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意
ChatGPT,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或者AI,其经现有方式训练后,进化的终极形态,将是全世界最大的“直男” ——聪明绝顶、有问必答、什么都做得好、优秀值拉满的直男。
但正因如此,对于AI取代人类的命题,我们可以稍稍缓解焦虑。
因为直男不是人人喜欢的。“优秀”的人、“好学生”、“听话”的孩子, 不是人人喜欢的。正相反,出色的人有时候令人望而却步。优秀、出色、听从,在讲求效率的体系下是突出的品质,却不是广泛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这样的直男模型,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不知什么是“合适的”。
长久以来,训练机器时,使用“准确性”作为单一评价标准。提高准确性的途径是使用“事实”进行训练;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模型的扩大,提高准确性的努力一直收到效果。
然而,准确、正确、精确,是人使用机器之目的,但不是人类建立关系的唯一准则。人类在对事物和同类作出回应时,除了考虑事实正确,还考虑其他因素: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伤害对方与被伤害、场合与听众、多元表达方式、前序的沟通历史、后续的事件发展、短期和长期的取舍、个人和集体的权重…… 因此,在不同沟通环境下,人类会选择多种偏离事实的回应:善意的谎言、恶意的错误、故意的隐瞒、无意的疏漏,以及拒绝回应。这些是基于“准确”的优秀机器直男无法全部实现的。
通过“随机”、“回应控制”、“记忆模块”、“目标函数多样化”,丰富一些的回应可以被机器实现;使用“事件”和“经历”代替“事实”来训练机器,更可以增加其回应的多样性以及场景耦合能力。
不过,以现行的香农-冯诺依曼-图灵式计算结构(注1),即便大幅提高算力,复杂、细微、逐例不同场景下的沟通能力,机器应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所有的计算和训练,都无法避免基于排序的分数系统。
排序打分系统的根本假定是,“有序可排”:事物要分出高下。排序的依据是一些“正确答案”。
而排序系统的本质是,“排他”—— “正确答案”外,都是错误的。排他性的核心,是不平等:第一高于第二,正确胜过错误;并且,只有一个第一,只有一方正确。这联系到英美理性主义的核心(注2)。
然而,真实的自然和人文,对于所有问题都存在“正确”答案吗?
为事物度量和排序的标准,是唯一的吗?
事物与事物、人与人,在某些具体维度可以分出高下,但它源于根本意义上的不平等吗?
无机世界的演化,生物的进化,人类社会的进步,恐怕不是由“正确答案”和一条不变序列推动向前的。所有元素、分子,基因、性状,物种、群落,文化、文明,都保有平等的,推动历史向前的机会。
排他是对广泛规律的违背。因此,建立于排他性的机器文明,即使得以发展,仅是一处文明样本。它难以实现物理世界的复杂和包容。它无法突破选择的力量。
ChatGPT的终极形态是最大的“直男”(——其实也许这是个误用词;很多被认为的“直男”,并非毫无情商,相反,情商拉满)。
因此,它将集中取代的,便是以“优秀”和“优化”为人生和生活目标的、受过良好以“事实”为基础之(高等)教育的、擅长于强调排序的“量化评价”的、相信“理性范式”為唯一先进范式的,与基于“得失”的社会系统深度交互并为其创造数据的、习惯获得“确定性反馈”而排斥不确定和失败的,人类。
接受这样价值体系(并非出于全部自愿)的人大多活跃在网络空间,那里也是AI焦虑集中释放的地方。
长期以来,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文科生的地位一度被理科生压制。唯(强调排他性之西式科学下的)理性主义被广泛认为是思想正统。然而,理性主义并非只有西式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路径也并非只有分析(这是两个动作,即,divide and conquer)一条。况且,近年来,西式理性主义绑定于基于优化的英美资本主义,在资本驱动下不加限制地“改造世界”,已经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认知世界”的根本使命(注3)。
强AI的到来,让理科生的“优势”从根本上消散。但它大概率并不会摧毁人类社会。
——除非人类社会停止创造多样性,除非人类沟通停止使用含蓄表达,除非人类完全依赖西式分析理性,除非人类完全放弃他者中心主义而坚守自我中心。
人类继续把“改变”(尤其是“增加”)作为“发展”的单一内核、人类继续试图将高效的量化体系扩展至生活的所有命题,人类继续强化物质性的“自我获得”作为快乐的标度,人类继续削减审美体验对于生活的指导。
“不变”“减少”“降低”“取消”,这些方式同样隶属于“发展”的内涵。
放弃部分效率而尝试广泛无意义,是生命在自然界不可磨灭的勇气。
他者的获得,浇注了自我快乐和价值实现的源泉。
失败、失去、悲伤、痛苦、遗憾、分离、求之不得、功亏一篑、转瞬即逝、沧海桑田,这些情感具有充分的美学,是人类与机器区分的基础。
为了战胜机器,人类需要基于善良、同情、奉献、分享、互助、包容,来创造默契、含蓄、多样、丰富、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基于优化和目标导向的、追求排他性正确的、精致利己的、“优秀的人”。
注1:
香农-冯诺依曼-图灵式计算结构是目前大多数计算系统的默认结构,由输入端、输出端、存储模块,包含控制模块和计算模块的中央处理器组成。二战后几十年来,人类计算能力的长足发展均依赖于此系统架构。然而,它并不是唯一的计算结构;“计算”的组织方式,可以有其他选择。
注2:
排他性决定了英美理性主义中“真理”的唯一性;在对唯一真理的追求下,诞生了西式分析科学。这样的科学是具有宗教特征的,是宗教信仰的投射(参见尼采的观点)。唯一真理应上溯至西方的一神论:一神之外的信仰均为应被征服的异端;相应地,在排他性西式科学中,唯一真理之外的理论均为彻底的谬误(参见玛丽·简·鲁宾斯坦2023年新作,Astrotopia,《星际托邦》)。
注3:
西方一神论要求将神以外的事物视作不具有神性。因此,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包括动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平凡的,神之下的,不值得尊敬和平视的。故而对它们的改造是正当的,无负担的,与对“异端”之征服相呼应的。在这样的观念下,西式“科学”与“技术”紧密耦合,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天然的一体两面(参见林恩·怀特1967年science文章,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这种傲慢的世界观与东方诸宗教的多神论、万物皆有灵、敬天畏地等命题是截然不同的。
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