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价值、问题及路径

2023-06-05 22:53巫富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创数字化数字

巫富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双创”教育是以创业教育为主导,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1]。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模式奠定了政策基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2]。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引发了各产业领域从生产要素到生产力,乃至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思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必将成为各地区促进就业和激发创业的重要动力[3]。在以数字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形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亟须培养一批满足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因此,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要立足于社会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构建“双创”教育体系。

1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价值

1.1 直迎“双创”机遇,紧抓数字产业红利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拉开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序幕。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孵化器政策倾斜、建立创业风险求助等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金融政策上,对高校毕业生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300 万元[5]。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双创”教育体系,有利于紧握创新创业的政策红利,抓住创新创业的时代机遇。数字经济的全面来临使得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要紧跟数字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数字产业与数字技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大数据支持,方便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思路,而且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也吸引了更多学生抓住“双创”机遇,扎根数字领域进行创业。

1.2 培养创新意识,推进学生价值实现

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双创”指导服务、创新创业保障等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创新创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2021年新设市场主体超过900 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孵化器数量超过6 000家[6]。这不仅扩充了市场就业岗位,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还充分肯定了个体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的巨大能动作用,在顺应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下,为高职学生个体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外在条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将数字思维融入高职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技能实践中,能够为学生的数字化创新创业奠定良好条件[7]。而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改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数字实践能力,为其毕业后在数字领域的开拓创业奠定基础。

1.3 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将数字经济相关元素融入“双创”教育体系,使学生创新创业更具数字导向性,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青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使青年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在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用智能化的眼光瞄准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以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刻画的中国创业青年群体画像,2022年中国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占比超九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支持、教育引导、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数字领域深耕厚植,有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整体规模达到45.5 万亿元[8]。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其规模的壮大,对怀有创新创业梦想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经过“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高职学生的加入,无疑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2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问题

2.1 学生“双创”意识不强,数字化实践经验缺乏

当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较多地接受了填鸭式教育法,形成了固化思维,创新意识相对僵化。在升入高职院校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将目光延伸到数字化实践领域,具体表现为学生“双创”意识不强,数字化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一是受到家庭资源、社会阅历、行业实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未能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部分学生在固化的思维模式下只求一份安稳的工作,难以承受和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困苦。二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知识储备量较少,没有强大的专业知识支撑,即便有了创新创业的想法,也会因专业能力欠缺而很难有较大的进展。三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缺少数字设备的支持与大数据技术的渗透,导致学生数字化实践不足,相关经验缺乏。

2.2 高校“双创”师资配备不足,数字化课程载体缺失

师资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元素。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配置,未能搭建数字化课程载体,影响了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并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与课程教材,“双创”教育多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主要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或者由辅导员组织教学[9],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本身也缺少相应的创新创业经验,导致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停留在抽象化的概念层面。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受到数字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并未搭建数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数字化“双创”平台和数字化实践活动缺失,“双创”教育发展滞后。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为选修课,在开展中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双创”教育的数字化研究方法、大数据学科前沿、政策性创业保障等相对缺失,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和丰富的“双创”素材进行详细讲解,加之创新创业教育与毕业就业工作混淆,导致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课程载体缺失。

2.3 社会创新创业认知偏差,数字化成长环境不佳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受到社会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然而,当前社会创新创业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面临诸多困境。从社会宏观层面来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风险意识占据主导,部分群体思想僵化,对于创新创业存在抵触思想,认为“双创”教育只是高职院校招徕学生的噱头,未能跳出圈子看问题,这一认知也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培养,加大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难度。从学校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创新创业等各个层面的育人责任,育人压力较大,很难全面兼顾。通常而言,高职院校往往将大部分教学资源投入到专业教育领域,无形中压缩了“双创”教育的发展空间[10],更遑论针对性地营造数字化“双创”教育环境了。因此,在社会创新创业认知偏差与数字教育环境缺失的双重影响下,虽然学生享受到了数字时代的红利,但是高职院校仍需进一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和加强数字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2.4 “双创”教育测评滞后,数字化评价体系不全

评价机制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建设滞后,尤其缺乏数字化评价体系,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方面,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双创”教育测评体系。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就业”的人才输出机制,但是在输出质量的测评环节,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以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的评选为例,采取的是“自行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并未建立精确细致的评价指标,缺少数字化评价数据与模型化评价体系的辅助,单凭专家组的宏观性评选,很难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作出客观评价。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质量评价本身存在“时滞效应”,增加了“双创”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难度。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量为指标无法客观评价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质量[11]。即便有高职院校会进行1~5年的追踪调查,但学生的回答率、代表性会出现偏差,同时缺少大数据支撑,导致“双创”教育质量评价失真。

3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

3.1 提升“双创”意识,搭建数字化“双创”实践平台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信息化素养和互联网思维,才能真正开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育人模式[12]。《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针对高职学生“双创”意识不强,数字化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数字化“双创”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一是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大思政”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特性与个体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塑造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数字化教育,将数字思维与数字化技术融入日常的专业教学领域与实践操作环节[13],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带来的行业变革,从而解放思想,树立创业意识。例如,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开展线上办公演练,培养学生信息化和数字化职业能力;三是注意搭建数字化“双创”实践平台,提供专业创新就业机会。在专业实训中,结合所学专业的产业升级趋势与行业发展前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和创新项目的潜力,更好的借助数字化技术复盘和迭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实践环境。

3.2 优化师资配置,改革数字化“双创”课程体系

《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并“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以此优化师资配置。基于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师资配备不足、数字化课程载体缺失的问题,一是需要加强师资力量配置,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头部企业家担任“双创”导师,与专业教育教师形成配合,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双师型”队伍,同时注重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二是加大投入,建设数字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小总裁班、创业论坛、模拟沙盘等“双创”课程的开设,利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资源优势,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中数字化元素的融入,开发创新性、创造性、智能化的“双创”实践活动。三是注重数字化“双创”课程与“双创”教育的整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利用大数据,开展学分管理、创业活动、创新意识的数据收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3.3 加强校企合作,营造数字化“双创”生态环境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多方共同努力,“双创”教育亦是如此,更有赖于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要“深入实施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推动企业示范基地和高校示范基地结对共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据此,从社会层面来看,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借助数字化传播工具与媒体平台,加强全民“双创”意识的洗礼,破除固化盲从的就业思想,在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营造良好的“双创”环境,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开放的创业观。而学校层面来看,要科学处理学生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做到全面兼顾,避免顾此失彼。尤其是需要分散学校的“双创”育人压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合力建设高职院校“双创”基地,打造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此外,高职院校要依托国家“双创”政策的红利,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发展的同时,循序渐进完善“双创”基地内的数字化设备,为高职学生数字创新成果和数字科研项目提供助力,激发高职学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发展。

3.4 优化测评指标,完善数字化“双创”评价体系

《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为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针对“双创”教育测评滞后、数字化评价体系不全的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双创”教育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是“双创”教育的实施主体,应遵循“精简化、代表性”的评价原则,实现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的过渡,既开展学生“双创”教育阶段的评价,即课程评价,又注重学生毕业后创新创业实践阶段的评价,即社会评价。在健全“双创”教育评价机制时,要注重基于学生层面的毕业就业、创新创业、专业能力、数字思维和学校层面的社会声誉、软硬件配置、教学质量等指标,建立相应的衡量指标,同时利用大数据实现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构建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正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时滞效应”,坚持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的结合,充分发挥高职学生毕业信息系统的数字化联系功能,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横向追踪对比,提升调查的回答率和代表性,形成高职院校数字化“双创”评价的闭环。

猜你喜欢
双创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