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理论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06-05 16:10陈东利刘德中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性资本主义

陈东利 刘德中

(1.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433;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有现代化就有现代性,两者紧密联系。现代化是过程性概念,描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和实践过程;现代性是结果性概念,描述的是对现代化带来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指向未来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势必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理论的超越

狭义的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其核心维度是工业化,着重从一个社会的内部来说明其发展。狭义现代化理论通过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试图为不发达国家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了现代化,却在因循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上深陷现代性漩涡。该理论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伴随着殖民化的过程,以歧视性的话语霸权对东方世界形成解释力。几乎所有社会发展理论专家都认为它对说明落后国家的社会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这种情况下,依附理论作为代替狭义现代化理论的一种努力出现了。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拉美,研究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格局的一种理论。依附理论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概念是“中心—边缘”格局。“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位。”[1]理解落后国家的经济衰落、环境恶劣、局势动荡等困境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们受到原殖民国家和强势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压迫。依附理论主张不发达国家必须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根据自身国情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但依附理论并没有完全摆脱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看法,在非经济问题领域也相对缺乏说服力。

世界体系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沃勒斯坦提出,是对依附理论的直接发展。该理论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统一的大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2]该理论把说明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考察社会间的相互作用上,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激烈批判,对世界发展进行宏观思考,努力克服了狭义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的缺陷。

世界体系理论吸收与借鉴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自身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逻辑,因而其未来发展必然是走向崩溃。其运用了马克思的基本方法,对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制度与现实问题进行有力的批判。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世界规模上收入的两极分化造就了空前壮大的受剥削阶级,这为反资本主义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运动的最终结果将是世界性的社会主义体系代替资本主义。但与此同时,世界体系理论自身仍存在较多矛盾与局限性,沃勒斯坦依然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马克思一再揭示,西方现代化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不断扩张的过程。列宁强调:“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3]伴随着贫富差距扩大、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更不可为不发达国家所复制。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可以看作是一个逐步回归马克思的过程,足见马克思对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及其本身的生命力之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同时又能造福人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开辟了中国发展理论的新天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与重大考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4]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历届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胜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拥有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中国开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对西方发达国家摆脱金融危机和转变自身发展方式,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鲜明特征

经过崎岖而漫长的探索历程,中国终于走出了自己特有的现代化道路,并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本质意蕴与鲜明特征。

(一)根本性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近代中国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他各种主义也都无法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面对复杂的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民族复兴的实质,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没有党的领导,有利于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制度可能就坚持不下去,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与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根本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资本至上”或“以物为本”的发展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劳动原则”或“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现代化的核心主旨就是人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追求的是资本的无限增值,必然导致人被抽象统治,产生阶级对立与贫富分化。只要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无法消除的内部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将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以人民为中心,蕴含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逻辑。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

与西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目标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满足其美好生活需求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新时代新阶段,共同富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做出规划,强调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根本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其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因此,“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以消费主义为主要表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出现单向度人格等问题,导致了精神文明世界的荒芜。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和精神,而精神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是物质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价值现代性的复归,强调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的现代化的高度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更包括精神需要。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素质的提升,物质文明的建设将受到影响,人类社会难以持续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对全球范围自然资源的掠夺式攫取实现了工业文明,但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日益退化,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四)根本走向: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是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非西方国家被迫卷入了西方式的现代化过程,并丧失了民族独立性。以和为贵、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和传承的美好理念。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广大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艰辛探索,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直在坚定地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人‘复制’中国的做法。”[6]我们一直强调和平发展,并向世界庄严承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但是能不能实现我们期待的和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西方国家。忘战必危,我们只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才可能真正走出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包容共存的价值理念,主张充分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进行的百年伟大实践,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有着独特的推进路径。一是独立自主。在顺应全球化的浪潮中掌握发展主动权,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又是赢得未来的根本保证,并为世界上广大落后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全新选择。二是后发赶超。中国式现代化是高效率的现代化,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其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三、立足中国式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性是现代化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总体性概念。其最初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直接联系的,表达的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社会及其本质的反思与评价,因此我们可称其为“西方式现代性”。而中国式现代性又称“新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结构性反应”[7],并成功解答了西方式现代性的逻辑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对西方现代性的剖析与超越,立足中国式现代性高扬人类新文明。

(一)对西方式现代性困境的剖析与超越

“西方式现代性,意味着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和人的独立性的生成,同时也意味着资本逻辑 (物的逻辑)对人的控制的开启。”[8]资本主义在普遍生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普遍生产贫困、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和国际间的冲突与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道:“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物质、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9]可见,西方式现代性遵循资本至上逻辑的内在机理,作为劳动者的人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被无情地抽象统治和主宰。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与冲突,必然导致各个层面的分化和撕裂。从全球维度来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固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充满了对外殖民掠夺、血腥压迫和暴力扩张的霸权逻辑。同时,资本运动的效用和增值原则,又决定了资本的反生态本质,不可避免地引发自我毁灭的生态危机。

如何冲破西方式现代性固有的困境或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找到一条解决出路,这就是打破资本逻辑,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共产主义道路。《全球现代化和多元现代性》的作者艾伯特·马蒂内利曾经提到过“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即各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往往面临人口、城市化、环境、贫富差距等相似问题。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应对这些关键节点方面相当成功。”[10]针对西方式现代性带来的资本至上、关系对抗、殖民霸权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坚持人民至上、追求共同富裕、遵循和平共生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性的超越。

(二)立足中国式现代性高扬人类新文明

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特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创造的人类新文明,在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成功突破西方式现代性的逻辑和发展桎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对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成严峻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发展从追求高速度到追求高质量,从主要满足人民物质需要转变到全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道不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两山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清朗网络空间观”等必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支柱。

第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后工业时代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然产物。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避免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转移环境污染保持自己国家的环境优美,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决定了其与环境的矛盾,真正的生态文明是后资本主义的产物。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认为,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扭转,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严重损害已经无法靠其自愈能力弥合,因此他主张人类要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他也承认,在资本至上的逻辑之下,资本主义国家很难做到减少污染、浪费及对资源的攫取。[12]中国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由此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以实际行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个人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之中,全人类都实现了美好生活,人类社会才会飞跃到自由王国,这就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世界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美好愿望的落实,更是回应西方现代性危机下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的重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中华文明观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机融合下构建出来的,蕴含着深刻的文明内涵,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切中,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狭隘文明观的超越。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性蕴含的平等与包容的特性,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

第三,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指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13]21世纪也被称为信息文明时代。知识和信息,是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并在今天日益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力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交流的网络化,是信息文明的重要表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排他性抑或是垄断性不同,信息资源可以广泛传播,并在共享中带来信息价值的增值。动态、开放、共享是信息文明的主要特征。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更是给人类未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社会的变数增加了,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挑战难以预期。面对这种局面,要倡导信息文明,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自觉抵制低俗网络行为,划清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少数精英的专利,不能让人工智能的发展降低和消解人的价值和人存在的意义。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利用好就是国际主义的新平台,可以成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途径。

概言之,人类文明只有在交流、对话中才能相互借鉴、相互丰富,也才更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探索历史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人类文明新形态才具备了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可能性空间,而中国式现代性可以高扬人类新文明。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性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式失败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