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小脚丫”实践课程的动态推进

2023-06-07 00:14:13沈静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西街景象运河

沈静艳

一、课程背景

我园成立于1953年9月,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幼儿园。在几代长幼人的不懈努力下,幼儿园确立了“张扬个性、放飞快乐”的课程理念,一直坚持“以人发展为本”,培养“亲社会·乐交往、爱探究·能创想、善表达·慧表现、显活力·展个性”的儿童。我们依托“爱家乡·亲社会”实践育人课程,挖掘特色“运河文化”资源以及园外丰富的社会资源,调动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突破传统的教学空间、时间的局限,以幼儿的兴趣作为立足点,挖掘并生成了“运河小脚丫“社会实践课程,通过三条不同的实施路径,推动“运河景象”“运河风情”“运河人文”三大项目的有效开展。

二、“运河小脚丫”实践课程的推进策略

“运河小脚丫”社会实践课程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近”的两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即依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活经验从简单到丰富;二是路程长短维度:根据幼儿年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距离”。在具体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利用地域特色,分“运河景象”“运河风情”“运河人文”三大项目版块。基于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意愿,我们利用地域特色,挖掘各种资源,突破传统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让幼儿充分舒展天性,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我们通过项目的研讨、探究、实施、思辨,梳理“运河景象”“运河风情”“运河人文”的项目研学实施路径,为后续的实施预设提供參考范本。

(一)聆听幼儿想法,顺应幼儿需求

立标选景。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及学习需要、兴趣需求,我园确定“运河景象”“运河风情”“运河人文”项目中的研学内容及研学基地,可以是室内的内涵文化,也可以是室外的自然景象等。前期,教师进行景象的盘点,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分析资源运用于课程的有效价值,而后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需求及问题,并基于此进行盘点景象资源的链接及相关价值的再判断。教师再综合考虑兴趣点与衍生项目的关联性,周边资源的支持性及问题特质,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去判断和确定是否需要生成课程及以怎样的研学形式开展。

触景研学。在和幼儿一起确定研学项目后,教师带领幼儿开展实地探寻,让幼儿在与感兴趣的知识、事物接触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独立专注的探究,可以是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学习,也可以是班级整体学习,一起想办法、一起合作、一起尝试、一起探究。幼儿在研学的观察、调查、寻访、比较、体验中建构不同经验。

绘景创美。在多次的实地研学中,幼儿把自己与运河互动的经过、发现,用语言、图画、表征、故事记录、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表达出有哪些方面的收获,知道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去了哪些地方,感受怎么样等。在“绘景创美”版块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结合前期的研学经验,让幼儿感受“运河景象”“运河风情”“运河人文”,并以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另一方面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问题,生成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活动,如自主游戏、节点性集体教学、亲子活动等,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与体验。

(二)跟随幼儿脚步,支持幼儿探究

预设项目。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或是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创生一个个研学小项目。在创生的过程中,要有内容的留白——可以是单个活动,也可以是主题脉络支线,或是班本小项目推进,跟随幼儿脚步,支持基于幼儿需求的深度探究(这里的研学项目在留白创生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智慧,选择之前开展过的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再创造)。

借街寻铺。研学项目主要以“古镇西街”的探寻为切入点,围绕预设的研学项目,聚焦幼儿对古镇西街的疑问:西街有些什么铺子?卖什么?怎么加工而成?西街房子与现代房子有何不同?教师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困惑,带着困惑与问题上西街研学寻找答案。

实地考察。在研学的过程中,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参与考察,通过采访店铺工作人员、自主探索等方式,了解运河“西街”的相关文化,在考察过程中边研学边记录(最关键的是考察回园后的分享交流,在幼儿讲述零碎的发现、经验后,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幼儿梳理关键经验,汇总新问题,这样可以让幼儿明确再次实地考察时的方向)。

职业体验。在运河“西街”的真实情境下,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店铺,尝试体验各种职业,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西街文化的多元、丰富;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劳、智慧(职业体验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安排不同的次数,也可以是集体式的、亲子任务式的。每次职业体验应有不同的要求、任务,层层深入,在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之后的创造活动奠定基础)。

劳动创造。有了前期的经验支持,教师鼓励幼儿进行游戏的再创造,让幼儿将自己学会的各项技能在游戏中充分运用与展现。如利用幼儿园的长廊一条街、室内游戏场、户外建构区,幼儿结合节日庆祝、社区活动等,将所看、所学进一步拓展;创设幼儿园西街一景,开设包子铺制作包子,宴球店制作宴球,西街游园会、西街庙会等。通过店铺等环境的装饰、材料的收集、美食的劳动制作等,幼儿在游戏中传承文化。

课程本无形,基于幼儿的兴趣,就有了适宜的模样和温度。随着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长廊西街铺”在孩子们的实地考察、职业体验、自主设计、自主游戏及问题需求下诞生……支持幼儿的每一步发展,我们深刻感受到预设学习路径对幼儿项目活动学习的助力与推动。

(三)陪伴幼儿学习,鼓励幼儿创造

顺水推项目。教师要牵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愿,当兴趣与课程相碰撞时,顺应幼儿的需求,结合环境、结合资源,预设班级小项目。

拜访运河人。幼儿收集关于想知道的运河系列问题,到运河边上的运河人家做客,询问相关话题,听爷爷奶奶们讲关于运河的故事。

邀请知情人。幼儿园利用家长、社区资源,找寻了解运河旁故事的知情人,邀请来园讲故事、帮幼儿解答疑问。

颂扬家乡人。教师将收集到的运河相关事迹编成小故事,利用故事会、歌唱会等形式现场讲述,并以绘画、宣传单、故事册等方式及时推送,以下社区宣讲、表演等形式,颂扬运河家乡人的聪明和勤奋。

三、教师的思考

首先,在“运河小脚丫”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本项目,选择适合的实施路径,通过实地研学等方式和幼儿一起探究、学习、发展。但以上三条实施路径也只是预设,在正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推进的需求可适当调整路径的走向,使整个过程更基于幼儿的需求和发展。

其次,在创生的过程中,每个班基于幼儿兴趣生成的班本项目、活动、游戏、专题等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景象,同一个资源,每个班的切入点、展开过程都各不相同,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动态发展及时调整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形式。

最后,研学应基于幼儿学习中的问题生成不断展开,每个班的兴趣点、困惑点、探究点不同,研学的循环次数、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

在推动“运河景象”“运河风情”“运河人文”三大项目的过程中,三“路”五“网”就好像照进课程中的一束微光、一道方向、一种指引,让教师和幼儿融入其中、自然生长。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深度参与、卷入、反思、创生过程中,将点状的知识变成线状知识,将线状的知识又变成面状的知识,最后慢慢变成网络状路径图。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而来的,而在积累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意识、批判思维和高阶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猜你喜欢
西街景象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32
冬天的景象
小太阳画报(2018年2期)2018-05-14 17:19:26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中国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7
黑白键
西街往事
中国三峡(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我来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