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平花腰傣鸡枞帽是花腰傣服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花腰傣具有民族特色的外显身份标志。以云南新平花腰傣传统帽饰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生态美学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帽饰相联系,分析帽饰工艺制作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相关的生态关系,探究花腰傣鸡枞帽体现出的审美生态性和审美乐天性特征。挖掘花腰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探索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花腰傣社会。
关键词:生态美学;花腰傣;鸡枞帽;编织工艺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1]。我国生态美学理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注重研究中国传统的生态审美智慧到形成多角度、多体系的理论系统,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不少学者从生态美学的研究视域选择某一具体的文化事项为研究对象。将生态美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从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念中借鉴并反思,从而促进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花腰傣鸡枞帽是云南新平傣族的重要标识,它的产生由来、使用材料、制作过程等多方面角度都与自然紧密相关,也体现出花腰傣独特的生态美学智慧。深入分析花腰傣生态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探究花腰傣生态美学的特征与观念,有助于从中汲取生态文化财富,推动新时代我国绿色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
一、花腰傣及其鸡枞帽概述
傣族属于百越族群中的一个支系,现今定居在哀牢山的红河谷地带的傣族,在历史大迁徙中被遗留下来,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因族中女性们总是在腰间围绕着长长的花色腰带,所以,“花腰傣”是对于居住在红河流域的傣族一种相沿成习的称谓,现今多居住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一带。尽管现在花腰傣女性日常穿着的服饰简化了很多,但仍然保留着长长的花色腰带。从各种史料、文学记载中可以发现,根据花腰傣染齿文身、传统服饰、传统节日、原始宗教信仰等民俗判断得出,花腰傣的种种习俗与古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花腰傣先民是古越人的后裔,是古滇国皇族的遗裔。
花腰傣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把太阳戴头上,把彩虹系腰间的俗语。这里的“太阳”是指鸡枞帽,“彩虹”是指花腰带。花腰傣人有着独特的审美观,从自然植物的环境中产生对“美”的概念的萌芽;从编织花腰带到染齿文身中逐渐探索美、找寻美;从节庆仪式中去思考如何使用美和展现美。花腰傣鸡枞帽饰是花腰傣女性日常生活和节日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民族传统服饰之一。它蕴藏着花腰傣人的审美意识,是花腰傣女性们独有的帽饰,其造型、色彩、工艺、装饰都体现出新平傣族人民的美学理念,也展现出花腰傣的文化性格。
花腰傣妇女佩戴鸡枞帽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有独特的美感。从鸡枞帽的装饰中展现出花腰傣女性个人的喜爱和偏好。人们看到鸡枞帽就会对花腰傣妇女增添了新的认知,花腰傣女性佩戴鸡枞帽作为展现自己的机会,也作为花腰傣女子遮羞传情的工具,彰显出花腰傣女性的性格魅力和情感表达,传承了花腰傣民俗文化。与其说花腰傣妇女美的装饰是为了表现自己,不如说更多还是为了观看的他者,也是为了展现花腰傣的民族形象。此外,鸡枞帽是花腰傣妇女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只要花腰傣妇女日常出街,都会佩戴鸡枞帽遮风挡雨。除了日常生活,一些重要的祭祀节庆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送鬼仪式、红白喜事中,没有说必须要穿戴齐全一整套传统服饰的习俗,鸡枞帽就像本应该佩戴一样,出现在花腰傣人民的生活中。
二、花腰傣鸡枞帽中的生态美学特征
淳朴的花腰傣人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传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花腰傣鸡枞帽饰文化就是宝贵财富之一。花腰傣传统帽饰文化中蕴含的审美特征,体现在花腰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更展现出花腰傣人民的审美需求。花腰傣鸡枞帽中的生态美学观主要体现在花腰傣鸡枞帽的编织工艺及其文化中。
