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资源的融创式生物学科教学实践

2023-06-06 04:58秦丽
师道·教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边界课程体系育人

秦丽

“融创式生物学教学”试图用自身的教育实践回应新时代学科育人的要求,将学科育人要求融入生物教学,在生物学科的基础上,立足地域资源、创建真实情境,开展校本实践,弥合三大课程体系缝隙、实现三大课程形态融通,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三全育人,培养能够面对更加复杂的未来世界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过程

1.课程体系的融合问题

改变课程体系割裂、生活学习两张皮的问题;融入地域资源,弥合课程体系(即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之间的缝隙,让课程体系间建立更有机的关联。

2.教学形态的融合问题

改变单一型、宣讲型、唯教材论的传统课堂思维桎梏问题,探索“1+X”式课堂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以课内外互补为特征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学习方式的融合问题

改变被动灌输、缺乏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忽视素养形成的学习方式,建构跨界共融的高效学习模式。建立个性鲜明、多元联动、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研究成果概要

1.拓宽学习生态

构建融创式课堂结构,改变唯教材论的传统课堂,突破传统校园空间与学习时间的局限,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地域资源融入到各级课程中,实现教学、实践与环境三者有机融合。

2.创新育人手段

基于无边界学习的理念,突破校园空间和学习时间的局限,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多种学科技术,以新手段、新形势拓宽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途径。

3.三全育人

发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能力,促成依托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结合地域资源,优化综合评价方式,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和师生双向成长,开展特色教学与实践活动,将“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科育人”,真正演绎“解读自身、习得知识、学会生活”的融创式学习过程。

三、创新与特色

1.“1+X”——突破教材知识的边界

以无边界学习理念引领,通过课堂、社团等形式将课本知识与地域资源有机融合,探索“1+X”融创式学习方式,构建“解读自身、习得知识、学会生活”的生物学习体系,突破学科的知识边界,聚焦学科的育人价值。

2.因地制宜——突破课堂时空边界

融创式课堂依托地域资源和学科技术,让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想学就学。开拓校内的无土栽培实践区、室内植物标本展示柜、创想实践活动、科学大解密等,开展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编印周边植物的识别与鉴赏集,组织不同主题的科普阅读分享等特色学习体验活动。

3.融通生活——打破教与学的边界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引导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关注理性思维习惯和积极科学态度的养成,从而培育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未来学习者。在亲身参与的生活体验中,突破教和学的边界。

4.着眼未来——天地即课堂

将课堂拓展到校外,学校利用周边的小南山资源,开发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尝试构建一种联动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的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体验式学习过程。

四、成果主要内容

1.构建“1+X”式融创课堂,拓宽育人生态

我们结合未来教育发展需要,融合周边资源,突破了教材和课堂中的固有枷锁束缚,融通真实的生活情境、实用的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融创式生物学课堂结构图谱,探索出了一条以“情境导入—问题驱动—思维引领—素养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让生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2.融入地域资源,弥合课程体系,体验无边界学习

(1)关注地域资源,构建融创式生物学体验课程

立足学校周边的小南山生物资源,我们在课程中带领学生通过对学校及其周边植物资源的调查、识别,建立赤湾植物资源库;通过标本制作及展览,建立植物标本室;将每种植物特征及相关实验过程等各类资源分门别类,设计特色网站:赤湾数字植物博物馆,打造赤湾周边植物资源的信息化资源库。

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无边界学习理念为引领,打破课堂、时间、地域、教材等界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离开教室,甚至是迈出校园,聚焦校园周边的小南山多种动植物资源,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生物学实践,获取生物学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生物观察与调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生物表达能力等;通过师生实践过程中,合作搜集、整理和书籍编印、网站设计、MOOC课程开发等活动,将实验教学推广至日常生物中,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内化社会责任担当。

(2)借助信息技术,赋能融创式学习活动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探索能够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培育未来学习者的育人路径,课题组尝试开展基于学科技术的教与学方式探索,开发完成了MOOC课程“生物学教与学实用工具导览”。

(3)开展特色活动课,弥合学习與生活的隔阂

课题组组织开展了特色活动课,通过改造废弃树根,绿化美化校园;改造废弃水槽,构建生态鱼塘;探索小南山植被,建设赤湾植物标本柜等,突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坚固壁垒,将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弥合学习与生活的隔阂。

3.融合多元评价,培养未来学习者

(1)重视学习动态评价,持续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通过组建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组织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项目研究、与创客室、手工坊等校内机构联合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举办成果分享会等方式,着力打造学生的常规实验、自主实验与个性化实验相融通的实践体系,实现常规教學与个性化实验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持续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2)优化综合展示方案,链接核心素养发展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课题组完善了生物学科的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学习过程性评价、各类动植物模型制作、科普阅读分享活动、常规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等多元化评价模式,旨在内化生命观念、形成理性思维、提升实践探究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担当。

(3)关注科普阅读,拓展学科视野

通过读书会分享等活动,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扇生命阅读之门,让更多的同学走进来,了解生命、解读生命,这也正是生物学学习的意义“解读自身、习得知识、学会生活”。

(4)建立师生协作体,打造学习同频共振新模式

为锻炼学生的合作、处理信息、生物表达等能力,坚持开展“我是小老师”“课前一讲”活动。学生讲课的形式丰富多样。在合作备课、讲课、交流展示、点拨梳理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知识建构的效率。

五、效果与反思

1.打通课程体系,体验无边界学习

将地域生态资源引入三大课程体系,通过特色校本课程弥合三大课程体系的缝隙。同时,三大课程形态的融合解决了教学方式的统整问题。通过这样一个统整,建立了学科的关联性,实现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培育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学习者。

2.破壁共融,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融通

在教学上,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将科普、生活常识加以融会贯通,突破课本知识的边界;开拓校内无土栽培活动区、室内植物标本展示柜,开展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编印周边植物的识别与鉴赏集,组织不同主题的科普阅读分享等特色的学习体验活动,突破课堂时空边界;回归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担任课堂“小老师”、自制教具,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突破教与学的边界;构建融创式课堂结构,突破时空界限,融通生活,生成了重视生活、阅读、分享、动手与创造的课堂。

3.三全育人,拓宽育人生态

融创式生物教学实践旨在引领学生形成学习的跨时空观, 营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塑造学生学习的新资源观,将课堂之外多种资源引进到教学中,形成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建构学生学习的自主观,学生具备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权,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伙伴和学习的途径等;将学生从被动受教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学生发展更加多元,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加有效、高效。

4.效果显著

本项目自2014年研究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已发表的论文有十多篇,编写校本教材1部,完成省级子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区级课题2项,相关实践成果还多次与帮扶学校进行展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边界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