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巨虎
[摘 要]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教育宗旨,对于培养生态新人、完善中國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生态素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系统规划缺失、认知不足等原因,仍然面临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发展困境。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借鉴国际环境教育先进经验,中国可从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继承传统生态智慧、系统规划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方略,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知识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国际环境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
近年来,中国愈发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果。2017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①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以大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意识。”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③生态文明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知识和智力支持。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系统规划缺失、认知不足等原因,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发展困境,亟待进一步提升和突破。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环境教育发展,通过教育顶层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体系规划、资金投入保障、师资培训等措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环境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本文试图以此为借鉴,探讨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一现实难题。
一、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意蕴
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教育宗旨,以培养生态新人为教育目标。学校与生态文明教育二者之间本是一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学校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重要场域,而生态文明教育则为学校生态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动力。
(一)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内涵
目前国内学界对生态文明教育本质内涵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生态文明教育概念上升到文明高度,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①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进而成长为生态公民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②基于以上观点,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概念界定: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发,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旨归,通过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生态教育体系建设、建构保障体系等举措,树立大国绿色形象,提高民众生态素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化与生命化发展的教育活动;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学校从教学目标、课程规划、文化氛围养成等内容考量出发,开展能够增进师生生态知识与技能、提升生态素养、塑造生态行为的教育活动。而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扎根中国本土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彰显中国生态文明特色,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生态人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二)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是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生态发展需要和学生多样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形式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具有培养生态新人、完善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生态素养等重要价值。
首先,加强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培养生态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③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顺应时代发展之需和教育内生之需方面有助于新时代生态人才的培养。换句话说,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诸多领域协同合作的工程,离不开生态新人的培养。所谓“生态新人”,是指能够遵循新时代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具备新时代生态文明素质,形成新时代生态文明新思想、新知识、新习惯的“社会主义新人”,在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如青年人才、劳动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推进高等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进程,在全面授受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生态思维,在开展生态文明活动的同时注重锻炼生态能力,这不仅能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大批的专业型、理论型人才,还可提供大量的实践劳动者。在专家学者培养方面,要从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出发,以不同的宗旨、任务、主题为导向,深化相关理论研究,强化开展实践活动,施展学者自身价值,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还要以专家学者为引领,大力促进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凝聚力的人才队伍,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基石。“美丽中国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规划者和热爱、从事环保事业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生态文明素质的广大普通劳动者。然而,这些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基本上要靠教育,特别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来完成。”①
其次,加强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完善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②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育为抓手,以教育生态化发展为追求,以生态理念改造教育活动为路径,其中包含了生态知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经济教育等内容。所谓生态知识教育,就是关于生态文明相关概念、常识知识、问题现状、发展规律等内容的教育,为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观奠定知识基础;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生态道德原则,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在涵养生态道德的同时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所谓生态法制教育,就是教育人们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并赋予相应的生态责任和生态权利;所谓生态经济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凸显生态经济价值,发挥生态经济效应,构建生态经济模式,力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解决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而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自身的生态化。③
最后,加强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④在当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背景下,提高生态素养不仅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还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欧洲环境教育报告显示,2—16岁是形成环境意识的关键时期。1993年,英国环境教育专家帕尔默(Joy A. Paimer)曾对影响英国公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少年时期的活动”是第一位的,“中小学教育”也排名靠前。⑤故此,积极建构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可为提高学生生态素质提供重要保障。广而言之,在基础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生态兴趣为主,树立学生生态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要以生态知识学习与生态技能实践为主,使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行为素质。
二、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综观中国近50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在顶层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课程规划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系统规划缺失、认知不足等原因,中国生态文明教育面临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发展困境,亟需进一步思考并有所突破。
