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06-07 15:21:15柯文雅
天津教育·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学生文章情感

柯文雅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保障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其掌握正确的文字发音和富有感情的语韵,并提升其语言沟通能力与表达水平,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积极意义,在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涉及写作表达与口语表达,其中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内心能够有所感悟,将所思所想用文字写出来,学生要想对周边的事物感同身受,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在语言中体会文章的思想和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口语表达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语言存储,而通过培养其朗读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言形式,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与创作者的意图,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现相应的语言和情感,从而有效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朗读能力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师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利用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比如,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为学生直观地呈现文本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内容与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大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想象文本内容和情感,建议教师多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的比喻手法,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打开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要适当增加朗读难度,要求学生认真感受文本中的语言情感,并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加以揣摩和想象,通过朗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对许多复杂的内容不能透彻地理解。而通过培养其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进入文章情境,在文字架构的意境中体会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逐步实现情感升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表达意识。同时,正确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才能以更充沛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绪,开心时雀跃、感动时落泪、温暖时微笑等,最终将这些正确的情感升华成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对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就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过于关注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愿在朗读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导致整个语文课堂缺少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相關教学内容,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最终严重影响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朗读教学方式不合理

针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正确”主要指学生能够依据原文意思,对整篇文字进行逐字逐句朗读,做到不落字、不错字、不添字且不割裂词语。“流利”主要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做到不重读、不回读且朗读顺畅。“有感情地读”主要指学生能够将文章读出意、读出味及读出情,这就要求学生拥有丰富且正确的情感体验。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让学生能够正确和流利地朗读,并学会如何“有感情地读”。然而从实际的朗读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依然采用传统“口口相传”的朗读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读一遍,学生跟读一遍,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也没有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大大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表现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转变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丰富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落实多元评价,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

(一)转变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解读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针对性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案,适当增加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占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朗读训练,营造轻松有趣的朗读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朗读情境,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其次,在朗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如在进行朗读训练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专业人士朗读课文的音频或视频,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他人如何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一边看一边勾画,学会他人的朗读节奏和朗读技巧,渐渐进入文字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很好地激发学生“自己读”的热情,从而促进后续朗读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提高其朗读水平

由于小学生的阅历较浅,缺乏朗读经验,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

第一,理解所朗读的文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理解力是学生正确、流利及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条件,只有充分理解文章内容,才能读好文章。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认真赏析每一段文字,并借助文章背景或网络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字内涵,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朗读教学中,因为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理解文中毛主席的心志和伟大胸怀,课前教师可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文本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简述毛主席的事迹,从而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每一段文字,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待学生对文章有正确的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

第二,渗透正确的朗读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让其更加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需要在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合理渗透朗读技巧指导,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把握语气、语调及重音等,如何恰當处理文章中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朗读训练质量。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的朗读教学中,作者通过“桃花、杨柳、燕子”等事物来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和惆怅之情,在朗读过程中需要声音低沉、语速缓慢,才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语速和语调,对“泪潸潸”“头涔涔”等词语,朗读时要注意重读和拉长音,从而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消逝的感慨,让朗读更具感染力。

(三)丰富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传统“口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还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文本特点及朗读需求等,采用针对性的朗读方式,调动小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促进朗读训练活动的高质、高效实施。

一是角色朗读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思维,如果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只是刻板地要求学生重复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朗读,容易导致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完成朗读任务,无法获得理想的朗读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文章朗读的目的,结合文章中的文字描写在大脑中形成对应的形象,将自己视作文章中的“人物”,理解其真实情感,从而更加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朗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迅速朗读一遍文章,使之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结合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简单问题,如“作者描写了几种植物?”“蒲公英、苍耳等是如何传播种子的?”等。再次,让学生进行第二遍文章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重要知识点,激发其进行思考。最后,待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较为充分的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当作“植物妈妈”,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植物妈妈,进而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懂。

二是配乐朗读法。当前我国各地小学都配置了白板、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通过利用这些设备为文章朗读进行配乐,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烘托朗读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章情境中,从而提高朗读训练效果。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朗读文章时播放相关的纯音乐,营造惊险刺激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雨来坚定的爱国之心,及与鬼子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

三是教师范读法。小学统编版教材中收纳了各种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也存在很大差异,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需要调动与之相关的朗读情趣。然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教材中很多文章描述的情感小学生并没有经历过,这就导致其无法理解文章内涵,加深了朗读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借助自身相对丰富的情感经验,通过正确范读,帮助学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辟地》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对整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读好本篇课文的动情点,然后在课堂上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强烈的情感,促使其“由人及己”地进入文本之中,得到真实且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保证朗读效果。

(四)多元评价,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但是必须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建议以激励为主,对朗读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朗读表现不足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问题,指导其改正。具体评价方式包括:第一,明确多元评价主体。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之间或是学生自己,其中教师评价要做到专业、适合及明确,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积极改正;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了解他人的长处,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优势互补;学生自评则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且积极改正。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依次朗读,朗读结束后,教师可向其他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呢?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然后向被评价的学生发问:“你对自己刚才的朗读满意吗?”教师进行补充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朗读训练效果。第二,使用具体的评价语言。在对学生开展朗读评价时,教师必须采用具体的评价语言,不可使用空泛的语言,如“读得很好”“读得不错”等,而是要明确指出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并编制专门的评价表,将朗读水平划分成多个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文章中每个字音读准确,不添字,不漏字,每个句子的停顿读得好,且声情并茂评为优秀;能够准确通读整篇文章,但朗读缺少感情评为一般;朗读过程中频繁出错、漏读,毫无感情评为差。通过具体的评价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朗读方向,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其朗读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在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要性,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优化朗读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并做好评价工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生文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是小学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