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论语》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3-06-06 13:05:59熊婵
师道·教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泉源篇目论语

熊婵

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论语》教学的一些经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了融诵读、阅读、写作训练于一体的教学策略:多样诵读,读中寻“味”;以读促读,读中品“香”;以读促写,读中识“色”。这种探究,让晦涩的《论语》诵读不再孤立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外,而是浸润在他们的读书和写作中,让师生觅趣其中。

一、多样诵读,读中寻“味”

《论语》是语录体,篇目长短不一。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吟诵间,我们感受到孔子叹息周礼不复的失落与担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在一贯而下的气势中,我们感受到“正名”的迫切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朗读间,后学弟子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倾洒而出。

《论语》有些篇目较短小,可以采取小组竞赛读的方式。例如,诵读《君子之风》时,可以请同学按座位顺序轮读课文,读错的人立刻坐下,换下一个人,看看哪个大组的同学能用最少的人数将章节准确流畅地读完,用的人数最少的组获胜。小学生好胜心强,不甘落于人后,这样,每个同学都会花心思给生字词标注读音,多遍地练习朗读,午间诵读的有效性便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

《论语》中篇幅较长的章节,涉及人物较多,可组织分角色朗读。如《季氏将伐颛臾》围绕季氏将伐颛臾,冉有与孔子展开三次对话。读完后,我让同学们试着在“孔子曰”的“曰”前面加一个修饰词,揣摩孔子的语气,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孔子的语气一次比一次坚决、严厉。

二、以读促读,读中品“香”

诵读《论语》时,我会有意地插入一些孔子的小故事,如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故事性强,适宜初读《论语》时作为补充读物,当老师在讲故事时,学会“择其所好”,给予思考以及“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悬念,便有了导读《论语》的作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这样有意或无意间被激发了。

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去推荐《论语》中自己最喜欢的诵读篇目,在选择推荐篇目的过程中,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们在推荐与聆听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慢慢地发现,我们班学生们的阅读不再局限于中低年级的儿童文学,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有厚重感的书籍了,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世说新语》等,同学之间也更愿意相互推荐这一类的书籍去阅读,学生的阅读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班的书“香”味也更加浓厚了。

三、以读促写,读中识“色”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一篇以“我读《论语》”或“我眼中的孔子”等为题的练笔,不仅可以将平时的诵读与阅读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还能把学生的文学审美、文学创意与表达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纳入,读出百“味”孔子,正如《论语》中有一章道: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学生不再会局限于老师或者书籍中所认识的孔子,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视角,带上有“色”眼睛,去读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理解的孔子,而当同学们读出不同的“孔子”时,学生之间的思辨也就此拉开,学生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也就更加璀璨。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从感性到理性、阅读到思考,《论语》与孔子慢慢地在学生生活里立体化,学生的写作潜能慢慢地被唤醒,正如叶圣陶所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同学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渐渐学会用多种角度去看身边发生的事,用有“色”眼光去分析判断,学生的作文深度也就有所提高了。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泉源篇目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杜泉源
如何读懂《论语》?
奔涌吧!泉源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春分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