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宁,南开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仰望宇宙的无垠,慨叹生命的绚烂,在智慧之诗中品味科学的浪漫。
在当下,“你瘦了”已经成为大家最喜欢听到的话之一。除了审美方面的需求,人们还意识到,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得到全民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肥胖人数一直在增加,到2025年,约1/5的成年人将患有肥胖问题。而在中国,肥胖率在十年内已经翻了一倍,京津冀地区的肥胖率则居全国前列。
有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心体重变化,但仍有大量人不能正确判断自身的BMI(体重指数,如图)和体型,而男性明显比女性更容易低估自己的肥胖问题。通常来讲,BMI超过25为超重,超过30为肥胖。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国别、年龄、性别查到更为准确的标准体重范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BMI并非唯一的肥胖定义标准,腰围过大(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称为中心型肥胖),或体脂率过高(男性>25%,女性>30%),也是肥胖。一项来自爱尔兰的研究发现,腰围每增加1厘米,其导致的脑血流减少相当于年龄长了一岁。相比女性,男性更容易堆积腹部内脏脂肪,引发疾病。所以有些人的体重在正常范围,但体脂率超标,或是顶着大啤酒肚,也要引起重视。
面对肥胖,一些人只认为是外貌问题,以为只要保持好心情,就能抵消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事实上,这并不可行。已经有研究证明,再良好的心态也无法阻止肥胖引发一系列严重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关节炎等。此外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还与呼吸系统疾病、癌症、抑郁症等问题相关。所以超重或肥胖的人群,需要注意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比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建议,对于年龄≥40岁,BMI≥24或中心型肥胖的人,要进行糖尿病筛查。
关于肥胖的成因,有诸多影响因素。首先,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父母或祖父母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会相应升高。再者,在于个人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膳食结构单一、压力大、睡眠不佳都会导致肥胖。此外,某些疾病或药物也是肥胖的引发因素。在社会层面看,经济发展使得体力劳动大量减少,同时重加工食品增多,而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让人们更加依赖于出门坐车、摄入高糖高油美食。所以肥胖问题并不单纯在于个人的意志力强弱,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携手应对。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肥胖问题呢?大家喜欢总结为——“管住嘴,迈开腿”,也就是让摄入少于消耗,体重自然会减少。但是如只是简单地节食加运动,很多人难以长久坚持,容易出现“再而衰,三而竭”,而体重的大幅度起伏对健康也是不利的。亿万年的生命进化,让我们的身体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比如当出现突然的食物匮乏时,身体会开启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所以有些人会发现苦行僧式的减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更好的方法是从整体上调整生活习惯,逐步接近标准体重并加以维持:
1.合理膳食
调整膳食结构,尽量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重加工食品,多吃粗粮、水果、蔬菜,维持适量的肉、蛋、奶和坚果的摄入。用新鲜水果替代果汁,用黑咖啡、茶等无糖饮品替代含糖饮料。吃正餐时,注意多咀嚼,并调整进食顺序,可以先喝一点清汤,多吃蔬菜和菌类,再吃肉、蛋和米、面等主食。注意将块茎和杂豆类食物(土豆、红薯、豌豆、蚕豆等)视为主食类而非蔬菜类。如果想吃零食,尽量选择有小包装的产品。此外,吃晚餐的时间越晚,代谢越慢,所以要吃大餐尽量早几个小时开始。
2.适当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应当做一些力量训练,比如举哑铃、负重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改善心理健康。
3.规律作息
近年科学家们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食欲,而睡好觉能让超重的人“躺着减肥”。保证良好的昼夜节律、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用餐时间,对远离肥胖至关重要。
4.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一些肥胖问题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不建议自行服用药物。2010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叫停含西布曲明成分的15种减肥药的生产、销售。目前,国内只有奥利司他一款药物获批,作为减肥非处方药上市。对于BMI大于40的极度肥胖患者,也可使用手术作为治疗手段,但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提前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
除此以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肥胖问题的新办法,对以往的一些观念做出更新。
比如来自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肥胖患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减肥,效果和年轻人一样,老年群体减肥并不更難。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杨震教授发现,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大腿围较粗(男性>55厘米,女性>54厘米)的人高血压风险更低,大腿粗不一定是坏事。
还有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使用纳米材料定向作用到脂肪,来抑制脂肪细胞的不健康存储,以开发新的减肥药物。相信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办法,让人们不再为肥胖而苦恼。
编辑 张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