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美学和文化交织

2023-06-07 08:12王晓红王柯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黑奴历史文化

王晓红 王柯林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黑奴变“猎人”的暴力启蒙,黑奴体制与英雄主义的激战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影片《被解救的姜戈》中奴隶文化与暴力美学的交织。姜戈被“医生”解救后,经过内心的短暂思想斗争后,就选择做一名赏金猎人,用正义和暴力对抗黑奴制度,保护自己和爱人,跟随“医生”度过了一路艰辛而又激情澎湃的旅程。《被解救的姜戈》除了体現美国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全片充斥着惩恶扬善的暴力之美,更加充分的展现了美国内战前夕的黑人奴隶制度及其文化,这对于研究电影文化和西方历史文化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被解救的姜戈》 暴力美学 黑奴 历史文化

“暴力美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后来在中国香港走向成熟。特指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趣味和形式探索。具体来说,就是指导演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仪式化、符号化、形式化,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电影艺术中的暴力便超越了社会学意义上的道德伦理涵义,走向了或者说拥有了一种美学上的涵义,所以,被后缀以“美学”,是为“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逐渐作为一种美学观念与艺术形态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接受度渐趋升高的流行文化元素。“暴力”与“美学”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电影风格与表现手法,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在电影中探索“暴力”的“美”。

一.暴力美学与电影的无缝对接

当下,“暴力美学”的概念大多采用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一文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动能和道德教化效果。”[1]

暴力,常常是血腥、力量和伤亡的代名词,是电影中战争、格斗等场面的常规表达方式,暴力的场景可以让人震撼,甚至颤栗,产生畏惧,从而弘扬正义,惩罚罪恶。暴力与美本来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血腥杀戮、场面混乱,一个是让人着迷的面容或风景,怎么能糅合为一体且毫无违和感的呈现给观众呢?

暴力美学是导演影像风格与形式的探索,对暴力的消解使得暴力本身在电影中不具有相应的社会性。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来看,暴力美学隐匿了暴力的攻击性,彰显了暴力审美性,使暴力与美达到一种平衡。暴力美学虽然在形式上降低和消解了暴力的攻击性,但仍需要合理的表现暴力,兼顾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将电影中的暴力赋予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二.暴力美学与“鬼才”的完美结合

好莱坞著名“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秉承着暴力美学一路走来,在弘扬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创造了让观众叹服的暴力美学文化。在他的多部电影中,暴力美学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暴力成为昆汀的一种电影语言,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2]。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秉承了《发条橘子》中的戏谑和仪式化以及《出租车司机》中的真实和残酷,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产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于是,他在20世纪九十年代引领了电影暴力美学的潮流[3]。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并不是赤裸裸的血腥暴力,影片中不乏出现慢镜头来表现其中的美感,通过升格画面改变影片的叙事时间,用慢镜头的形式表现,放慢动作如同舞蹈一样飘逸悠扬,这样的慢镜头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感和节奏感消除了暴力给人的视觉冲击和残忍性[4]。

故事发生在1858年,美国内战爆发的两年前。主人公姜戈是一名黑人农奴,在被转卖的途中,被白人牙医解救,成为一名赏金猎人,这两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黑白双煞”。但当白人牙医在帮助姜戈解救其黑人农奴妻子时,却不幸被农场主识破其阴谋,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最后姜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成功逃脱危难,并解救出心爱的妻子。电影在美国田园风光与简单粗暴的枪战场景中交相辉映,黑奴体制、赏金猎人、英雄主义、惩恶扬善,情节跌宕起伏、画面冲击强烈、暴力美感十足,故事的发展既让人感觉是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

昆汀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则依托黑奴反抗白人压迫的“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这一特定的叙事背景将“暴力美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层面——为暴力构建合法且合理的产生根由,并适度融入道德元素与正义力量,以烘托暴力的价值内涵,赋予暴力美学全新的审度。昆汀依托黑奴反抗白人压迫的“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这一特定的叙事背景将“暴力美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层面——为暴力构建合法且合理的产生根由,并适度融入道德元素与正义力量,以烘托暴力的价值内涵,赋予暴力美学全新的审度。究其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影片在暴力审美狂欢背后对人性的拷问:展现了小人物身上潜藏的邪恶感和人性的复杂,同时又正面肯定了爱情与自由在人性中的价值[5]。