(一)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生态文明教育趋于形式化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生态文明教育之路,并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拓展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而言,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因为顶层制度设计缺失,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教育价值,流于形式化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环境教育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被提及,没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法和普通法,也没有法律提及‘生态文明教育。”①而且,由于相关建设单位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各单位之间任务不清、责任不明、沟通不足,出现了教育部门只负责教育立法、环境部门只负责环境立法的局面,进而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投入、课程规划、模范学校建设等方面出现制度缺失的不良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正如《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所指出的:“中国环境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应制订环境教育法和环境教育管理条例,使中国环境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基于此,如何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导向,克服形式化发展趋势,显得尤为迫切。
(二)教育体系系统规划缺失:生态文明教育趋于简单化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因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规划不足而趋于简单化发展。一是理论体系建设不足。理论体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石,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和学者研究不足等原因而存在缺失。有学者明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指导理论。”③二是课程体系规划不足。中国于2003年才开始着力于中小学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不仅起步晚,而且主要以颁布教育大纲、规定课程的指导方向和教育课时为主,并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完全融入教学体系,导致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系统规划缺失,实施力度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中国生态文明教育还忽视了小学、中学、大学生态课程的整体化设计,使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断裂化发展,教育效果不甚理想。2013年原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生态文明意识民调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生态文明的总体知晓度仅为48.2分。④三是教学方法体系拓展不足。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中国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更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忽视了启发式、研学式、合作式等教学法的拓展与运用,致使学生在汲取生态知识与塑造生态行为时方法单一,极易造成生态之“知”与生态之“行”脱节的偏颇式发展。
(三)教育保障體系整体思考缺失:生态文明教育趋于表面化
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保障体系的建构,亟待在教育投入、师资培训、教育信息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投入较低。近年来,中国虽然在力施“教育强国”战略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融资模式也相对单一。如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显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不低于100万元的经费支持,省辖市和地区不低于50万元,县级市则不少于10万元。①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与信息化发展不足。由于教育师资培训体制机制的缺乏,中国出现师资力量紧缺、教师生态素养缺失的发展困境,生态文明教育趋于表面化发展。有学者明确指出:“虽然在省一级和国家一级来看,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活动举办的次数和参加的人数累计起来也不算特别少,但与广大教师总数比较起来,仍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不能在整个教育中发挥有影响的作用,而乡村教师就更没有机会参加任何环境教育培训了。”②与此同时,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和学生生态化发展,理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三、国外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
工业革命以降,人类由于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错误认识,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致使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发达国家从现实困境出发,尤为重视环境教育发展,率先开启环境教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经验。所谓“环境教育”,是指在个人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借助所有教育手段和形式在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隐性课程)的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形成关注环境质量的责任感和把握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新型价值观,并以此支配他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③不难看出,环境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与生态文明教育相通的,能够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教育走出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发展困境提供重要借鉴。
(一)加强环境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改善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积极完善环境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试图以环境教育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如瑞典、挪威、芬兰、日本等国分别颁布《瑞典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国家行动》《LUMA战略2030》《环境基本法》等战略法案,以此大力推进环境教育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还颁布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法案,在遵循“人人、时时、处处参与环境教育”理念基础上促进环境教育发展。④上述国家将环境教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同时加强环境教育顶层制度设计的举措,不仅为中国生态文明教育顶层制度设计提供了多角度借鉴,还有助于确立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导向。
(二)健全环境教育体制机制
教育体制机制的健全是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环境教育顶层制度设计的同时,注重推动环境教育法制化建设。如瑞典颁布《1919国家学校计划》,在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法案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计划;⑤此外还制定了《瑞典环境教育法》,涵盖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⑥芬兰颁布了《芬兰可持续发展教育纲要》,①为环境教育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挪威则深化和建立《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案》等不同层级的教育法案,为各级环境教育提供制度保障。②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非常重视环境教育,当时称“公害教育”,此后又对环境教育进行改革,大力推进环境教育的发展,并颁布《环境教育指导资料》,③这也标志着日本正式在不同层次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并及时更新环境教育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还接连颁布《学习指导纲要》《环境保全意欲增进及环境教育推进法》等法案,跻身环境教育先进国家。
(三)保证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教育资金是环境教育得以开展的根本前提。一方面,专项教育资金的设立和融资模式的创建,能够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根本保障。作为欧洲生态学校的重要成员国,瑞典和芬兰通过政府划拨与企业合作的集资模式,设立了多项政府基金、企业基金和教育项目,积极建构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主体的融资模式,承诺将所得捐款全部用于环境教育,为学校环境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如瑞典政府按在校生的数量划拨教育经费,这就意味着环境教育推广得越好,参与的学生越多,教育经费就越多。④另一方面,生态学校还可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专项教育基金。如此一来,企业在广泛参与生态学校建设的同时树立了优质的企业形象,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也获得了充足的教育资金,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譬如丰田公司积极与生态学校合作,不仅提供环境教育基金,还资助“气候变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环境教育项目,推动着学校的环境教育发展。⑤
