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心宁 王小涔 田理
【摘 要】 文章回顾了近10年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病例报道与临床观察类文献,统计出最常用的经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小青龙汤、桂枝汤,以此三方为例,通过梳理其相关的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总结其理论起源、历代应用扩展和现代诊疗进展,发掘经方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潜力,探讨经方辨治变应性鼻炎之机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经方;变应性鼻炎;历史溯源;临床进展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8-0059-04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ase report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literature of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jingfang are ephedra fine spice soup, Xiaoqinglong soup, and Guizhi soup, taking the three parties as an example, by combing their relevant ancient literature and modern research, summarizing their theoretical origins, successive application extensions and moder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explor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Jingfang for allergic rhinitis, and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jingfang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Classical Prescription;Allergic Rhinitis;Historical Origin;Clinical Progress
经方的最初是指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记载的“经方十一家”这一类书籍,另一说法则是其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记载的方。后世又将这一含义扩展为经典之方。本文所用经方指仲景之方,经方虽始于《伤寒》但随着众多医家反复的臨床应用与实践,其方义不断扩展,使其在实际应用上,远远超过原文中限定的病证范畴。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目前经方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 并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对于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历史源流和现代医学研究进行梳理,可以系统认识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论与应用,从而为临床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1-2]。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并经人工筛选排除,最后保留明确记载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病例报道与临床观察类文献共63篇。涉及的经方(18首),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经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18次),第二为小青龙汤(14次),第三桂枝汤及其类方(13次),此外还有小柴胡汤、葛根汤、金匮肾气丸、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真武汤各2次,甘草干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大青龙汤、薯蓣丸、四逆汤、贞元饮、苍耳子散、苓桂术甘汤各一次,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麻黄细辛附子汤、小青龙汤、桂枝汤视为常用经方,发掘其历史起源与临床进展。
1 麻黄附子细辛汤
1.1 历史源流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以药名作方名,后世文献中也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汤”“附子细辛汤”等名称进行论述,但最多的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名[3-4]。
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麻黄、细辛、附子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得以维护,主治太阳表证兼少阴阳虚的发热之证,其理论基础实源于《内经》,如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总病论·卷一》言:“《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以温少阴之经。”[5],清柯琴也认为:“《内经》曰:‘逆冬气而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与表病及里脉浮而可发汗者径庭矣。”[6],后世医家对该方的理论论述,多集中于阐述“反发热,脉沉”的具体含义,或解其用药指征[4],而在临床上通过翻阅大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出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有关的古代医案,发现其中以太少两感及少阴中寒发热最为多见,虽扩展至精神神经,五官科,循环,呼吸等多个疾病系统,但并未出现与“变应性鼻炎”相关的医案[3]。
1.2 近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20世纪70~90年代,日本医家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报道十分多见,如广懒滋之、矢野敏夫报道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发作时的小儿变应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疗效;池田孔己总结出以六经辨证之法分经论治变应性鼻炎,认为应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之少阴证[7-9];而此时在国内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仅有零星,如唐占山、计惠民等报道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较好[10-11]。直到20世纪,国内对此的研究报道才增多起来,冯绍斌等[12]将 146 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 76 例口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照组 70 例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局部麻黄素加可的松、苯海拉明滴鼻,以临床有效率、免疫因子水平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结果表明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比西药疗效更佳。李玉琴等[13]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灸法对 126 名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观察,主要观察指标 :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及相关体征,三个月后治疗前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汤加减配合灸法能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及体征,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有效。名家经验总结有肖厥明等[14]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兼有外感寒冷所致的AR,使阳虚得以温补,并能驱邪外出;王庆国[15]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温阳兼发散,解表兼补虚共同发挥扶正祛邪、温经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内寒而兼外感寒邪之证,正合肺寒之机。有研究者通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病例检索分析发现,除了变应性鼻炎的主症外,患者多以阳气不足、虚寒内生之证为主,只有少数的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故临床上只要抓少阴阳虚的病机,无论有无发热的症状,均可使用[3]。
