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要辩证分析、合理推理

2023-06-06 00:54李晓事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演绎推理眼光事物

李晓事

入乎其内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是在信息中淹没自己,还是让信息为己所用?明辨是非需智慧,兼听与否得思量。如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合理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一、不偏执,做到辩证分析。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简单化,而要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时,需要辩证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

1.多个角度,用全面的眼光看到不同。

事物总是有两面甚至多面的,认识事物既要看到正面,也要察其反面;既要看到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既要肯定成绩,也要发现问题;既要欣赏长处,也要明白不足。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避免走向极端;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避免认识片面。

《谏太宗十思疏》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百姓比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作者通过一分为二的分析,向唐太宗表明利害关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先正面设喻,再从反面说明,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劝谏意图。如何“积其德义”?魏征提出的“十思”,是从不同角度向唐太宗提出建议。

2.避免孤立,用联系的眼光看到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要么是整体与局部、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关系,要么是相互依存、主次分明、有取有舍、互为条件等关系。《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根”与“木”、“源”与“流”、“德”与“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是通过比喻来论证“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3.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变化。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必然违背事理。要关注时代生活,更新思想观念,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分析把握其变化过程,做到既抚今追昔,又预判未来。如《谏太宗十思疏》,作者深情回顾历史教训,联系当前鼎盛状况,提醒君王居安思危。

二、不随意,做到合理推理。

推理,逻辑学上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我们常用到的是根据推理的思维方向分类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此及彼的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是合理推理。

演繹推理的典型形式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个别事物,结论就是论点。如《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王安石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根据提出了大前提:“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接下来通过批驳司马光提出小前提:司马光对革新活动的责难“名实不明”——不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于是自然得出结论:司马光对革新的责难“天下之理不得”。

演绎推理还有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推理、二难推理等形式。充分条件推理,即有了这个条件,就有相应的结果,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推理,如《答司马谏议书》中,“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必要条件推理,即一定要有的条件,无此条件则无彼结果,生活中常用“只有……才……”“不……不……”“除非不……”来表示必要条件推理,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排除法推理在做选择题时经常用到,排除其他,剩下最后一种就成为必然,如《拿来主义》中,选项: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送来,或者自己拿;排除: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结论:只有自己拿。

二难推理适用于一件事有诸多种可能,而这些可能都会导致同一种结果的情形。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可能一:若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可能二:若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选择:或者去劝解,或者不去劝解。结论:黛玉都会致疾。

这些推理方法都有标志性关联词,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有时会省略关联词,这就需要通过思考前后关系和表达意图来分析其推理类型。

三、不盲目,做到理性判断。

判断不能盲目,要添一分科学理性,长一分实践精神。判断要有依据,依据从调查研究中来;判断需要取舍,取舍从权衡比较中知;判断应当自主,自主从敢于质疑开始。

1.充分调查。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开端,只有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调查要有目的性,明白为何要调查清楚。调查要抵达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占有第一手的真实材料。魏征对历史上的君王有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才总结出“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历史规律。

2.权衡比较。

有权衡才知轻重,有比较才有鉴别。权衡比较,用以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杜牧《阿房宫赋》认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苏洵《六国论》认为“弊在赂秦”。我们再和其他作品比较,并结合历史来看:苏洵的观点有些偏颇,不是赂秦导致灭亡,而是要灭亡了才赂秦;杜牧的观点也不全面,还有经济决定政治、人才振兴国家等诸多因素。

3.敢于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他人则会失去自我。我们不唯上、不唯书,而要尊重事实,遵从规律。学习《六国论》时可以质疑:六国灭亡,赂秦真是主要原因吗?作者的论证有足够的说服力吗?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要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千世界,事物丰富复杂,认识事物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思考辨析,不能人云亦云。辩证分析,客观地认识事物;合理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理性判断,把握发展的规律。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认识全面,论证周密,见解独特。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文章有删节)

1.请举例说明贾谊对“积贮”的辩证分析。

答:

2.把“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这句话改写成演绎推理三段论。

答:

3.作者的主张是通过理性判断提出来的,其中有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请在文中找出来。

答:

猜你喜欢
演绎推理眼光事物
美好的事物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奇妙事物用心看
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高中地理教学
心态决定眼光
刮目相看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
演绎推理的准确表述与另一类非演绎推理
——兼论数学证明中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