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孟骏翼
[摘 要]“四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間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具有极大的可行性。这种教学改革既有利于使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利于“四史”教育得到更好的理论支撑。“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要落到实处,需要从多个方面不断努力实践。
[关键词]“四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强调:“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不断完善“四史”教育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凝聚力。将“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有助于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全方位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深刻道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四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首先,二者理论来源一致。“四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正是初步的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阐释,二者同根同源,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其次,二者价值内容一致。“四史”之中,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奋斗史。新中国史是中国人民结束了屈辱的受奴役和受压迫命运后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强不息的成长史。改革开放史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从建立到完善的发展史。简而言之,“四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四史”能够讲清楚、讲明白原理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原理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同时,更好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史”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很强的支撑。再次,二者教育目的一致。“四史”的发展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共产主义运动不断推向前进的过程。“四史”教育的目的本意就是引导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实践,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之处,而原理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二者共同激发青年学生的斗志,进而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最后,二者实践要求一致。二者都具有“思政”属性,在实践上都要求高校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育人导向,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办学育人中去,不断“立德树人”,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情怀。
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既有助于在宏大的历史视域中透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理论入脑入心,也有利于“四史”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支撑下呈现强有力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感染力。在原理课这门理论主导的课程中穿插鲜活、可感的历史素材,从历史素材中总结、升华理论,使学生既能够触摸历史的细节,感受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也能使学生从“四史”中领悟原理,感受理论之鲜活生机。“四史”融入原理课,体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所要求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从四方面不断努力,才能使“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既悟懂弄透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在宏大历史的视野中筑牢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始终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强使命担当。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第一步,引领着教学的方向。“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知识传授是达到‘熟知的基本手段,而价值引领则是实现‘真知的内在要求,二者统一于‘原理课教学中。”[1]“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目标设定要将“熟知”和“真知”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传授,又发挥价值引领和政治意识塑造的功能。
因而,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使学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其次,通过“四史”的融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材料,深刻认识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真正认识到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原理课作为一门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开设主旨包括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伟大的爱国情怀,等等。在融入“四史”时,应充分展现历史的脉络、情节,用事实说话,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历史的魅力。这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提升和培养其爱国热情,使其感受到党和人民从历史中崛起,以及在新时代不断奋发的力量。最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的融合中建立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脉络内在逻辑的把握,充分比较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人类未来做出合理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2]
大学生只有充分建立大历史观,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融会贯通,才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的大脑。
第二,直面理论问题,解决思想困惑。目前,隨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相互交织和激荡,国内国际环境产生巨大变化,处在价值观正在塑造、养成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仍然需要科学的引导。同时,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思想,信息层出不穷,让人难辨真假。而互联网早已经深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他们接受各种思想、信息的冲击,其中不少看似正义的信息却包裹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和企图,加之处于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阶段的大学生缺乏对是非、正邪、善恶的理性鉴别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致使他们无法比较鉴别多元的价值观,无法依靠独立思考寻找生活的意义,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填补好这个空缺,首先需要直面当今时代出现的理论困境和理论难题,用历史的实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使理论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鲜明的历史案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帮助学生解答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问题,锻炼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鉴别是非、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当今,线上智慧平台技术、新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给师生建立快捷的沟通机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些高校和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智慧教学平台、新媒体等新信息技术建立原理课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回应理论困惑、解答理论难题。
第三,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四史”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提供了丰富和鲜明的案例,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涵,让青年学生从“四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往往呈现出艺术性,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3]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精心的教学组织,让“四史”案例与原理课教学深刻融入。下面以原理课第二章中“探索理性认识,科学认知社会”的专题教学为例,呈现“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方式改革。
首先,线上学: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资源仔细预习第二章第二节相关内容,了解理性认识的基本概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身边时常充斥着各种谣言?如何判断国际上抹黑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政治谣言?学生将答案发布在线上的讨论区内,教师在讨论区内也参与讨论。其次,课堂学:本课堂之中,两位教师同上一节课。课堂上,一位教师首先借助“四史”材料中一位人物——切·格瓦拉引出问题“切·格瓦拉的头像为什么如此风靡?”与学生互动,随后切入主题引出理性认识的概念,介绍并分析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接着利用案例分析等办法讲解“概念”后,现场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另一位教师运用“四史”材料——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来讲解后,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如何理解腐败问题的根源?我们党如何杜绝腐败?两位教师对此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党史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资料。学生按小组对该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并画出思维导图,两位教师共同对各小组的思维导图做出品评。下课前,其中一位教师在回顾完本节知识点后,布置思考题。再次,课后思:在线发布课后练习题(开放性问答题),要求生生互评。学生在对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最后,实践练:教师介绍实践作品制作的注意事项,学生课后根据要求完成实践作品,如微视频、PPT的制作。
第四,充实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信息化的大浪潮不断地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认知,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严肃且深刻的理论,需要系统化地学习和领悟,现今的信息化大浪潮的冲击已经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独立思考,进而大大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考和认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课程内容的吸引力。
原理课的教学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具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理论的温度。这就需要原理课在不动摇其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地针对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平易近人的亲和力。首先,将“四史”融入原理课教学,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特点,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充分发掘“四史”中经典的历史故事、具有感染性的历史情节和充满吸引力的历史逻辑,将讲道理、摆事实、达情意融为一体。其次,教师还需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筛选、优化和整合“四史”材料,将“四史”材料精妙地融入原理课,避免生硬僵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通过历史的具体实践给予表达。最后,借助“四史”的材料内容展开“情景再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点选取“四史”中的某段历史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编写并表演情景剧,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只有充分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思维方式,并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循循善诱,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感染力,使原理课真正走入大学生心间。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让原理课更生动、更深入和更丰富,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以更丰富的历史实践支撑,让“四史”以更有理论内涵的形式呈现,做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才能让原理课既彰显出理论的说服力,又充满历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徐曼,郑宏宇. “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在逻辑、教学理念和实践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02(6):41-46.
[2]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时发表的重要讲话[EB/OL]. (2021-12-14). 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77.htm.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