日本对于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起步也远早于国内,在1997年就有池田孔己等发现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通过保护、稳定细胞膜起抗炎作用,抑制诱导IgE 生成的细胞因子 IL-4 抗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能力[9,1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现代药理学支持;而國内在201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相关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活性部位是附子总碱及细辛挥发油,这两者具有降低血液中组胺的含量,改善鼻黏膜炎症的局部浸润的作用[17-18]。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以抑制TSLP刺激后树突状细胞IL-4 mRNA的表达,升髙IFN-γ mRNA的表达,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IL-13,促进IFN-γ的分泌,纠正Th2偏移,调控Th1/Th2失衡,发挥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19-21] 。
2 小青龙汤
2.1 历史源流 据道教典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载:“弘景(梁陶弘景)曰:‘外感天行……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汤液经法》),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其中提到的“六神”就包括了小青龙汤,可知《汤液经法》很可能是仲景拟定小青龙汤的来源,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同时载有:“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22]又有《伤寒论条辨》:“然则此汤也,乃易于散水寒也。其犹龙之不难于翻江倒海之谓欤。…能大能小,化物而不泥于物。”可知本方在命名时以六神的特性与方剂的主要药物和主要功效类比[23],且根据其中所言方义,《汤液经法》中提到的“大青龙汤”实则相当于仲景之小青龙汤,这或许与张仲景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24]。
本方出自《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可知本方以外散在表之寒邪,内消心下之水饮之法,主治表寒实邪兼水饮之证[25-26];《金匮要略》指出:“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 小青龙汤之。”“妇人吐涎沫, 医反下之……小青龙汤主之。”仲景用小青龙汤,非独外感,杂病亦多[27-28];后世医家循仲景方义,对小青龙汤有不同的解读,但不离温化饮邪,而未见拘泥于表证,在临床应用上又有所发挥,如形寒饮冷、血证者、腹胀水肿症、水乘肺气、妇人霍乱呕吐、脚气初起、上气喘促、吐唾不止、水肿、抽搐、羊痫风、胬肉攀睛、乳肿、久咳肺虚等,诸证泛属外寒内饮者均可适用[29],只是没有出现明确记载与“变应性鼻炎”相关的医案。
2.2 近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对于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早期同样集中于日本,古田一认为变应性鼻炎症属《金匮要略》所述之溢饮证,治疗应以小青龙汤主之,原田康夫临证60例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总有效率53.3%,其中有50%以上的患者曾经西医治疗无效[30]。后来国内黄长班[31]采用小青龙汤联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AR,18d后发现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95%,远高于对照组。但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小青龙汤为辛温之峻剂,伤寒大家刘渡舟曾说此方“疗效显著,屡用屡效,但此方辛温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32]。
日本早期对小青龙汤的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治疗该病有抑制IgE-介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血管渗透性、组织胺游离、肥大细胞脱颗粒等作用,能缓解平滑肌、增强环磷腺昔作用[7][29]。国内对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少,认为其可通过对组胺、细胞因子的拮抗作用起到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增强炎症损伤的神经生长因子的修复功能,对支气管平滑肌有非特异解痉作用,从而止咳平喘,还有纠正缺氧的功效,增加其在缺氧状态下代谢能力的作用,利于排痰[33-38]。
3 桂枝汤
3.1 历史源流 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开篇第一方,吴红彦等[39]发现桂枝汤可能源于古代《汤液经法》之“小阳旦汤”,现有人考证此书约流传于汉代至南北朝时代,并于唐代佚失。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太阳中风表证,但这只是本方多种证效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桂枝汤的条文多达30余处,除太阳篇外还有阳明篇、太阴篇、少阴篇、霍乱篇中均有出现,主要涉及太阳病、脾胃不和兼有表证、未感外邪的营卫不和证、妊娠脾胃不和证四类证型,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基本未超出这四类[40-41]。
3.2 近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国内外对桂枝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起步较早,早期日本医家江布洋一郎对桂枝汤类方的病因病机及用药情况均有其独到的见解[42],我国名老中医干祖望[43]认为:“肺经感受寒邪,失其调和,可用桂枝汤治疗。桂枝汤功能温肺祛邪,调和肺气,用治此疾,效果确实。”。临床上钟析[44]以桂枝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并用治疗变应性鼻炎24例中,其中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确认了桂枝汤对变应性鼻炎急性期的疗效。万树全等[45]用桂枝汤加减治疗69例冷空气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97.10%。袁碧华[46]以桂枝汤为主方治疗AR60例,总有效率93.33%。
张保国、刘敏等[47-48]对桂枝汤的药效学探索发现,桂枝汤对试验动物汗腺、体温、血压、肠蠕动、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过敏、降血糖、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胃肠消化传导和解痉止痛的药效学作用,并能防治关节炎,治疗颈椎病和慢性胰腺炎。近期研究[49]表明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是通过调节AQP5表达及cAMP/PKA-CREB信号通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以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水平,从而抑制嗜酸粒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实现的。同时,研究[50]显示桂枝汤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并可升高体内前列腺素E2的含量,以此同时促进环核苷酸的合成,又抑制环核苷酸的分解,从而使环核苷酸含量增高,继而抑制介质的释放。桂枝汤可减少过敏性鼻炎豚鼠鼻分泌物,纤维修复组织结构,起到保护鼻黏膜组织的作用[51]。
4 小结
本文以治疗AR常用的三个经方为纲,分别探索了其理论来源与发展及临床研究进展,发现其理论多可追溯至《内经》,而成方则源自《汤液经法》,再由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伤寒》一书,后历代医家不断扩充该方理论,但近代对经方的理论发展几乎没有,且側重于研究仲景原方。经方应用于鼻鼽的医案记载不少,但多基于医师的经验,在疗效判定和辨证分型上无统一标准。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最早出现于近代日本,国内起步较晚,且多数临床研究实验设计不符合循证医学的标准,质量不高,难以验证经方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三个经方在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调节细胞因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这些机制研究反过来指导了经方在临床上的应用,但这类研究远少于临床研究。
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必不可少,临床应当加强与循证医学工作者的合作,使临床研究更严谨、规范。药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辅相成,它可以增加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也可以扩展用药的范围,想要挖掘经方中更多的宝藏,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总结规律,提炼及发展相关理论,拓展AR的中医辨证思维,推动经方治疗AR的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士贞.中医耳鼻喉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5.
