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斌 魏琰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积极育人成效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时代发展,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为了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工作。目标管理作为一种实践多年的科学管理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科学系统地梳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得力方法。
关键词:目标管理;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86-03
作者简介:谢斌(1966—),男,黑龙江克山人,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群工作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及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HZJG2021031)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可充分运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方法,明确目前存在的困境,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其成为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源。
一、课程思政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优化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解决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分开,专业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教授专业技术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上,但思政课程也很难履行所有教育功能。课程思政不是关于课程的思政,而是在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其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结合,运用到非思政类的课程中,帮助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标管理是被实践证明的一种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在很多现代产业中被广泛应用,是管理者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分目标,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在实际运用中,目标管理能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工作积极性、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益。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育人措施,目标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方法。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方法,在研究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突破困境,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中取得最佳效果。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单要抓好专业课教师,更应站在“大思政”格局的总体目标上,制定一系列分目标,包括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等。在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中,可以促进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二、目标管理视域下课程思政构成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总体目标时,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根据“纲要”要求,课程思政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
(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除了思政课程以外,专业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首先应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怀的教育和引导,即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长期性、经常性开展的工作之一,所以,要把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1]。新时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旨在通过课堂授课、专业实践和日常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使其能够思考国家的未来,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信心,自觉与中国梦同心同向同行,从而引导学生对民族、对国家树立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
(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一个人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一定的思想引领的,这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的是理想信念[2]。一直以来,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起主导作用的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往往比较宽泛笼统。而理想信念往往与专业密切相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更能促使学生信服,产生共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既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培训,也要求其对学生開展具有家国情怀的理想信念教育,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
(三)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众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价值观不断涌现。网络信息化也促使东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使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困惑,容易在不同的价值观中迷失自我。思政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授中侧重全面的传播与引导,而专业课程则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应重点关注。以往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实践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能够持续地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生产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历史的基础[2]。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加大力度弘扬中国精神,具体来讲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的精神是以其文化底蕴孕育而成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灿烂辉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已经是00后,甚至即将迎来05后的年轻人。学校要考虑这些年轻人的需求,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新时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课教师应按照融合、分层次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使“忠、义、礼、仁”等传统美德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激发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育人新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重视不足,“大思政”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课程目标模糊,缺乏协同机制,存在改革动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资源挖掘不深、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和相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缺乏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国家智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新时代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仍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只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的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缺乏重视。对于国家新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和专业课教师墨守成规,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内生动力,还没有走出专业课程只教专业知识的圈子。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资源挖掘难度大
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需要专业课教师熟练掌握专业课程内容,还需要关注时事动态及热点事件,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目前,很多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专业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的挖掘存在一定难度,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同时,由于不同学科和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缺乏目标设定,教师仅是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展现给学生。
(三)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承担育人的使命。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态度不够积极,对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欠缺,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方式方法单一。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专业课教师对政治理论、热点时事和行业动态进行关注,提高理论运用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四)课程思政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对于专业课程、学科发展、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均有所触及,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课程思政建设来说,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评价机制有待完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推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评价流程是对于课程思政触及的各项课堂要素加以整合,并评价各项指标要素是否满足一定的标准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队伍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尽管制定了一定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措施,但并未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四、目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高职院校应在“纲要”的指导下,结合目标管理,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内各分目标之间的定位和关系,针对各分目标进行科学设置,以完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
(一)开展课程思政调研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什么,这需要高职院校组成专业团队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科设置的特点开展调研,然后,结合调研结果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调研要从多方面、多维度开展,包括师资队伍、学生学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方面,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定位总体目标,进而具体到每个分目标的难点、重点。
(二)进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结合课程思政调研结果进行总体目标设计与指导,确定课程思政系统的分目标,找出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脉络进行梳理,圈出核心点和关键位置,全面规划,突出问题的重难点,使目标设计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是一个从上至下,再由下向上的循环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各系统、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共进。
(三)拓展教师思政理论内容学习
专业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传播者,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打造一支以品德育人、以爱心育人、以教学育人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所差异,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需要专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3]。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讲座、研修培训,以及不同专业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以此拓展专业课教师掌握的思政理论内容并提高思政理论水平。同时,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包括提高学情分析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结合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动态和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贴合时代和学生需求编写教材
实施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条件就是教材,也是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主要工具。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按照“纲要”要求,将国策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到各专业课程教材之中,力求编写出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的融入切忌生搬硬套,应结合专业内容选取相关融入点,让教材的内容和质量与教育成效成正比,使学生使用起来不反感。
(五)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建设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作为分目标之一,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建设[4]。因课程思政示范课有着引领作用,所以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评价部门应联合推进项目建设。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集合优秀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打造一门或几门示范课程,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思政育人能力,进而带动专业及整个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提升。
(六)健全课程思政相关评价机制
首先,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自身特点健全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做好相应的目标设计。在设定目标时,应考虑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生学情等实际情况,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也勿泛泛空谈,设定模糊,无具体量化考核,使教师无从下手。其次,评价机制不应局限于教学考评,还应包括相关部门、系部考评、学生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甚至还可以包括用人单位对学生和专业课程建设的评价,多维度建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综上所述,在目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管理者、教师充分联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大思政”教育教学环境,采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方法,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9-28(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
[3] 杨洁,李晓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實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127-129.
[4] 包兵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独特性及其实践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2(9):14-17.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