三.黑奴变“猎人”的暴力启蒙

一个白人“牙医”,在马车上吊着一颗牙的模型,用以掩盖其赏金猎人的身份。他在咖啡馆里潇洒的拔枪射杀,然后冷静且温文尔雅的喝着咖啡,坐等警察和官员的到来,最后从容微笑着从咖啡馆离开,轻声细语背后的简单粗暴,笑看风云起,这样的气度,是何等的英雄!从舒尔茨医生解救姜戈的那个夜晚开始,他就在枪战的暴力中幽默着,在幽默中潇洒着,而潇洒的前提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把枪怒射,最后却华丽丽的转身离开,竟还要领取丰厚的赏金。

“赏金猎人”这种职业源于何时何地,早已不可考了,目前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起源非常早——至少,从大陆上有国家开始,就已经有类似赏金猎人的人物四处游荡了。The Bounty Hunter,通过完成雇主的高难度任务来获得高额的赏金的高手。他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是排名前五的古老职业。

姜戈也许被舒尔茨医生的暴力美学迷住了,产生敬佩并追随;也许从一开始就打好了小算盘,打算利用医生的帮助,去解救自己的爱人。天生嫉恶如仇,骨子里流淌着羁傲不逊血液的姜戈深谙以暴制暴的重要性,所以,在学会医生枪杀的本领后,他利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把影片中的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

在影片中,暴力美学的指挥者是白人,主角却是被奴役的黑人。姜戈从被施暴者变成施暴者,从黑奴制度的受害者变成抗争黑奴体制的自由人,用暴力改变了命运,他的人生智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影片场景主要在美国南部农场主种植园,没有通常西部片中的荒凉沙漠、戈壁和牛仔,取而代之的是葱绿茂盛的田园风光,画面唯美,宛若世外桃源。然而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田园中,姜戈完成了自我救赎。在农场中,远程射杀穷凶极恶的三兄弟。确认目标、举枪瞄准、扣动扳机,姜戈的动作一气呵成,就像描绘一幅水彩画画:远处,一望无际的棉花园,三兄弟策马奔腾,突然鲜血飞溅到雪白的棉球上,在白色的画布上完成血红的涂鸦,血腥、暴力,但动作干净漂亮,超远距离动态射杀变成了一种暴力画面的视觉享受,这就是暴力美学,这就是美国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但在以暴制暴的行动中,姜戈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在枪杀一位正和儿子在田间劳作的父亲场景,当看到这名被猎杀者的小儿子在旁边是,姜戈犹豫了,没有完成得那么潇洒。因为暴力的表面是惩罚罪有应得的恶徒,但一般是恶徒张牙舞爪的展现他们罪有应得的一面;当这些恶徒回归人的本性,在一个小儿子面前,尽显作为父亲的责任和柔情时,也许以暴制暴的行为没有那么的洒脱,场景也就没有那么美如画了。然而,姜戈要完成自己人性的蜕变和升华,他必须走过这一步,必须在恶徒面前变得冷酷无情,否则,他将无法拯救他的爱人,甚至自己。这声枪响之后,姜戈有了能力和心态泰然面对卡尔文庄园里的各种残酷行为,最重要的是,能够抗衡卡尔文了。

四.黑奴体制与英雄主义的激战

暴力在一步步的升级,在卡尔文城堡,影片暴力美学达到了高潮。因为在那里,暴力实现了黑人奴性思维与自由之间的对抗,自由获得了胜利,暴力也实现了牺牲一切获得爱情的最终目的。在那里,暴力实现了升级,从之前的枪杀、角斗到心智的对抗;在那里,场景的强烈反差达到了极端化,卡尔文庄园的美出天际,接待礼仪和宴会安排的贵族化,这些和卡尔文的残暴血腥、黑暗肮脏形成了最极端的对比,也让姜戈的正义行为显得无比高尚,个人形象显得无比高大,似乎观众也能与姜戈一起,体验内心的愤怒,体验快意恩仇。