[2]辜诗晶(Goh Sze Chin,Gwendelyn). 经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文献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
[3]许玫.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
[4]马召田. 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及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高小威.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学术思想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6]符强,顾皓雯,周璇.柯韵伯《伤寒附翼》经方研究特色探析[J].国医论坛,2019,34(6):17-19.
[7]于在红.日本变应性鼻炎汉方治疗初辑[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2):75-78.
[8]于在红.日本耳鼻咽喉科汉方研究会简况[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2):90-91.
[9]唐有为.日本汉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3):140-144.
[10]唐占山.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J].内蒙古中医药,1989(3):22-23.
[11] 计惠民.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柴陷汤对大鼠肥大细胞组胺游离的抑制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5):16-17.
[12]冯绍斌,柯尊斌,伦小川.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8):158-160.
[13]李玉琴,李建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126例[J].世界中医药,2014,9(4):453-455.
[14]肖厥明.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J].新中医,2002(1):62-63.
[15]吴婷婷,屈会化,赵琰,等.王庆国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2):200-201.
[16]木全树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抗变态反应作用及其作用成份[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2):43.
[17]梁少瑜,谭晓梅,高婕,等.制附子总碱的急性毒性及对过敏性鼻炎豚鼠鼻黏膜和组胺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986-2989.
[18]梁少瑜,谭晓梅,曾永工,等.细辛挥发油对过敏性鼻炎豚鼠鼻黏膜和组胺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149-151.
[19]任虹,纪雯婷,刘敏.麻黄细辛附子汤纠正TSLP刺激树突状细胞后Th1/Th2偏移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8(4):508-512.
[20]魏梅,宋煜勋,梁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Th1、Th2型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6):727-729.
[21]刘书宇,王树鹏.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INF-γ与IL-13含量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7,37(8):1370-1372.
[22]袁辉,于子云.初探《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味成方体系[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8):42-43.
[23]何叶博,严世芸,陈丽云.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理学渊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8):3821-3823.
[24]谢盘根.张仲景“四神汤”探源[J].河南中医,1996(3):10-12.
[25]冯丽梅,何丽清,储开博.小青龙汤方证的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2):1505-1507,1510.
[26]马莉娜,杨涛.小青龙汤方证及方药作用机理研究[J].河南中医,2007(5):6-8.
[27]孙震宇. 张志聪及《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训诂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28]金明玉. 小青龙汤方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9] 李家乐.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30]丁培植.日本对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60-61.
[31]黄长班.小青龙汤、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6):142-144.
[32]简瑜真.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33]续珊,陈始明,焦沃尔,等.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6):1180-1183.
[34]豆文文,宋桂华,张岩,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2):27-32.
[35]怡悦.小青龙汤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小鼠肺部生成NGF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4):249-250.
[36]王树鹏,郭晓东,张丽艳,等.小青龙汤及其加味方对变应性鼻炎大鼠IL-4和IL-4mRNA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1):7-9.
[37]杨荣刚. 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38]钟常英,李欣宇,徐慧贤.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21,16(22):3310-3315.
[39]吴红彦,刘喜平,李沛清.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源流衍化考[J].中成药,2002(7):58-59.
[40]温长路.关于仲景学说构建之浅见——《张仲景研究集成》编辑摭拾[J].河南中医,2004(7):1-5.
[41]雎世聪.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
[42]张再良.日本医家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类方的研究——读江布洋一郎的《经方医学》[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10.
[43]干祖望.耳鼻咽喉科运用经方的点滴经验[J].江苏中医杂志,1983(5):9-10.
[44]钟析.桂枝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并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尝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6):36.
[45] 万树全,李建挺.加减桂枝汤治疗冷空气过敏性鼻炎69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2018,37(9):24-25.
[46]袁碧華.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J].四川中医,2009,27(5):114.
[47]张保国,梁晓夏,刘庆芳.桂枝汤现代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7):557-561.
[48]刘敏,谭余庆,姜楠,等.桂枝汤四个主要组成成分不同组合对白细胞介素1β刺激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2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5):59-61.
[49]王宏蔚,吴智兵,杨敏,等.桂枝汤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20,52(12):85-89.
[50]李上云,王岩.桂枝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环核苷酸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2(3):366-370.
[51]董培良,张天宇,殷鑫,等.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Ⅰ)[J].中医药信息,2013,30(2):70-72.
(收稿日期:2022-08-25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