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明珠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时说:“......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这些重要表述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综合人才指明了方向。
职业素养从宏观上说,指的是劳动者从事专门工作、专门行业或完成专门职责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对社会劳动工种了解并适应的一种体现。从微观上说,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更多强调的是航海专业学生在从事海员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航海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服从海上管理等美好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意味着,海洋经济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经济,航海事业是面向全世界的事业,要求航海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树立心中有国,国强我安的观念。
职业道德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为人处世、对待工作的各种态度和素养。这些品质从一定程度上说适合于任何职业情怀,但从航海事业特点出发,更是一种航海精神下的航海人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它更强调航海人之间的不屈不挠、互帮互助、绝对服从。
所谓的航海专业技能是航海人运用专业知识,完成航运生产和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的突出是劳动者通过有效劳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劳动者运用劳动素养,在工作者精益求精后所训练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航海人需要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完成实际操作。
身心健康是职业人在面对各种劳动过程中首先应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不同的劳动工种需要不同的身心素质。对于航海人来说,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是他们战胜大海的首要素质。为此,合理调整自己的心理,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自身身体锻炼,是航海人从事航海劳动的重要素质。
航海事业迎来了90、00后的时代,这一代人大多没有经历艰辛的社会劳动。对于他们来说,艰苦的劳动过程、劳动环境都只来自于别人的故事。为此,对于艰苦劳动的适应性以及坚持劳动的毅力,从精神上就呈现出不足,碰到航海事业的艰苦环境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而不是坚持。同时,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是以通过国家海事局职业资格考试为目标,缺乏一线实践、锻炼,导致学生在从事航海事业前都不清楚自己面临的工作的艰苦性。但现实与想象出现矛盾时,他们不是想着适应而是选择跳槽。
高职院校培养的航海类专业学生,面对航海劳作,大多数都能够结合理论应付实际操作。但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除了实际操作,还需要学生掌握航运业管理知识、单船核算能力、环境保护能力、海上法律知识。同时,因航运事业面向全世界,还需掌握文化礼仪、国家礼仪、风俗习惯等。这些应对高级劳动的综合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不够全面,学生自我学习、积累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学生高级劳动能力不足。
航运业与其他工作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船员长时间或较长时间漂泊大海。这种特点决定了劳动环境、劳动体验感较差。有些学生在面对枯燥、固定的工作模式和交往对象时,无法做到及时调整自己状态,自我消除孤独感和职业倦怠感。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调整方法。但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依然还是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代替航海心理学,未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特殊心理教育。
将劳动教育纳入航海专业课程,进一步丰富航海工匠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学理念、航海专业课程教材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上进行丰富和创新。
3.1.1 把劳动课程纳入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规划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的。高职院校教务部门要根据航海类学生培养特点,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融入劳动内容。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调整师资,将劳动课程真正以一门课的形式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一切专业知识落到实处的表现,是学生最终能够在社会取得成就的最大检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劳动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以及科学劳动等,让学生在今后的航海劳动中,能够坦然接受航运业的艰辛,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守住自己选择航海类专业的初心,努力工作,做到不轻易放弃,不轻易转岗。
3.1.2 要将劳动光荣教育理念在航海类专业师资中进行再培养
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最终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师首先要自我再教育,要潜意识中认可劳动光荣,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课程设计、理论讲授以及平日谈心谈话中,渗透劳动光荣理念,让学生感受到航海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劳动元素,纳入专业课程,教师也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特点,谋划更多创新教育。比如思政课教师在对航海类学生授课时,不仅可以讲授大国工匠精神,还可以将这种教育和航海事业进行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启发学生对航海事业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劳动课程可以与航海专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岗位、不同的实习环境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收获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为此,劳动课程既可以是专任教师,同时也可以是各科教师兼职,教师完全可以从自我专业知识出发,讲授劳动精神,让航海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加喜爱航海事业。