在他们的计划暴露之后,舒尔茨医生说着“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这句全场最彪悍最直接的台词枪杀了卡尔文,但姜戈被抓住了,被脱光衣服就像正要被人宰杀的猪一样被挂了起来,鞭打、暴击,受尽折磨。而对他施刑的,正是黑人管家带领的一群黑奴,对他们来说,姜戈是一个饱受折磨的同类,但他们没有同情,有的只是蹂躏、折磨!因为他们像卡尔文口中的老本管家一样,思想完全被黑奴体制笼罩,为保住饭碗,在白人主子面前唯唯诺诺,甚至受到伤害和侮辱也摇尾乞怜,不仅失去了自由,也丧失了灵魂。在审美的层面上,影片反映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审美意识和价值判断的深刻影响。同传统文学作品相比,影片从更深层面上思考了白人对黑人的殖民、黑人对白人的反抗以及黑人与白人的文化融合、审美意识的趋同[6]。

在同伴已牺牲,孤立无助的时候,姜戈展现了自己聪明的头脑,进行了最后的博弈。在被押解去往采矿公司路上,姜戈用自己赏金猎人身份告诉了押送他们的牛仔一条致富信息,只要击毙罪犯便有一万多赏金,在利益面前白人牛仔心动了,也意味着死亡。于是姜戈以冷峻的神情,带着枪和炸药又重回了庄园,放走了黑人奴隶,杀死了女主人及管家、队长,炸毁了城堡,像齐格弗里德一样荡气回肠的救出了布鲁姆希尔达公主。在最后和爱人牵手的那一刻,是那样的美和惬意,凶险刺激的战斗终于换来了功成名就的甜蜜,即使伤亡了很多人,即使非常的血腥,换来的是最终的温暖与完美。

从一开始姜戈作为一个黑奴,带着重刑具,衣不蔽体的赤脚缓慢走在阴暗潮湿泥泞的押解路上,到最后作为一个自由人,戴着礼帽,全副武装地与心爱的妻子策马而去,他的身份完成了巨大的转变,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局。虽然说这样的套路仍然免不了好莱坞电影的俗套,但在过程里,体验着英雄主义的快感和洒脱!

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不存在什么伟大的意义,不存在什么需要正面塑造的人物,如果能让观众爆笑,他绝对不会假惺惺地怜悯他的角色。普罗米修斯把文明的火种带给了原始人类,而姜戈则把自由的火种率先带给了自己,随后,用他的刀枪带给了罪恶的美国南方那些奄奄一息的同胞们,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给奴隶主和黑奴们一些震撼。

暴力的美充斥着整部电影,在姜戈杀掉庄园白主人时,正义战胜了邪恶,以暴制暴的个人英雄主义获得了胜利,惊险刺激的对抗黑奴制度的战斗得到了圆满的结果,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小人物的成功逆袭,也是美国历史发展和文化中崇尚的个性和自由的胜利!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式”暴力美学与黑奴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黑奴文化的文学基础上,其将充满道德价值的正义力量加诸血腥残忍的暴力影像,諷刺了美国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重现了黑奴制度的泯灭人性,也体现出创作者对饱受压迫与剥削的弱势群体的同情之心。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一种文化,就如同我国的封建社会一样,要打破这样笼罩性的文化影响,必须先推翻残酷无人道的社会制度,而影片就是通过塑造一位英雄,去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这样的一位英雄,恰恰是被解救的黑奴,相生相克中产生尖锐的人性矛盾,于是抗争和历险应运而生。同时,导演也运用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重新审视了“黑人世界”与“白人世界”的对立、通化、交织的关系,通过他们共通的审美追求,探讨了白人同黑人走向文化趋同的可能性[7]。影片将暴力的话题升华到“人性哲学”的高度,散发着永恒的经典魅力。

参考文献

[1]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05.

[2]罗湛:被解放的姜戈:黑人英雄的自我解放之路[J],电影文学,2014,18:131-132.

[3]导演昆汀说其生命有两面.“A面邵氏功夫片 B面意大利西部片”,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5-04-17](《新快报》评).

[4]莱恩·斯塔苏凯维奇,雷斌:《被解放的姜戈》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13,03:49-51.

[5]王珍珍:[J],电影文学,2015,03:123-125.

[6]王立;常如瑜:[J]电影新作,2013,06:73-76.

[7]王佩佩:美学视角下的《被解救的姜戈》[J],《电影文学》,2018,08:148-15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平行语料的外交语篇元话语研究”(2018SJA1693);江苏海洋大学2020年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大禹治水还是诺亚方舟——东西方疫情防控中的文化观”;江苏海洋大学教改课题大学英语课“思政味”的量与度(JGX2020053)。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黑奴历史文化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论主机游戏《战神》中的暴力美学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