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址变迁记

2023-06-07 23:21曹周天
北京纪事 2023年6期
关键词:首都图书馆国子监京师

曹周天

说起在北京的文化生活,到图书馆接受文化熏陶自然是绕不过的话题。如今,当你沿东三环行至华威桥附近,便会很容易见到东侧一座兼具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风格的地标性建筑,它便是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首图自1913年建馆以来,随着岁月的流逝,馆址几经变迁,馆名也多有变化,历经百余年沧桑,即将迎来建馆110周年的庄严时刻。

前身:在分合更名中发展壮大

追溯首都图书馆的前身,可以找到三个源头: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

1912年,在北平广化寺设立了京师图书馆,但由于地址偏僻,交通不便,读者很少。为了便于读者阅览,1913年6月设立京师图书分馆,馆址位于宣武门外琉璃厂西门外前青厂武阳会馆夹道路西,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后青厂胡同25号。1914年6月迁至宣武门外永光寺街1号,1916年3月又迁至宣武门外东茶食胡同香炉营四条的一所洋楼内。

1913年10月,为启发教育民众,推进民主革命,在鲁迅的帮助下,又成立了京师通俗图书馆。对此,鲁迅曾说:“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之图书,以人民所必需且易晓者为宜。”该馆对平民群众开放,免费借阅,馆址位于宣武门内大街路西、抄手胡同口外,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183号。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鲁迅亲自参加了开馆典礼。对此,《鲁迅日记》曾记载道:“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

1917年8月,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图书阅览所成立,馆址设在中央公园内社稷殿后二重殿。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之一,而且也是一個最早在公园里开设的近代新式图书馆。馆内设有阅览室、办公室和编目室,馆内藏书分别由东西两个书库贮藏。

这便是首都图书馆前身的三个主要源头,可统称为“前三馆”。

此后,“前三馆”先后历经更名与合并。1924年7月,京师图书分馆迁入京师通俗图书馆院内,两馆合署办公,分治馆务。1925年,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更名为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同年,京师图书分馆和京师通俗图书馆迁入宣武门内头发胡同22号(现在的头发胡同63号)前翰林讲习馆旧址内。

京师图书馆给青年沈从文留下深刻印象,他曾回忆说:“到京不久,那个在农业大学学习园艺的表弟,带我去过宣内大街不远那个京师图书分馆阅览室参观过一次。以后时间已接近冬天,发现那个小小阅览室,不仅有几十种新报刊,可以随意取读,还有取暖饮水等设备,方便群众。这事对我说来可格外重要……特别是那个冬天,我就成了经常走在大门前等待开门的穷学生之一,几乎每天都去那里看半天书,不问新旧,凡看得懂的都翻翻。所以前后几个月内,看了不少的书,甚至于影响到此后大半生。”(沈从文《北京是个大博物馆》)

于光远则回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宣武门内的头发胡同,发现了一个公共图书馆。进去一看,那么多的书!什么书都有!发现这个图书馆之后,在暑假期间没有什么事,就常常跑到这个图书馆。在那里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以后初中三年,我一直是那个图书馆的读者。”(于光远《我和首都图书馆》)

1926年10月,京师图书分馆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该馆在馆长之下设三个部,即图书部、阅览部和事务部,另设购置图书委员会、刊物编辑委员会和图书学术研究会。图书部下设编目组、登记组和选购组;阅览部下设统计组、典藏组和出纳组;事务部下设庶务组、会计组和文书组。建馆之初,该馆藏书多由京师图书馆移送,所以学部旧藏、南学典籍残帙缺卷收藏较多。与京师通俗图书馆合并以后,旧本小说、通俗读物较多。而京师通俗图书馆则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其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尤其是其所藏的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该方面的入藏。

1927年7月,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和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合并,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