3.1.3 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编入航海类专业教材收集整理有关劳动精神的相关资料和素材,在专业课程中设计加入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和航海工匠精神充分结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劳模案例、大国工匠视频等,和学生讨论劳模事迹,安排小组辩论赛,一起探讨推广劳动精神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将航海职业道德、航海职业精神培育一并纳入其中,让学生了解并懂得航海人从事航海事业坚持的意义。把劳动精神编入教材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接纳并懂得劳动所带来的的意义,主动端正劳动态度,参与劳动实践,养成劳动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航海人最突出的收入对学生优势逐渐消失,这样的变化降低了海员工作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可,高职院校应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打造具有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发挥隐性教育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3.2.1 宣传航海家精神,渲染航海职业氛围自古以来,航海史上的航海家,不仅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航海精神,还具有知天文地理,懂风土人情的广博知识。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航海事业世界性的特点,航海家还需要懂得国际礼仪以及熟练的外语知识。在他们身上,学生能够学习的不仅是经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航海精神、航海素养提升自我对航海专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有效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成为一名航海人并坚持航海事业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航海家精神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甚至是航海家话剧表演,让学生懂得海上劳动的不易,发现自我身上的不足,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航海知识的决心。学校团委可以根据航海专业特点,建立具有航海特色的社团,激发学生热爱航海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3.2.2 以专业劳动为教学实践,发挥航海企业文化作用
要加强校企合作,发挥航海企业文化对航海专业学生的熏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做到以海为媒——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责任。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和航海企业联系、沟通,组织学生参加最新船舶下海仪式,参观航运船只,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短途实践,感受航运发展的科技感,了解航运发展最新动态。组织企业家进校、优秀学长上讲台、与船长共话人生等活动,掌握航海职业的特点,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利用学生寒暑假、五一、十一小长假,组织学生深入航海企业,以一名准航海人的身份参与航海工作,找到自身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带着问题,深入航海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3.2.3 以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升航海劳动纪律性
结合航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在航海专业学生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落实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强化军事训练,树立良好的军容风纪。实施准军事化一日制,规范统一着装、一日内务要求、排队进教室、文明礼仪等,以此提升学生集体主义、绝对服从等意识。航海类专业所在学院要进一步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严格落实到位。学校各部门要发挥联动机制,支持学院开展准军事化管理,特别是学士处要积极联系当地部队,在做好军训工作的前提下,建立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常态化机制,为航海专业学生提供更完整的教育后勤保障。校团委要积极发挥团学干部作用,在班级中讲好人文课,特别要开展好有关海上安全、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劳动实践、专业调研等方式,进一步传播人文知识。
高职院校现如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往往简单的用一张试卷或实操来对知识型技能进行考核。但对非技能,比如心理健康调试、人际交往、管理、决策等能力的考核却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而缺乏。
3.3.1 发挥第二课堂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要注重第二课堂建设,特别要将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社会劳动等纳入其中,通过对劳动过程的跟踪、记录、反馈,来实现非检测性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根据航海类专业学生特点,制定三年劳动清单,实现专业实践劳动全覆盖。要将学生在校期间和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表现、礼仪仪表、诚实守信等方面量化考核,多角度、多渠道进行跟踪记录、反馈,让学生时刻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学院要安排专门的老师,对学生的二课堂学分进行汇总,并在评优评奖中得以体现,从而调动学生规范言行,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3.2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现如今都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航海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开设航海心理学,学校心理教育健康中心也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讲座,教育学生如何调试心理、如何与人相处等方法。但是针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特殊的就业心理,学校应专门研究,专门制定教学方案,专门设计问卷全面跟踪学生成长心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随时调整教育内容,通过课上课下、案例套路、心理活动等方式,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意志,提高他们抗压以及抗挫能力,从而适应海上艰苦的劳动环境。
高职院校需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高职类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推行劳动教育。并依托劳动教育实施职业素养提升工程,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自我、接纳自我并肯定自我,从而使职业素养成为学生内在品质和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