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其中的优美语言、饱满情感、含蓄意境都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然而,一些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却没有将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落到实处。唯有重视课堂上的审美引导,为学生创设感受美的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文章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古诗词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词;审美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小学生‘秘密守护教育机理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SJCX21_107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雪纯(1997—),女,江苏师范大学。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刻不容缓,而提升这些素养离不开语言运用能力。古诗词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能带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素材。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提升其古诗词审美能力。
一、古诗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价值
审美能力在古诗教学中主要分为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与审美鉴赏力三个方面。审美感知力以人的感官为支撑,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调动自身感官,让自己投入审美活动中,从而获得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鲜明的事物和具有节奏的韵律很感兴趣,而古诗词本身具有简约凝练、语调生动的特征,能给学生带来特有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享受。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自然而然地调动不同感官,融入审美情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诗词,还发展了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想象力强调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小学生的想象力是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发展的,并逐渐加入创造性的成分,而古诗词是凝练的艺术作品,具有言约义丰的特点,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象和情感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遐想。人读诗就是再作诗,读者的想象连绵不绝,各种情感不断涌现,诗的生命也就长长久久[1]。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思维获得了延伸,想象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人对文学、艺术以及其他事物的领会和欣赏能力,是创造美的必要前提,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要给予学生美的体验,并引导其独立地欣賞、判断和评价美。随着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能独立品味古诗词中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古诗词,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古诗词。
二、阻碍学生古诗词审美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知识目标导向,忽视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主要是由人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机能共同支撑的,其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新课改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将知识点作为教学安排的依据。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以逐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机械性的学习中完成学业任务。在这种以知识点为导向的课堂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感受古诗词深层次的美。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也无法感受到诗词之美,学习重心偏移,核心素养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诗中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品味诗中哲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然而,部分教师形成了定式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无论是什么题材或风格的古诗词,都使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授课,即揭示题目—了解背景—解析字词—翻译全诗—体会情感。这种学习流程虽然能帮助学生达成考试目标,却忽视了古诗词的语言、意境之美,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哲理,不利于学生审美想象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阻碍审美鉴赏的发展
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指的是人能够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情感内涵、意境哲理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判断、赏析与评价,并据此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只有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才能理解诗词的含义,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能够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诗词融入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提升学生的做题效率,为学生安排形式死板的教学活动与任务,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学习,模式化地分析诗词的情感内涵,不给学生自由鉴赏诗词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依赖性,在课堂学习中变成被动接受的参与者,失去课堂中的审美主体地位。
三、提升小学生古诗词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诵读激趣,发展审美感知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本身具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非常适合通过朗读来感受其中的美与内涵。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2]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逐渐入情入景,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那么教师应当怎样指导学生诵读,以提升其古诗词审美感知力呢?
第一,要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诵读教学。古诗词中一些字词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难以独立地诵读。通假字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出现的难点,如“骚人阁笔费评章”中的“阁”字,在这里读第一声;又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的“有”通“又”,读第四声。像这种易错易混的字,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进行全文诵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对于不同题材的古诗词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如在诵读描述风景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时,要用愉快的语气;在诵读友人离别的思乡怀人诗时,要用惆怅的语气。这样带着情感诵读古诗词,学生能更快地掌握诗中情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第二,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模仿力,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诵读的热情。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能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正确规范,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诵读能够让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诗词产生情感联系,使学生在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第三,结合音乐吟诵诗词。诗歌是与吟诵相伴产生的,追求发音效果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3]。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生动形象的事物吸引,有韵律的音频在课堂上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将诵读与吟唱结合起来教学古诗词比单纯的讲课更具趣味性。目前已经有不少古诗词被改编成歌曲并广为流传,如《明月几时有》《琵琶行》等,教师可以引用这些音乐曲目,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为教材中的古诗词编曲,这样既能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又能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审美主导者。
(二)创设情境,提升审美想象能力
诗词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古诗词在结构和内容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读者进行想象,这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画面进行再创造和补充[4]。学生的性格、认知、生长环境等各不相同,他们对古诗词的思考与想象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然而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喜欢采用固定模式,设置单一的教学情境,很少给予学生发散思考的机会,使古诗词学习变成一种模式化流程。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呢?
诗画结合,再现情境。因为古诗词语言及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需要借助想象领悟其意境。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容易被鲜明生动的形象吸引,并能借助直观形象去发散联想古诗词的意境,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美与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听情境,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诗中的丰富意象。例如,在教学《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暮色江景图”,给学生提供延伸想象的支撑,帮助学生领悟诗人在视角变幻中所传递的暮时江水之美。
问题探究,以疑促思。审美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义的审美问题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拓展文本、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想象与探究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获得对诗词的感悟。例如,在學习陆游的《雪梅》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景物去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可向学生提出“诗人笔下的雪与梅各有什么优点与缺点?”“在雪梅对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等问题,通过紧密衔接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思考中抓住诗词的主线,领悟诗词中蕴含的道理。
角色扮演,身临其境。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绘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他们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5]。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带有生活气息和童趣色彩,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之角色扮演活动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会非常高。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诗中的形象,让学生化身为诗中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在表演中品味诗词的语言,发散思维,体悟诗人传递的思想感情。
(三)趣味活动,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在趣味活动中更能集中注意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美好事物,在活动中给予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帮助学生发现与欣赏古诗词的美,表达对古诗词的想法与思考。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很难沉浸在活动中并产生思考,那么教师要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呢?
第一,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习热情,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作铺垫。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将古诗词有趣的一面呈现给学生,适当地开展游戏,以丰富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中国诗词大会》是弘扬古诗词文化的经典节目,其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诗词游戏方式,“诗词接龙”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这一游戏趣味性强,能增加学生的诗词量,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养成打下基础。
第二,提供自由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分析、判断、评价诗词的能力。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将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在对诗词进行系统的讲解后,列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挖掘与分析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学生在自由讨论中畅所欲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个性化的赏析诗词的方法,并逐渐形成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结语
小学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创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思维,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获得心灵的陶冶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古诗词学习打好审美基础。
[参考文献]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28.
刘启亮.浅谈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7(31):162.
陈雨露.诗词吟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1.
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68-70.
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