(一)审美生态性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 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以实现人的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2]。花腰傣自古以来就有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体现在花腰傣帽饰的造型特征上。人们从自然界中觉察到西南地区特有的菌菇鸡枞菌,通过观察鸡枞菌生长不同时期的外表特征,模仿制作出独居特色的鸡枞帽。
首先,從花腰傣帽饰的造型特征来看,鸡枞帽是花腰傣最具特色的帽饰,其称呼来自帽子的形状与云南特有的菌菇鸡枞菌样貌相似。在新平花腰傣中有三个支系,分别是傣洒、傣雅、傣卡。竹编帽子傣话统称为“戈”(kop??),鸡枞帽的称呼源自花腰傣的帽型类似于鸡枞菌,不同支系的帽饰迥然不同。傣洒的帽子外形像刚出土的鸡枞菌,色彩鲜艳,顶部尖尖的、边缘朝下的伞状竹编帽。傣雅的帽型与成熟后期的鸡枞菌相似,帽沿略翘,成碟状[3]。鸡枞菌作为菌菇的一种,成群成簇地生长于自然之中,象征着洁净与繁衍,往往只有成年的花腰傣女性才可以佩戴鸡枞帽,未成年的少女只佩戴银头饰。
其次,从花腰傣帽饰的制作材料来看,两种支系的帽子均取材于自然。鸡枞帽饰的美还体现在材料之美。柳宗悦强调“工艺源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4]确实,花腰傣鸡枞帽的制作原材料竹子取材于自然,就地取材,选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阴凉、潮湿处的竹子制作出的鸡枞帽经久耐用,帽形呈圆形且坚固。竹子表面颜色呈粉白色,竹子内部的水分和表面的质感适合编织,一个帽子能够配戴四五年。某种意义上,鸡枞帽选用的天然材料也是一种自然之美。花腰傣人选取竹子作为原材料也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生长规律,不会乱砍乱伐。在选定竹子的根部上方进行裁断,使得砍后的竹根仍然可以自由生长。生长到两三年后仍可以接续使用,竹子的每个部分都是有用的。在制作花腰傣鸡枞帽时,竹皮、竹芯都是可以利用的,较硬的竹子皮打磨后可制作鸡枞帽的支撑架,里层的竹子劈成竹条和竹丝进行帽子上下层的编织。最后剩余的竹子软绵绵的竹芯部分非常柔软,花腰傣人将其作为洗碗布,剩下残余弃之不用的部分竹子可以用来烧火做饭。这也体现出花腰傣人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后,从花腰傣帽饰的制作工具来看,竹材、木材是制作工具的最主要来源。鸡枞帽编织模具是编织鸡枞帽的基础,鸡枞帽几乎所有的编织工艺都是在模具上进行的。模具分为鸡枞帽编织模具和模具支架,将模具放置在支架上配套使用。模具是攀枝花树制作的,其优点是重量较轻和表面光滑,便于旋转编织时操作,一些手艺人的模具已经使用了二十几年。虽然,鸡枞帽的制作模具是由树木打磨形成,但如今的花腰傣村寨里的任何一棵树木都不能被砍伐。甚至于,花腰傣人对于自然生态有一种责任感,他们尊重自然植物的生长规律,期望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二)审美乐天性
从花腰傣人的文化性格来看,花腰傣女性们佩戴的鸡枞帽常用于生产生活、遮羞遮阳等场合,也能够体现出花腰傣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在劳作中也想要展现出自己对待美的态度,展现出审美乐天性的状态。
花腰傣傣洒支系的鸡枞帽表面颜色不是单一的竹子本色,而是呼应了其传统民族服饰的色彩,其帽顶表面的色彩结构是由红色和绿色组成。帽顶中心主要以绿色部分为主,沿帽沿三厘米处以红色部分为次。红绿的色彩搭配恰巧呼应了傣洒女性们身上的传统民族服饰,体现出色彩美。此外,花腰傣人不局限于单一的色彩美,在傣洒鸡枞帽编织过程中也会加入绿色细闪的金线和竹丝一起环绕编织。绿色的金线在阳光下照射出非常好看的亮光,增加了光泽感,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早期傣洒鸡枞帽的编织是没有增加金线的,金线的添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而创新的,人们在重视实用价值的同时,考虑到帽子整体的效果,也越来越注重帽子的美观性。
花腰傣傣洒支系的女性们会在鸡枞帽上添加很多装饰物,在购买新的帽子时会一并把装饰品买好,主要有彩色假花、彩绳、彩坠等。人们在装饰帽子时会考虑到假花颜色的搭配和彩色绳穗外漏的角度,在鸡枞帽内侧拴系上装饰物会通过反复多次的试戴确定装饰物的最佳位置,以确保旁人在身后各个角度都能够看到好看的装饰。可以看出,花腰傣鸡枞帽是佩戴给“他者”看的。花腰傣装饰品几乎没有人以纯白色、黑色为装饰,选用最多的是彩色。
即使不是盛装,花腰傣女性们日常佩戴鸡枞帽也会在鸡枞帽里先戴一个有帽沿的平顶纺织帽,将头发塞进帽子里。尽管是日常使用最多的纺织帽,她们仍然会首先选取亮丽色彩的颜色,使鸡枞帽与布帽子接触面增加摩擦力,鸡枞帽不会在低头时掉落或滑动。在下地劳作时,也会有些妇女在鸡枞帽上增加一片颜色鲜艳的包头。包头将鸡枞帽完全遮挡住,目的除了防止阳光晒到脸,隔绝热气外,也体现了女性的“爱美”的心理。或因传统的佩戴习俗,没有人会散着头发直接佩戴鸡枞帽,花腰傣妇女们在节日、婚礼仪式等重要场合中则用银头饰将头发束起,银头饰是镶嵌了银泡、银芝麻铃的环状帽子,佩戴时在行走的过程中还可以听到沙沙的响声,是属于花腰傣女性们的独特声响。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帽子,花腰傣鸡枞帽的佩戴方法不是直接佩戴,通常需要与头饰相搭配进行佩戴。现今,在传统节庆的正式场合中,傣洒女性佩戴帽子时,会将所有的头发挽成高高的发髻藏于银头饰中,再将鸡枞帽放在银头饰的顶面,白色的绳线系在银头饰后侧。从正面观看,鸡枞帽将花腰傣女子的脸遮住一半,呈现出一定的角度,只能看到一半的面容,遮盖住花腰傣女子的娇羞与情感。不管是在鸡枞帽上增添装饰物还是鲜艳的包头,即便没有穿着盛装,处于劳作之中,花腰傣女性们依然选择用“美”来填补自己的,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这就是花腰傣女性们审美乐天性的体现。