(四)系统规划环境教育的体系内容
环境教育体系作为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由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一,在环境教育理论体系方面,瑞典、日本等国均进行了探索。瑞典把生态环境视为生命之本、立身之基,将大自然看作是宗教信仰,心怀虔诚之心尊重自然和景仰自然,⑥俨然塑就了一种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在的精神境界;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哲学、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就勠力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并进行现代化转化,以期全面构建适合日本发展的环境教育理论体系,如哲学家梅原猛提出的“森林思想”⑦等。其二,在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瑞典、挪威、芬兰等国通过课程立法、课程规划、课程设计等形式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如瑞典将环境教育融入原有的义务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中有不同的占比率。芬兰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将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不同性质的学校课程体系。⑧挪威通过编写《消费教育资源手册》,分别论述了环境教育与课程、环境教育与消费教育、环境教育与教育方法等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性建议。①而日本文部省不仅把环境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还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国语、美工、音乐、保健、道德等课程中。②其三,在环境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方面,瑞典、芬兰等国家重视环境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例如,瑞典教师把课堂直接設置在自然学校中,让学生以直观学习的方式了解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③芬兰教师则提出环境教育的系列新理念、新环境、新工作程序,把环境教育落实到教学、生活的每个环节。④这些国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能够根据不同性质的教育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不同层次受的教育人群而采取不同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形式,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能力。
(五)推动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及信息化发展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环境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离不开教育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在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方面,瑞典政府通过设立专项教师资金和“提升教师”这一全国性的教师在职培训项目,为环境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⑤日本政府则要求所有学校教师一律参加在职教师培训课程,并且编写了有关环境教育的教师参考书。⑥在环境信息化教育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环境教育和学生生态化发展。如挪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中心,不仅有助于环境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能促进不同性质学校的环境教育高质量发展。⑦芬兰教育与文化部则提出新的教育数字化框架,支持在教育和教学中使用高质量的数字学习产品,为幼儿教育、学前和初等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研究提供更有效的物质基础设施,以支持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决策和规划。⑧总而言之,上述国家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层面作出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保障环境教育质量和推进环境教育信息化发展。
四、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在当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借鉴国际环境教育先进经验,中国可从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健全体制机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系统规划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方略,进而引领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导向、夯实生态文明教育管理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体系、实施学校生态文明“大教育观”、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效应、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发展,达到培养生态新人的终极目标。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引领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①生态文明教育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引领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导向。在生态文明教育宏观层面,中国要加强横向制度设计,强化教育部门与生态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文化部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加强纵向制度设计,深化国家级、省市级、地方级、校级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之间的联系,做大、做强、做精、做通教育制度平台,从而形成“横向-纵向”联动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状制度模式。在生态文明教育微观层面,中国要在宏观层面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与细化,以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期、中期、后期一体化发展为制度设计目标,加强规划性、实施性和评价性教育制度设计。同时,中国还要秉持“整体、专项、弹性”的教育制度设计原则,以整体性教育制度设计、专项教育制度设计、控制性教育制度设计为内容,在遵循国家层面的发展要求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宏观调控、战略方针、体制机制等内容进行设计,在顺应学校层面的发展规律时对教育制度进行设计,在坚持整体性教育制度设计和专项教育制度设计基础上细化控制性教育制度设计,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细化,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引领中国生态文明教育正确的发展导向。
(二)健全体制机制,夯实生态文明教育管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②在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的同时,要健全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教育建章立制,夯实学校教育管理基础。一是要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项资金体制机制,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供保障。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除了必要的国家财政扶持,还需要充分調动社会力量,建设多主体参与的新型融资模式,发挥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效应。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PPP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政府主导下,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公益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设立生态项目、制订修复方案、保护生态主体、开展市场交易等形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树立企业与个人优质形象。③二是要从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更新不及时的现实困境出发,尽快制订一套完整的包含教育投入、实施、管理、评价等内容的长效机制,使生态文明教育管理有制可依。与此同时,各省市、地方级、校级教育机构也要加快体制机制的建设工作,实现上级制度与下级制度的同步性发展。三是在学校生态文明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层面,学校不仅要健全课堂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还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最终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共同发展,即在理念建构中凸显实践性,在实践中坚守理念性,夯实生态文明教育的体制机制基础。
(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一是“天人合一”世界观。《易经·乾卦》有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④表明世间万物依赖上天的阳气而生息,阳气周流不息,天下和美安泰。《易经·坤卦》有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①表明大地具有柔顺安正的力量,世间万物都依赖大地的阴气而生息,从而可以安分随顺地承载万物。《庄子·齐物论》中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亦有此意。二是“整体辩证”方法论。《易经·系辞上》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③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的发展皆由“道”形成,这里的“道”就是矛盾与变化。《庄子·天地》有云:“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表明在遇到矛盾时,顺其自然才能成就自然。三是“进德立诚”价值观。《易经·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⑤《易经·坤卦》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⑥这里的“天健”与“地坤”就折射出了“进德”的人文情怀。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要继承与弘扬“天人合一”世界观、“整体辩证”方法论、“进德立诚”价值观等传统生态智慧,塑造崇高的生态人格和高远的生态境界,在传承与转化、内化与超越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赋予生态文明教育以新时代生态文化精神。
