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鎏旒
“党史教育”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而是在党史学习的基础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的思政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之际,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笔者提出在小学阶段要讲好党史故事,培育政治认同。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进行探讨:
一、厘清教学内容,明确目标指向
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具体内容,我们就能发现该单元的逻辑:以时间为序,精神为核,选取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事件,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组织了教学内容。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知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同,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责任感。
二、讲好党史故事,坚持价值引导
(一)提炼核心问题,精选教学内容。以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为例,在体会长征精神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取“飞夺泸定桥”“一块银元”“四渡赤水”“七根火柴”等有教育价值的故事,围绕核心问题,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基于事实,领悟蕴涵其中的精神内涵,达成对伟大的长征的精神建构和认同。
(二)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政治认同。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党史教育中我们要坚持好“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师把纷繁复杂的史实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教学活动,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通过故事法、情境法、项目式学习等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既要了解历史,又能领悟内涵。
1.故事法。简短有趣、有情有理的故事,可以让党史教育寓教于乐,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但“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需要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因此,在通过故事法学習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代入进去,化“他”为“我”,同时一定要时刻注意价值引导。
2.情景法。运用情景创设,引导学习者进行历史体验也是党史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为了再现历史情景,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图片、视频、微课以及角色扮演、模拟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并感受当时情形和人们的感受。例如,教学《勿忘国耻》这一话题时,可以通过视频《松花江上》进行导入,音乐和图片会将学生带到沦陷的东北,引导他们体会东北人民国破家亡的痛苦,体会这段屈辱的历史。教学《虎门硝烟》一课时,可以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片段,呈现林则徐的相关奏折、家书等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3.项目式学习。在进行党史教育时,我们应遵循知行合一原则,把理论教育和体验感悟结合起来,既要提高认识也要培养行为。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活动园》栏目“祖孙三代比童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访谈、搜集资料等方式,列好访谈提纲或调查表,对祖孙三代人童年时代的衣食住行用等做一次问卷式调查,然后到班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体会祖国和家乡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党的恩情,跟随党的脚步,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时,老师们可以在教学任务单上设定以下二个问题:1.红军长征有多难?2.红军战士为何不怕远征难?教师带领孩子们从多方面探究红军战士在长征中所面临的问题、红军战士为什么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牺牲,从而深刻体会红军战士有着坚强的革命信仰,进一步体会出这才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开展党史与道德法治融合的教育,教师要基于学情、明确目标导向、坚持价值引领,优化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立场,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讲好党史故事,让学生在党史学习中了解国情,形成国家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拥有理解社会现象(新闻事件)的背景知识,增加对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关注度;形成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洞察社会现象、预测未来。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课题“项目式教学下港澳子弟班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1357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