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及当代启示

2023-06-05 22:53李智慧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职业

李 敏,李智慧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山东济南 250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1]。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实践提升提供了科学、丰富的理论支撑。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被誉为教育的三件大事,其中职业教育在当时被称为“技术教育”,在寻求解放的工人运动中受到高度重视。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指导工人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工人阶级的教育必须要把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技术教育传授的是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培训传授的是生产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两者缺一不可[2]。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目标、研究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考察社会未来分工带来的实践可行性基础上得出的。

1.1 社会历史发展的目标导向: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技术教育与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有理有据地分析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双向性。在考察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和工厂法教育条款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这种双向结合性。

一方面,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必要的智育和体育是进行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条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下,培养进行工厂劳动的生产工人,必须具备初等教育的背景或前提。人们通过初等教育可获得的智力成长发育和体能完善进步是进入工厂劳动的必要条件。所以设置的基础教育、初等教育是普遍的、义务性的和强制的,这能够为学生不同教育类型的升学提供基本的智力发育和普遍的体能发展。

另一方面,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智力的发展和体力的拓展能够在生产劳动中得到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工厂儿童时就注意到,在工厂上课的儿童尽管学习时间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是工厂学生和普通学生学到的东西一样多,甚至更多[3]。在工厂中的实践训练能够增强人的普遍智力和体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途径与教育目标,即在劳动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未来社会的教育就是使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更好地结合。这个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从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工人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才能越有利于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最普遍的工业部门的经营比较合理”[4]。“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5]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建立工厂职业学校的办法来加强对工人的生产训练,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来追求剩余价值。社会生产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越凸显,工人阶级掌握的技术技能越来越熟练,思想觉悟不断更新,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工人“掌管全部社会生产”[6]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断催生着社会变革。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胜利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来看,提出:“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7]尤其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更好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高质量社会发展提供专门化、专业化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同时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来看,当智育和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3]。谈到未来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个性的发展是和谐的、充分的、主动的、统一的,这种自由而全面的解放离不开自觉的生产劳动。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3]在共产主义蓝图中都有体现。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劳动推动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职业教育是把生产劳动、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能够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是人在生产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

1.2 社会的分工层次:把国家举办、政府监督、学校教育和工厂训练有序统筹起来办好职业学校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职业技术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性规律进行了思考,同时结合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实情况,从社会分工层次,在国家、政府、学校和企业层面对职业教育布局进行了统筹安排。

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起着统筹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明确了教育的国家性质,指出:“教育可以是国家的,而不是政府的。”[5]主张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办好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和任务。国家举办的教育规定了其性质、方向和目标,同时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要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职业技术教育来看,国家能够为职业技术的学校设置、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和立法保障等方面提供宏观的指导和布局,为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完善个人全面发展提供方向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曾在文章中指出:“居民在5 000人以上的城市应该有中等技术学校,大城市要有更高级的学校。”[5]这里指出国家从规模和布局上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把握。这样的统筹规划具有目标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整体性,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产出效益。

在政府层面上,各级政府扮演着监督员、督导员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马萨诸塞州每一个市政府都有责任保证所有的儿童受到初等教育”[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府发挥着监督、督导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政府对职业学校办学是否规范具有直接发言权,对职业教育的考核与监督应该分派给各级政府[6]。

在学校层面上,职业学校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阵地。技术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开设的组织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技术学校开展的必要性,认为“和国民小学一起至少还应当提出技术学校”[5]。进而指出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8]。在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就提出技术学校初具类型教育的想法,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在企业工厂层面,工厂要为职业教育提供训练实践的条件。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工厂的设置,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教育基本是与工厂生产结合在一起的,肯定了把职业教育设置在工厂的做法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强调要“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8]。更好地使工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力,这种做法也沿用至今。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的教育中“技术学校的部分开支应当靠出售这些学校的产品来补偿”[8]。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生产实践所产出的成果、产品可以作为学校开支和学生训练费用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职业教育投入成本的来源,能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问题。对于普遍的智育和体育,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免费的、公共的教育[9]。对于专业性的职业教育,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要根据专业复杂性进行衡量,指出:“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3]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进行适当低收费,这是基于科学的理论分析,能够减轻劳动者学习技术技能的物质压力。