(四)系统规划教育体系,实施学校生态文明“大教育观”
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学校教育体系的新生领域,要秉持“大教育观”深入思考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施教方法等内容。首先要明确“教育-人-自然”整体化发展的教育宗旨。生态文明教育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继承传统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上习得的。从本质上而言,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构。其次要深化“小学-中学-大学”系统化的教育课程。在普通学校、职业学校、专业学校等不同性质学校的生态课程设置方面,要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方针出发,因校制宜。比如在职业学校中可以新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专业,有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专业学校着重开设相应的生态治理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活动,等等。而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级的学校生态课程设置方面,要从校本化课程目标出发,因课制宜,践行生态文明“大教育观”。如在小学阶段,主要以生态动漫、生态活动、生态游戏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生态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语文、物理、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在大学阶段,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统一发展”方法论出发,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生态认知,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展现良好的生态素养。最后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根据不同主体、不同主题、不同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包括灌输式、启发式、研学式、合作式、主题式等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信息网络平台等数字化资源,树立生态文明教育的数字化品质,培养生态新人。
(五)提升教师生态素养,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同样如此。已有学者指出:“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学校教育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教育者先要受教育,才能更好地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①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教育部要连同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尽快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围绕教师育人目标,以专家学者为引领,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期实现提高教师生态素养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现实目标。同时,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增设教师专项奖、教师项目、教师引进力度等激励机制,为教师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增添新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还要积极创建教师学习平台和赋予教师培训机会,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的学习习惯。教育部门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方案,各省市教育机构还要积极组织与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的教师培训会,聘请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培训,凸显名师的影响力并发挥价值。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采用生态模范学校实地考察与研学、校企合作、设立教师联盟、创建教育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生态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六)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效应
加强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建设,打造学校教育“生态品牌”,有助于发挥学校教育的品牌效应。只不过,以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建设为路径,促进学校与生态文明教育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国家要广纳贤者意见,凝聚共识,积极思考并发布关于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模范学校试点进行选拔、建设、考核等工作,以点带面,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此外,各地方生态文明模范学校建设还可以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性、宣传性、教育性等特质的生态文明学校。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到2022年,中国60%以上的学校要达到创建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达到70%。②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创建生态学校联盟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生态学校联盟作为一个具有纪律性、集体性、学习性的学习组织,可在强化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基础上实现经验共享,在整合各学校优秀资源基础上提供解决发展困境的方法,在交换师生、开展主题论坛、组织暑期活动等形式基础上发挥宣传作用,如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生態文明国际大学联盟、生态文明高校行动联盟等。
(七)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③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这已成为时代共识。中国生态文明教育要在中西对话实现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够打造本土化、特色化、时代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还能为全球生态文明教育贡献中国生态智慧。一是要弘扬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学校生态精神与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源泉,因此,要加强“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辩证变通”生态方法论、“进德立诚”生态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而共生”生态文化精神,以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大同”目标。二是要力推全球生态文明信息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教育模式不断涌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重生的新契机。鉴于此,中国不仅要推广生态文明教育信息技术,还要在运行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保证全球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进一步明晰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技术化发展趋向。三是要积极加入国际生态文明教育基金会和项目,为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例如,原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启动的国际生态学校项目(Eco-School),实则就是以生态学校项目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优质发展,进而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①总而言之,基于国际交流合作力促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目的是为了构建互融互进的新格局。
结 语
综上所论,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圭臬,以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借鉴为视域,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为目标追求,在培养生态新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除此之外,加强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还能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中国力量。正如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所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因此说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国要“借助自己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和政治优势走出一条新路来, 即‘生态文明发展之路”。②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推进信息技术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拓展“5G+生态文明教育”“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AI+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是生态文明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