师徒几人,任由大火烧毁寺院和其他人,如天人所说“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只顾了自家,就不管别人”(1)(121-121)。完全暴露孙悟空自私刁蛮,不惜物命的狭隘之心。

3.狂妄自大

随着能力的提升孙悟空内心开始自我膨胀,心高欺敌。求学期间,卖弄学问,取经初期,他对唐僧吹嘘“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变化无端,隐显莫测”(1)(103-103)。观世音菩萨派山神给唐僧送马鞍,唐僧跪拜致谢,孙悟空却说:“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1)(116-116)”。一个狂妄自大泼皮无赖的形象跃然纸上。正因为孙悟空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错误认知致使他在世俗道路上和在心灵修为路上招致逆境磨难,他早期生命实践也以失败告终。

对于当今青年大学生而言,每日面对着嘈杂爆炸的信息,同时接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万千宠爱,也容易出现道德判断标准动摇,唯我自私的心态。进入社会之后,虽然在觉悟上一定高于孙悟空,但是一定也存在着各种各样与社会的不和谐、不适应,孙悟空反社会行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恃才傲物、仗势欺人、不遵法度必所会为社会做不容。

四.自我突破,转變的开始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虽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承担起护送唐僧取经的使命,但他的选择是离开当前困境的权宜之计,是被迫选择了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这条人生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充满了各种诱惑、疑虑、挑战。紧箍咒成为约束孙悟空言行的外在的强制力量,同时孙悟空知道,唐僧就是他的解放者。唐僧带给孙悟空新一轮的自由,但其条件是要接受制约。孙悟空既接受制约,又不断反抗制约(7)。正是这个又强制又自觉的生命过度,才有孙悟空最后的彻底觉悟。在唐僧的教导与紧箍咒的约束下,孙悟空才甘愿经历取经路上各种磨难,在历练中逐渐发现自身的问题修炼心性。

1.改变人生目标,最求自我价值

孙悟空的自我认知改变是有着理想人格依据的,唐僧对待孙悟空虽然非常严厉、苛责,然取经意志坚定,抵御各种诱惑,取经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妖魔陷害,都只是从慈悲心出发去面对。唐僧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论教育》所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孙悟空的灵魂终于在唐僧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发生了质变。对于争强好胜的孙悟空来说,唐僧一路上所得到的尊重和支持也让孙悟空渐渐感悟到取经的意义和自我价值。

马斯洛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不会只满足于温饱,必然会不断向外拓展,追求更高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在被唐僧影响的过程中,孙悟空的人生目标发生转变,五十回唐僧被独角凹大王掠去,孙悟空大战无果,叫道“师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穷。……同见同知道转通”(1)(386-386)。这段话反应悟空内心所求之至诚,他要同唐僧,六和同修同解,实现命运解脱,共成佛果。

当今多元社会也所存在的拜金、虚荣、颓废等负面思想,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人生观产生影响,孙悟空的生命实践说明,困境中我们依旧应该保持生命的鲜活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做到勇敢直面根源问题,改变困境,获得人生突破。

2.直面自我,突破自我

一个人除非对供他选择的种种生活方向有所了解,否则,他不能理智地委身于一种生活方式(8)。石猴心性未泯、冥顽不灵,刚离开五行山,又戴上了金箍帽;一路降妖除魔,自认为立下赫赫战功,却常常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心性上与唐僧存在巨大差异,致使师徒矛盾加剧。“离鞍悲野冢,善念祝荒坟”,杀几个强盗小贼在孙悟空看来是小事,在唐僧看来是大事情,尤其是五十六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一回,师徒矛盾激化,悟空被唐僧恶语相向,念十几遍紧箍咒驱离,五行山压制的怨恨与紧箍咒的强制约束以及唐僧恼恨驱离,致使孙悟空叛逆之心终于爆发。孙悟空这样的心猿意马、名利勾陈终于招来六耳猕猴。六耳依据孙悟空的内心音象需要复制了取经团队,搅乱了取经队伍。它好比是一面镜子,将孙悟空内心的傲慢、自私、狭隘、任性、贪欲完全呈现在众人与自己面前。孙悟空是大道灵根孕育,取经路上的一切对他也有潜移默化地改变,所以一旦被佛祖点破,便直面内心,在二心面前果决地做了自我了断,对命运做了自觉的选择。终将自我目标实现与取经使命紧密相连,此后开始一心一意护送唐僧取经。