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分工层次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应将国家统筹、政府监督、学校办学和企业工厂实训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智、技全面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循序渐进地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高度重视职业道德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人的发展,提出全面发展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强调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循序渐进性,指出:“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8]针对于此,提出几个条件,年龄条件是“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3];时间和保障条件是“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5]。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确保把职业技术教育中人的发展作为主体,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性和发展性。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为人类服务的长远职业道德目标。高度肯定了为全人类谋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道德目标是高尚的、光荣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思想。近代大工业兴起,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资本家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严苛,通过制定严厉的工厂规章制度来剥削工人,其中的职业道德是资本主义的虚伪的、丑陋的和剥削的观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对旧职业道德观念进行批判,形成了新的职业道德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指出敬业精神和诚信精神在职业中的重要性。对于敬业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部分医生的不称职行为进行批判,对具有敬业精神的“汉特医师”进行赞美,强调要对工作负责任,讲敬业道德。对于诚信精神来说,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运用严谨的理论,明确指出了在经济活动中,借贷行为是凭借信用品质作为抵押,这种借贷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领域,诚信是拥护祖国、政治忠诚、新闻报道客观和教育工作诚信等具体内容,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道德影响。职业敬业和诚信,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工作中始终秉持的理念,也给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留下深刻的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对职业教育中的内容和方法十分关注,特别注重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倡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职业教育,尤其指出敬业精神和诚信精神在职业道德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深远价值。

2 列宁和斯大林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教育思想,结合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列宁和斯大林提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具体化的、比较完备的苏联职业教育理论方法,他们的职业教育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职业教育,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和思想指导,是基于俄国革命的严峻性、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苏联发展现代大工业的要求与苏联工业落后、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对于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对我国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1 着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在批判小资产阶级民粹派时,就强调只有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相结合才能发展现代科技,满足社会工农业发展的要求。列宁十分重视发动工人的力量,强调对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提出:“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是保证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所异常必需的。”[10]列宁认为,工人必须要从革命的主力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工人的技术技能对于苏联工业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时期,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了解决工业生产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斯大林大力发展青年的技术教育,根据统计,1933年初苏联工厂艺徒学校的毕业生占新工人的70%。他明确了完备的技术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高度劳动生产力和丰裕的消费品。为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纲领,列宁指出通过技术教育能够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业指挥人员,这些具备生产技术的知识分子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15]。在二战时期,苏联强大的职业教育系统迅速启动应急计划,通过缩短学制、提高强度的方法培养了大批合格技术工人补充到一线军工生产中,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技术教育,采取措施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是列宁、斯大林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工厂艺徒学校提高工人水平及工程技术人员水平等方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使苏联工业发展到新阶段[16]。在俄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和斯大林注重发挥工人技术技能的力量,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2 从发挥党的领导、广泛吸纳教育人才和大力发动宣传教育角度来制定专业的苏联职业教育体系

在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之上,列宁和斯大林不断探索适合苏联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到斯大林时期,为适应高速发展的工业需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苏联不断建立起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注重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党的领导、教育人才兼容和宣传教育。

首先,职业教育要由党来领导和部署。这根源于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来源于大批拥护社会主义的工人劳动者。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中央就设立了“职业教育总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职业教育总局)负责管理各类技术学校,列宁强调要无条件地对年满15 周岁的国民普遍地实行职业教育与“普及综合技术教育”的结合[11]。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立了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后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设立了基本的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制度。随着苏联教育的发展,60年代成立了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专门对职业教育进行规划和研究,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专业化,为工业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其次,通过广泛吸纳教育人员,兼容技术人才充实职业教育。列宁在工作中强调:“要吸收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育家以及栽植技术教育方面具有同样知识的人来进行职业教育。”[11]他指出,可以把掌握了国外工业工作经验的工人组织起来,训练落后工人,传播职业技术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12]。苏联十分注重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企业的作用,明确要充分利用包括国营农场、发电站等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工人实践锻炼,用好企业设备和资源,吸纳企业协作开展综合技术教育。同时,苏联注重派遣人员出国学习技术,既“引进来”又“走出去”。

