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能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为适应时代要求,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增设了科技乐园,邀請家长担任科技辅导员,从激发兴趣入手,由操作中获得感知,在生活运用中巩固提升,从而培养并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在游戏活动、材料收集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吸引幼儿关注科学现象。比如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摩擦起电后纸屑吸附在塑料棒上:“你们看,纸屑在跳舞呢,你们还想知道豆宝宝是怎么潜水的吗?”让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在活动中利用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如在“沉与浮”的实验,幼儿将平时吃过的果冻壳、喝过的饮料瓶、用过的积木、捡到的石头等进行实验。由于每位幼儿都参与了收集,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也保证了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实验活动,他们在反复的操作与尝试中提高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思考、学习记录结果。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去推理、判断,预测操作结果,并学习用记录表记录,通过两次对比加以归纳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比如在“神奇的静电”实验中,幼儿先观察操作材料:塑料棒、木棒、玻璃棒、丝巾,预测哪种质地的棒棒能吸附起纸屑。记录表上分预测栏和操作栏,幼儿先把预测结果填入预测栏,之后再依次操作,分别记录。最后,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出摩擦起电的结论。
引导幼儿大胆交流、完整表述操作过程及结果。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互相交流、讨论,“溶化”“压力”“热胀冷缩”等专业科学术语成了孩子们口中经常使用的词汇。交流、讨论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对科技活动的认知也更加丰富和准确。
规范操作方法和步骤,养成有序、利落的操作习惯。教师从一开始就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如提示幼儿在实验时轻拿轻放操作材料、分类摆放操作工具、分组合作时有先有后。在提高实验安全性的同时,让幼儿养成有条不紊的操作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探索积极性
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科学现象、运用科学原理,感受科学的奇妙。生活是百科全书,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无处不在,如“热胀冷缩”“月盈月亏”“油浮于水”“溶化”等现象。幼儿从身边的自然现象着手,发现科学道理,自己动手实践去获得知识与动力,从而巩固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力与思维力,做到知行结合。如在开展“小小月亮观察员”活动时,教师让幼儿持续一个月,每晚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最后,师幼一起归纳得出月圆月缺规律现象的科学原理。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科学、利用科学,才能提升幼儿科学素质,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