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嘉,朱志东,董碧莲,蔡延渠,辛年香,朱盛山
(1.广州市普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53;2.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开发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06)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6 年的报告[1],2015 年全球对虾总产量达到691.5 万t,产值约500 亿美元。FAO 的统计数据显示[2],由于病害,目前全球对虾养殖成功率不足30%。
近年来,对虾弧菌病多发,对养殖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对虾弧菌病即弧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对虾养殖常见致病性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V.h)、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V.a)等。弧菌病主要症状包括:对虾活力不足、游塘、吃料能力下降;虾塘可见白便、死亡;体表观察可见:肌肉白浊、空肠空胃、肠道发红等;解剖观察可见:肝胰腺萎缩、褪色、表层腐烂、白膜消失等。弧菌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率可达100%,发病严重的虾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2019 年,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在报告中,列举了包括抗生素、微生物制剂等热门药品,但无一能有效防治弧菌病。文献[3]采用抗生素、蛭弧菌等药品,在实验室中开展治疗弧菌病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目前全球尚无有效防治弧菌病的药物。HCV 复方制剂(以下简称HCV)系中草药提取物,成分包括半边莲花、土香薷、檵木叶等8 种植物。现通过临床试验,验证HCV 在养殖环境中防治弧菌病的药效。
时间为2019 年8 月13 日—10 月27 日。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选择14 口土塘(1#—14#),均为矩形,单个塘面积均为(7 337±1 334)m2,水深均为(1.2±0.2)m。设置1#和2#为空白组,3#—14#为用药组。根据使用HCV 节点的不同,用药组又分为全程预防组(3#—6#)、早用药组(7#—10#)和晚用药组(11#—14#),每组各4 口塘。虾塘基础数据见表1,所有数据于投苗当天检测。
表1 试验虾塘基础数据
试验用HCV 复方制剂由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开发所制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苗购自海大集团(海兴农1 号苗),经检测,桃拉综合征病毒(TS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虾黄头病毒(YHV)、对虾白斑病毒(WSV)等均呈阴性;饲料(20 kg/包)购自广东省阳江正大饲料有限公司。
诊断依据主要为3 个症状:肝胰腺内有弧菌、吃料能力下降以及出现死虾。
1.3.1 肝胰腺弧菌检测
每5 d 检测1 次对虾肝胰腺弧菌,对病虾用药后连续检测7 d,每天10:00—11:00(投喂药料1 h 后)检测1 次。检测方法如下:从料台随机取5 尾肠道饱满对虾,将其放于蒸馏水中游15 min,剥离对虾肝胰腺,于蒸馏水中浸泡5 min,后置于干净器皿中,捣碎,收集至容器,加入0.2% NaCl 溶液至5 mL,摇匀。分别吸取0.05 mL 溶液,滴入5 个TCBS 培养皿中,涂匀。将培养皿于33 ℃恒温箱放置18 h,取出观察,计算培养皿中菌落数后,去除菌落数最多与最少的培养皿,选取剩余3 个皿的结果,求平均数。估算每个肝胰腺平均菌落数(即培养皿中菌落数100 倍),作为检测结果。
1.3.2 记录对虾吃料量
养殖过程中,每天分别于06:00、11:00 和16:00投喂1 次。从投苗后第20 d 起,每次投料后,在料台留约投喂量1%的饲料,观察料台,如饲料能在1.5 h 内吃完,则判断对虾已吃饱;如连续2 d 投料,对虾能在1.5 h 内吃完,后一餐加料5%;如连续3 餐投料1.5 h 未吃完,则记录虾塘出现减料现象,并从下一餐起根据病情减料投喂。
