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表征

2023-06-07 00:14:13王晓来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图画绘本儿童

王晓来

儿童的阅读体验是一个“感知—想象—理解—产生情感”的过程,幼儿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观察和探究获取信息,进而加工处理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语言描述、图画表征、戏剧表演等。图画表征,是儿童运用图像来理解和思考故事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以图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是表达与表现阅读过程的一种途径,也是发展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图画表征在儿童阅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有事可做”而“设置任务”

教师在阅读区会投放记录的材料,但形式大于意义,使用频次和效率一般,几乎是一种摆设,是教师“为了让儿童有事可做”而“设置的任务”,或是教师“放羊式”地对待,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不利于儿童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二)听不到“声音”,发挥不了价值

儿童进行图画表征后渴望与人分享,教师是否表现出期待与兴趣,是否能与儿童产生共鸣,这些都将对儿童的阅读和表征产生重要影响。没有专注地倾听,就看不见表征背后隐藏的价值,缺乏有效利用,既达不到阅读记录的意义,又可能对儿童书面表征的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唯有“听见”“看懂”才能让儿童的表征成为有用的资源,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二、图画表征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图画表征对于促进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儿童深度思考、问题解决、重构经验的过程。

(一)分享与重构阅读过程中的经验

儿童在阅读中不断梳理画面中所传递的信息,借助图画表征记录、识别并回忆事件的发生,学习归纳思考,并随着表征的深入和累积,思维、思想的深度不断增加,逐渐将自己对故事画面中获得的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对故事的理解与认知。

(二)思考和运用符号的“前书写”准备

“在学习书写时,儿童必须小心谨慎地思考和认真地选择那些能够帮助他们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图的符号。”在阅读与记录中,儿童学习思考并运用图画表征自己获得的信息,建立和巩固与纸、笔互动的经验,学习书写表达的经验,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既是一种“前书写”,也是一种“前阅读笔记”,为今后阅读笔记奠定初步基础。

(三)發展空间规划与艺术表现的能力

刚开始,儿童的表征可能只是简单的角色形象或角色行为,随后逐渐向多层次、多维度转变。例如,儿童用编序号、不同分隔方式、不同方位方向等表现对事件发生顺序、发展的认识,既体现儿童的阅读经验和水平,又包含儿童阅读与认知能力、空间规划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儿童在创造性图画表征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与表达策略。

三、怎样让儿童经历有意义的图画表征

图画表征,是一种包含经验、行动、态度的学习实践,是儿童对绘本故事深度感知与理解的表现之一,也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给予机会,营造图画表征的氛围

教师要给予儿童记录的机会,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儿童进行表征。首先,环境的打造。教师要专设阅读记录角,适合幼儿个人独立阅读记录、几人讨论阅读记录的小区域;“阅读留言板”,能呈现教师(或儿童)以图画表征方式推荐的阶段性重点阅读绘本,展示他们提出的问题,发现的秘密等。其次,书写材料的投放。教师提供大小、形状不同的纸,满足儿童自主选择、表征的需求,随着儿童阅读发现得越多,对纸张大小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不同颜色的纸,支持儿童在不同阶段按照阅读支架问题选择不同颜色的纸张记录,形成自己的阅读日志。师幼各自能根据纸张的使用情况,观察阅读的进度、表征的情况。

(二)分析判断,获取深度推进的依据

教师从儿童的表征中分析:孩子可能在感受什么、体验什么、思考什么?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记录?基于儿童的视角,教师要从专业的教育视角,分析和判断这些表征对于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实际价值,思考对儿童更有挑战意义的图画表征是什么,由此决定下一步的计划。

以自主阅读绘本《像狼一样嚎叫》为例,在第一阶段阅读中,儿童围绕“我的问题”记录,35名儿童中有8人提出:狗为什么要开心地跑?9人记录了:狗为什么要学狼叫?8人记录了:为什么不开心地走向森林?