在苏联,工厂艺徒学校是培养青年技工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根据统计,苏联“一五计划”期间,这类学校就培养了45 万名熟练工人。青年在这类艺徒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接受专门的职业培训。技工教育发展迅速,具有普遍性、专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普遍性”是指苏联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普通学科的学习。列宁特别指出了要在职业学校扩大共产主义历史、革命史、地理、文学等普通学科的范围[11]。强调职业教育是最基本的普通知识、综合技术知识与专业技术三者的结合。“专业性”是指苏联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精通行业业务的匠师[13]。开展专门的活动和作业加深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多样性”是指职业学校的建设具有多样性。斯大林指出要注重职业学校的层次性,开设初级、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使苏联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最后,注重宣传职业教育,传播技术知识。列宁不仅在革命中十分注重宣传的力量,而且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宣传传播。他指出:“刊登在报纸上的和投寄给报纸的材料以及其他材料,都应当有系统地定期印成小册子和活页文选……都应当为传播职业技术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服务”[12]。

2.3 关注职业教育塑造全面发展人的作用,突出本国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

列宁、斯大林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强调职业教育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并且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苏联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

列宁、斯大林强调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与实际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就强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2]后来列宁指出,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4]。人们可以通过生动的职业教育获取更好生存生活,从而促进个人的不断完善。

列宁、斯大林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15]。列宁认识到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工人阶级的阶级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色,清除苏联职业教育中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残余。另外,注重学生的社会政治引导,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上,列宁和斯大林结合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围绕苏联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并且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极大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苏联的职业教育为本国工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影响深远,对我国早期的工业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职业教育论述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是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变革的社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展开的,对于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刻启示。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发展,必须要向立足时代导向,加强思想引领,理论与实践相互贯穿、完善评价体系的方向持续发力,推动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3.1 时代导向:紧跟时代前沿部署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产生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职业教育自提出起就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务于政党建设和国家发展。斯大林在指导工人生产时强调,要让青年工人了解自身的光荣作用并自觉地忠实地履行建设新社会的使命[16]。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结合新时代的新任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必须要充分重视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特色,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的时代黏性,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满足职业学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必须要从顶层设计上规划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适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目前我国正处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理论到实践、从立法到宣传全面探索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结合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智能制造和产业服务的关键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问题导向出发,推行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不断彰显职业教育的时代需要。

搞好教师梯队建设,打通技术技能与理论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在职业学校,教师更加需要做好“理论+实践”的建设,不仅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完成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师傅”。这就要求在职业学校教师的选拔上不能脱离学生的特点、培养的目标和实践的性质,要通过严格选拔、岗前培训、企业锻炼和终身学习的全过程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指导能力。要采取宽口径引进人才,优化“双师”队伍结构,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17],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3.2 思想引领: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政治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和训练技术技能是相辅相成的,职业院校必须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在生活上有目标、工作上有技能,全面发展自己,奉献家庭、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职校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理论课堂”。在遵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特别关注职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培养特点以及未来就业导向,要围绕职校学生的需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讲活、讲得接地气。可以通过采取创新课堂的方式,充分发挥行业道德模范、职业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的思政示范作用,更好地利用融媒体矩阵平台,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做好价值引领。

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理论课堂上讲,更需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讲。实践性强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仍然以专业课程和企业实训实习为主,技术技能学习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内容。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带到专业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将课程思政的元素渗透到专业课堂和实训场所,也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政府、学校和各行业企业的力量。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的制度来支持和督导职业院校办学。其次,学校要通过创新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法规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特别要培养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最后,利用企业实习实训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

3.3 实践贯穿:广泛吸纳产教融合的创新形式,增强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鲜明地提出实践的观点,要在生产劳动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在工农业建设中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和市场依赖性强,必须主动出击将职业学校与社会、行业和企业跨界融合,从提高规范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前沿性上实现创新发展。

产教更好地创新融合需要增强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前沿性。职业教育的社会导向性非常强。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工农业发展到注重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依托科技互联网的新兴服务型产业。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时代发展为风向标,以满足学生就业、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前沿性,设置服务社会的长远目标。可以面向省、市、区、县培养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创新课内外、理论和实训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产教更好地创新融合必须要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企业和各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践,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已经卓有成效。通过规范的制度、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科学的手段、民主的管理能够使产教更好地发挥合力,建立健康规范的产教融合动态机制。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职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