1.3.3 记录死亡量
对虾濒死时,喜聚集于增氧机底部等溶氧量较高的地方。于每日早晚,分别从虾塘增氧机底部捞取死虾,记录总数。
1.4.1 全程预防组
从投苗当天开始,按每隔4 d 用药2 d、1 次/d的方式用药。10 万尾虾用药量见表2。由投苗量、养殖阶段与用药量关系,计算HCV 复方用量(预防用量),采用对虾30 min 的吃料量拌匀,晾10 min 后,全塘均匀泼洒。
表2 10 万尾虾用药量mL
1.4.2 用药组
每个疗程均为连续用药2 d、早晚各1 次的方式用药。早用药组:在对虾出现减料现象且肝胰腺内检测出弧菌时,开始用药。晚用药组:即对虾出现连续2 d 死亡量>5 尾或减料比例>50%,同时肝胰腺内检测出弧菌时,开始用药。用药量参照表2。
1.4.3 空白组
空白组不用任何可抑杀弧菌药物(包括蛭弧菌、抗生素、HCV 复方等)。
空白对照组2 口虾塘均持续出现减料和死亡现象,后因死亡量过大且无法遏制,分别在第40 和48 d 放弃养殖。全程预防组4 口试验塘中,2 口塘未出现病情,2 口塘出现1 次减料现象。早用药组中,4 口试验塘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减料现象,其中2 口塘出现死亡现象。晚用药组中,4 口试验塘均出现死亡、减料现象。试验塘养殖结果见表3。
表3 试验池塘养殖结果
对虾吃料率,即对虾发病后用药前一餐(1.5 h)吃料量占病前7 d 内最大吃料量的比例。
2.2.1 空白组
空白组吃料率下降到80%以下当天,记录为d0,记录d0 到d6(d0 后第6 天)死亡量和吃料率数据,见图1(a)(b)。
图1 空白组死亡量和吃料率
2.2.2 全程预防组
因全程未出现连续3 d 死亡且单日死亡量≥5尾现象,全程预防组死亡量未记录。全程预防组中,2口虾塘未出现减料现象,2 口塘出现。出现减料现象的池塘,第1 次用药当天记为d0,d0 至d6(d0 后第6 天)吃料率记录见图2。
图2 全程预防组用药后吃料率
2.2.3 早用药组
因全程未出现连续3 d 有死亡且单日死亡量≥5 尾现象,早用药组死亡量未记录。早用药组4 口虾塘均出现减料现象,以第1 次用药当天为d0,d0至d6(d0 后第6 天)吃料率见图3。
图3 早用药组吃料率
2.2.4 晚用药组
以第1 次用药当天为d0,晚用药组d0 至d6(d0 后第6 天)死亡量、吃料率记录见图4(a)(b)。
图4 晚用药组死亡量、吃料率变化
4 个试验组肝胰腺弧菌量检测结果见图5。图5 所示数值为各组虾塘当天弧菌量平均值。全程预防组中,2 口塘(3#和5#)未出现病情,未用药治疗,故其检测数据未在图5 中体现。
图5 用药前后弧菌量检测结果
试验发现,空白组因病情无法遏制而放弃养殖;全程预防组基本不受弧菌病影响;治疗用药1 h后,肝胰腺弧菌被抑杀;早用药组用药2 d,吃料率回升;晚用药组用药后,吃料量上升,但至d6,所有试验塘均未超过病前最高吃料量;晚用药组d6,死亡现象基本消失。全程预防组平均产量是早用药组的1.4 倍、晚用药组的2.3 倍,早用药组平均产量是晚用药组的1.7 倍,可见预防优于治疗,应及早用药。
研究[4]发现,对于弧菌病,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氟甲喹等至少需要连续用药14 d,才可降低对虾死亡率,用药周期长。而HCV 使用1 次后,对虾肝胰腺中弧菌被抑杀,吃料量均超出病前,死亡现象基本消失,相比上述抗生素更具速效优势。蛭弧菌难以作用于发病部位[5-6],HCV 用药1 次后,可抑杀肝胰腺中弧菌,有效性优于蛭弧菌。文献[7]测试了11 种常见植物提取物对5 种常见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5~40 g/L;文献[8-9]测试厥藻类、石莼MIC 值为1.5 g/L。HCV 是由文献[7]中NZ 处方及其提取工艺优化而来,MIC 为0.25 g/L,远低于上述植物提取物。
本试验在室外养殖环境中完成,实验室环境与虾塘养殖环境主要区别是:(1)弧菌菌种不一致或致病弧菌并非单一弧菌;(2)养殖环境包括水质、天气等因素多变且每口塘之间存在差异性;(3)对虾健康程度、发病时间、疗效观察等存在差异。
FAO、OIE 在报告[2,10]中指出,目前仍无可防治弧菌病药物。HCV 在养殖虾塘试验中,成功防治弧菌病,显著提高了养殖收益,不仅解决无药可治这一难题,还为研制防治对虾弧菌病中草药新产品,提供了养殖环境试验依据。
早用药组与晚用药组在用药治疗后,出现病情复发现象,可能是再次感染弧菌。感染源可能来自虾塘环境中,尤其是底泥中的弧菌,以及活虾啃食感染弧菌的死虾。因此,弧菌病复发率高,需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