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建构探究

2023-06-07 14:12梁效英
求知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教育路径课程改革

摘 要: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个性和职业选择的系统性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业规划选择能力,塑造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品格的教育,具有导向性、塑造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基于此,文章探索了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即提高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创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改进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机制。

关键词: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現状及策略建构研究——以临洮县文峰中学为例”(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4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效英(1979—),女,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文峰中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职业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让高中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选课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满足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提高学生自主认知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的能力,使其能够报考适宜自己人生发展的专业,提高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职业认同能力。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如何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规划能力的提高,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业和生涯规划的能力,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含义

在词源学意义上,狭义的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工作或职业的有关活动的系统性规划,教师通常对学生所说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这个意思。广义的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全生命周期或者全生命过程中对学业和生活的选择和规划,人们通常所说的职业生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分析和学校教育的特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学生开展指向生活规划和学业导向选择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个性和职业选择的系统性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业规划选择能力,塑造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品格。就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而言,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立足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价值追求开展认知教育;二是基于新高考背景对学生开展选科和就业方向的规划指导;三是基于学生学业发展的选择对高考志愿中相关院校与专业的填报进行指导。

二、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特征

(一)导向性特征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也善于用自己纯洁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用感性的认知和世界建立联系。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使他们对自我个性品质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特长和未来从事的职业有理性认识,为学生理性选科提供准确的指导,降低他们盲目选择的概率。

(二)塑造性特征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正处在个性形成、角色认知转换和道德情操塑造的关键期,他们在青春年华里建构着理想中诗意美好的世界,其中包括对自我的理想定位、对人际关系的理想构建、对学习科目的理想化选择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向往等。其中,理想的成分远远大于他们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和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他们对高中阶段科目的选择和职业的向往往往只是顾名思义,缺少深切的体验和理性的分析。基于此,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对原有生活认知和学业选择进行理性解构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对感性生活认知和不全面的学业认知进行理性重塑的过程。

(三)系统性特征

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对社会生活的深化认识、对高考科目的理性选择、对心仪大学专业的理性填报等。这是一个认知持续深入的过程,学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认知偏差,都会导致自身的生涯规划产生偏差。因此,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要基于序列化的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学业规划意识,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在持续优化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学习获得感,帮助其在系统化的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明确符合自己性格、兴趣的专业门类和职业方向。

三、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课改背景下,部分高中开设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这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科、认知职业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引导效应[1]。但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特征,需要学生提高认识,而教师要创新方法,学校要改进评价方式,相关部门要提供机制保障。

(一)学生要持续提高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的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指向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意志等的发展。学校要将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程系统,突出其地位,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关注生涯规划。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要积极主动关注新课改动向,跟进新课改要求,基于对新课改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正确选择高考科目和精准填报高考志愿。

在新高考实施分类考试的背景下,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逐渐综合化,录取方式也趋向多元化,这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生要想自主选择最优的高考科目,并且理性把握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认知目标驱动的。一方面,学生要从对自身性格、兴趣特长的认知起步,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树立并优化学科选择的目标,适时对自己的学科组合进行再调整、再优化,从而形成对自己当下学业水平和未来学业水平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和清晰认识,为自己的升学和专业选择提供保障和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具备科目组合和选择的能力是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学生要在自主选择科目和培养主体内在驱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和选择自己心仪的职业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是多维的:热爱专业是内核,精通专业是基础,执着选择是保障。只有三者具备,学生才能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不断创新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传统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缺少系统化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教学活动组织随意化,生涯规划教育的课时不能保证,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导致生涯规划教育在促进学生成才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是需要教师重视的问题[2]。

教师需要发挥好自身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一,教师要以国家或者省级教育主管部門已经开发的课程和教材为依托,加大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为开展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第二,教师要基于实践需求,特别是基于高中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开发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既要关注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任务,也要关注艺术、体育等特长生的成长困惑,保证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多元化[3];第三,学校可以年级学段为着眼点,通过年级组主题会议对班主任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培养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合格生涯规划师,以班主任队伍为基点,以班级为阵地,以班会为契机,序列化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保证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

生涯规划教育要契合新课改的形式需求,在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既要关照常规需求,又要与时俱进,选取能够促进学生与时代共舞的“鲜料”。例如:开展新高考背景下的选科和专业填报指导工作;为学生开通生涯规划咨询的渠道,激发学生参与生涯规划的热情。此外,教师要创新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专业和职业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提高其生涯规划的理性和主动性。

(三)学校要改进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对于教学系统性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当前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评价仅来自学校教务处,评价主体单一;部分学校仅仅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滞后;部分学校考评制度建设不足,缺少与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相关的评价制度。以上问题造成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滞后,对于该课程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针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学校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加以改进[4]。一是要将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务处等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让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课程选择、志愿填报、职业认同等多维生涯规划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驱动力;二是改变学校现有的评价方式,将生涯规划教育评价从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学校教务处、政教(德育)处、教师和家长等多个维度和层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变化度、课程选择的理性度以及志愿和专业认同的匹配度等进行评价,将学生在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的多维表现和重要节点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助推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三是在生涯规划教育评价制度建设上明确评价的责任人或者职能部门,明确有效的政策支持,建构可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的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开展可操作性强的技术培训,从制度建设上为生涯规划教育护航。

(四)相关部门要完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机制

实现教育效应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发挥教育系统性要素合力的作用。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最不能缺失的环节之一就是机制体制的建构。这就意味着相关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将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从学校发散到社会、家庭,构建“三位一体”主阵地,发挥合力效应。

社会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起着根据地的作用,是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和资源素材库。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在促进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层面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要善于从社会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广阔的天地[5]。家庭是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驿站,其中有父母的谆谆教导,有可助力学生成长的温馨环境。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通过线上培训和线下参访等多种方式实现家校互动,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选择专业和认知职业提供支持。

结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自我、选择学科、填报志愿、认同职业的重要窗口。因此,学校要在多维发力、多元建构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教师要在持续创新中筑牢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学校要改进评价体系,发挥导向激励功能,相关部门要促进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王献玲.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3):25-29.

李颖,赵雪江.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辽宁省67所普通高中的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6):32-37.

余长敏.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8(31):71-72.

王洪席,陈平静.以学校课程建设推动综合素质评价“落地”[J].教学与管理,2021(16):1-4.

杨志成.新高考改革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0):105-110,81.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教育路径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