三、花腰傣鸡枞帽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花腰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花腰傣主要聚居在低海拔河谷地带,东西靠近哀牢山和磨盘山,山峦连绵,河流纵横。由于身处深谷腹地,环境封闭,冬季干暖,夏季炎热,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5]。花腰傣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植被虫草丰富了花腰傣的文化习俗,气候类型影响了传统民族服饰。花腰傣有着万物有灵的民间信仰,有着自然崇拜的花腰傣人相信树有树神、水有水神,世间万物都是有灵的。具体体现在花腰傣人有着高度的生态自觉性,他们尊敬天地之下的自然万物,能够理清万物中的生存逻辑和生长秩序。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花腰傣人与自然是相融共生的关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在花腰傣整个生态环链中,花腰傣人与花腰傣自然生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环环相扣。这样看来,花腰傣人受惠于自然,“反哺”于自然,其自然生态理所当然受到花腰傣人精心的照料和勤奋耕耘。
花腰傣“反哺”于自然体现在花腰傣人擅于合理利用自然之物。从花腰傣鸡枞帽制作材料的使用来看,早期鸡枞帽采用纯天然染料,用石头研磨好的红土加入水对竹篾进行染色。近现代以来,花腰傣人使用的染料也无毒无害,不会对自然产生破坏。从制作方式来看,花腰傣鸡枞帽编织技艺在工业化时代的今天,仍然采用纯手工编织制作,没有机器化进行量产,甚至在新平花腰傣生活聚集的区域,没能形成一家厂商来组织运营,完全是手艺人们自产自销。从原材料的采集,依据自古流传下来的制作工艺流程,借助传统编织模具与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花腰傣回馈自然更体现在花腰傣人制作自然物时需要报以最大的诚意。制作精细,费时费力,花费两天的时间制作完成一顶帽子也是敬畏自然的体现。花腰傣从自然取得之物要做好做精,花腰傣雞枞帽工艺流程繁琐,编织操作复杂,所以价格相对昂贵,一顶傣洒鸡枞帽价格在两百到三百元之间。面对如此繁琐的编织工作,手艺人们不仅要耐心细致,更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使得眼、手、心保持一致。鸡枞帽手工艺人始终保持初心,制作出的鸡枞帽独具匠心。2021年,花腰傣服饰被列为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花腰傣鸡枞帽编织工艺正是花腰傣文化重要性的最好体现。花腰傣鸡枞帽对于深刻了解花腰傣这个独特的傣族族群,探索花腰傣社会文化有着更为深入的视角。
四、结语
花腰傣人的生活习俗、性格特征等生态理念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从花腰傣鸡枞帽饰造型特征、使用材料和实际应用佩戴中体现出其审美生态性和审美乐天性的生态美学特征。从花腰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花腰傣擅于利用自然之物的习性展现出花腰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意蕴。花腰傣鸡枞帽饰的制作与应用在生态环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花腰傣鸡枞帽的制作工艺更是凸显花腰傣的生态之美,有着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态审美享受。花腰傣的鸡枞帽饰及其文化中蕴藏着花腰傣人的生态美学意蕴,人与自然和谐与平等的生态理念顺应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值得人们借鉴和深思。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11-16.
[2]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16.
[3]李永祥.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9):92-97.
[4]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0.
[5]果霖,李刚,苟双晓,刘玉璟,张天会.花腰傣服饰景观的人地适应与地域特征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6-50.
作者简介:王昕,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