从表征中可见,儿童从狗的表情、动作中感受到狗的情绪变化,并将这种情绪形象地表征出来,同时提出疑问。从数据可见,儿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皆是读懂绘本的关键,联系前后画面的信息线索,就能解答问题。而当儿童观察、分享“阅读留言板”上呈现的图画表征记录时,他们会关注谁记录得更多、更有趣,找到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萌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和言行。

(三)化整为散,设计图画表征的任务

教师要引导儿童把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解构故事情节。《像狼一样嚎叫》由4个小事件组成:“狗羡慕主人书中狼自由自在的生活,过得很不开心。”“狗偷偷离开家,自由地生活,非常开心。”“狗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孤单失落害怕。”“狗回到主人身边,变得开心。” 教师围绕事件主线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儿童借助图画信息理清狗的行动轨迹与心理变化,理清每一个小事件中的主要情节。

教师关注儿童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忽视的细节,判断个体和群体的兴趣、问题和发展水平,化整为散,引导其通过对几个阅读任务的探索发现式阅读,逐渐化散为整,理清故事情节脉络,降低了碎片阅读的困境,培养儿童整体思维与关联思维的发展。

(四)倾听追问,解析图画表征的密码

儿童的表征反映的是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阅读绘本、理解故事的一种转化方式,也是儿童想象力的一种体现。以某儿童的一组表征为例,从表面仅能看出场景及狗表情、动作的变化。仔细倾听孩子自己的描述:狗在爬山,我感觉是狗最累的地方;狗在山上看到狼在叫,我感觉是最吓人的地方;狗跑下山,我感觉是最威风的时候;狗扑到米亚的身上,我感觉是最感人的地方。儿童关注几个画面上的内容,从狗的动作、表情、行为等做出比较与评价,与自己的情绪、情感相呼应,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绘本分享时,有儿童质疑:“狗是因为害怕而疯狂地跑下山,不能说威风。”进一步追问:“狗跑下山的原因是什么?”儿童从主观感受到联系前因后果的客观分析,形成对狗情绪变化的正确认识。若没有倾听,儿童则不可能真正走进阅读心理,继而引发思维碰撞,学会分析人物、环境、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四、图画表征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把图画表征作为推进儿童深度学习的阅读指导,对教师也意味着挑战。“当成人和儿童一起使用复杂的思维和语言进行专注的读写活动时,儿童的兴趣是高昂的,学习效果也会不断增强……”

(一)做有准备的支持和引导

阅读记录是支持儿童表征能力发展的形式之一,教师要从对文字内容的关注转化为对图画语言的理解,要掌握儿童阅读的特点,分析本班儿童的阅读水平,基于故事情节、画面信息的复杂程度选择适合本班儿童阅读、表征的绘本,要学会解读绘本图画信息,解构绘本故事情节,做有准备的支持和引导。

(二)记录并认可每一个儿童的表征

儿童描述、教师倾听是师幼一种共同保持记忆的方式。教师倾听并帮助每一个儿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其表征,不仅给予儿童思考、表达的机会,更能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图画表征是有价值的,他们的想法是被重视、被接纳的,从而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发展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有意义的学习支架

教师观察、判断、发现与评价的过程,要有助于儿童从零散信息到建立联系,调动其已有经验推理、想象、理解完整的事件,甚至有助于儿童推翻原有的认知经验,进一步理解故事的主旨。教师应思考面对什么样的儿童,什么样的图画表征,该进行怎样的支持和引导,思考该怎样基于一定目标而展开阅读活动,鼓励儿童表征,将教师预设的课程变为儿童自主的课程,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有意义的图画表征过程能促进儿童内化激发深度思维,形成认识,培养儿童的思维力、创造力,为未来学习奠基。专业的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支架儿童阅读中表征的意义,让儿童阅读中的深度学习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图画绘本儿童
绘本
绘本
绘本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图画捉迷藏
六一儿童
图画捉迷藏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