3.转变偏激思想,平缓心态

在唐僧的影响下,孙悟空摒弃对世界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的极端思维。认识到事事都存在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外在世界不再求全责备。在《西游记》“九九数完魔刬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一回,经书被淹,孙悟空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而且认识到“这经原是全的,今沾破了, 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1)(749-749)。这里虽然有宿命论思想,但说明悟空对事物发展必然及其状态有更深刻的认知:世界本来存在各种力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发展,此谓“盖天地之不全”。第九十九回,唐僧在陈家庄担心露了取经成功的真相失了大事,悟空说:“师父说得有理,我们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罢”(1)(750-750)。不打扰别人,也不恼恨有私心的人,他对人性缺陷有了包容和理解。

4.改变傲慢心态,肯定他人

在收白龙马时观音菩萨说他:“那猴头,专倚自强,那肯称赞别人?”(1)(112-112),这时他不明白个人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表现和确证(9)。后来在取经过程中,一次次降妖捉魔,孙悟空慢慢认识到社会性存在,感受到天人、仙人、菩萨、佛祖对他的帮助,到天宫时候,对各路神仙变得谦逊有礼,聆听人生导师观世音菩萨对他教诲。他的视角打开,对社会关系认知更加全面,可以回看社会与他人的存在价值。在“心猿钻透阴陽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一回,他逃出魔瓶后笑着对师父说“一则是东土众僧有缘有分,二来是师父功德无量无边,三也亏弟子法力!”(1)(572-572),孙悟空终于看清他人在自己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一件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多方的努力,自我价值实现也是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成就的结果。

五.打破顽空化悟空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漫长的事业(2)。孙悟空的自性目标就是“打破顽空化悟空”,结合孙悟空人格的前后变化看,顽空就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悟空则是放下我执,清空妄心执迷所产生的狂傲傲慢及一切负面情绪和错误认知。这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孙悟空“隐恶扬善,炼魔降怪,全终全始”,终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斗战胜佛在佛教典籍《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佛说决定毗尼经》中有记载,念此佛功德名号,能消过去生中,由傲慢所造作的罪业。孙悟空在经历了一番番夏秋冬春、一场场酸甜苦辣,放下一个个心中执念,最终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目标,实现了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孙悟空的人生实践证明:第一,恃才傲物、仗势欺人、不遵法度的反社会行为不会达到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不会有完善的人格;第二,再渊博的知识再高超的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在修养和清晰的自我认知,没有一颗谦虚平等包容服务社会之心,就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必须要积极寻求脱困的办法,寻求有品德、有智慧、有能力人的帮助,指点迷津,选定正确人生之路。第四,敢于直面内心,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超越内心的狭隘偏见,完善自我,把每一次的失败变成走向成功的阶梯。

《西游记》关于人性的认知虽然没有纳入中国哲学思维体系中,但其思想的深刻性、系统性以及在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实践性方面,值得当代人作为经典阅读,而孙悟空个人的个性与社会融合所经历的每个阶段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西游记[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万卷出版社,2007.

[2](美)霍尔,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三联书店版社,1987:128-128.

[3]吴越,李惠娜.使人发展成为人:从人性角度解读教育的终极目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74-79.

[4]张懿,夏文斌.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45-52.

[5]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97-97.

[6]汪先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4-17.

[7]刘再复.《西游记》悟语三百则[J].华文文学,2018(05):5-36.

[8](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6.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3-163.

基金项目:工业设计产升级背景下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平面与立体构成》课程改革探索(HZJG202116)

猜你喜欢
个性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THE WALKING DEAD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语言表达重“个性”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