此后,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的名称经历“北平特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北京特别市公署第一普通图书馆”“北平市立图书馆”等变更;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的名称经历“北平特别市革命图书馆”“北平特别市中山图书馆”“北平市中山图书馆”“北京特别公署通俗图书馆”“北平市中山图书馆”等变更。

中兴:在国子监街15号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市立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市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2月,北京市图书馆迁至西华门大街35号,扩充为“总馆”。同年3月又建立西单分馆,馆址仍在头发胡同22号原北京市图书馆旧址内。1956年10月,北京市图书馆更名为首都图书馆。1957年3月迁至国子监,馆址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郭沫若题写了馆名牌匾。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明初改为北平府学,明成祖元年(1403年)设北京国子监。清沿明制,增建辟雍,创建南学,使国子监规制更加完善。国子监既是元、明、清三朝时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政府机构。

究竟为何将首图迁至国子监,现在我们不得而知。但二者在文化教育功能上的天然相似性,似乎注定了这一融合的历史必然。也正因为如此,对首图的国子监岁月,成为文人墨客笔下乐于书写的文化情结。

作家汪曾祺先生在散文名篇《国子监》的结尾部分写道:“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其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收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阎崇年称首图是学人的“粮仓”。他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到国子监首图交通不便,但他仍愿意到首图看书,因为首图是他“研究史料的‘粮仓”。他对首图的读者服务工作更是多有褒赞,并说:“每当回忆起首图专家善待读者的热诚情景,我心里便油然产生一种对他们敬谢的心情。”比如,“首图的介绍信管一个月,有时候还可以通融再延长一二个月。”“首图允许我中午继续阅览……在首图一次实际阅览时间,八个多小时。”(阎崇年《学人的“粮仓”》)

腾飞:在东三环南路88号续写新篇章

2001年5月1日,首图迁入位于东三环南路88号的新馆址,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智能图书馆展现在世人面前。新馆雄踞北京城东南一隅,它高49.5米,地上8层,地下1层,外形如同一本打开的书。正门主入口玻璃幕墙为国子监辟雍大殿的投影造型,门前的大花池外圆内方,建筑正立面中央是一个巨大牌楼的造型,整体建筑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国子監。首图新馆曾入选北京20世纪90年代十大建筑。

从古老的国子监到现代化的职能图书馆,首图完成了跨世纪的飞跃。2004年7月,有着56年历史的北京市少儿图书馆从国子监迁入首图并正式开放。两馆的合并使首图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充分展示了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包容性。2012年9月,首图新馆二期正式开放。目前,首图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能为读者提供近4000个阅览座位,日接待能力达2万人。馆藏图书中,明清小说、戏曲资料和民俗著作是特色馆藏。视听档案资料收藏也很丰富,戏曲唱片中有较为丰富的名家早期唱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珍贵的古籍和抄本,如元代东山秀岩书堂刊本《韵府群玉》、明代隆庆刊本《泉河纪略》、中国民间文学说唱鼓词《车王府曲本》等。列为特藏的北京地方文献,更是研究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古迹、风情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作为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首图是北京市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市,为公众储存人类知识、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服务机构。近年来,首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如“首图讲坛”“首图展览”“北京记忆”“红领巾读书活动”“首图动漫在线”“北京换书大集”“世界走廊”等,极大地满足了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曾在首图新馆听过“首图讲坛”,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听北海公园的高级工程师讲“太液琼岛比蓬莱——北海”,一次是听北京大学教授讲“中国文化与书法”。时隔多年,当年讲座内容大多已记不清了,但“首图讲坛”的文化氛围却一直影响和感染着我的读书、学习、写作与生活。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这理应成为我们心中最厚重的底色。

编辑 刘颖

猜你喜欢
首都图书馆国子监京师
试论公共图书馆之主题图书馆的建设
参观国子监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共图书馆 读者满意度评价研究
京师得家书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台湾风物图卷》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民国时期的监狱改良与现代化——以京师第一监狱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参考咨询工作中的侵权风险规避研究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