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德意志人移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原因

2023-11-08 14:14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德意志殖民地北美

刘 成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7世纪以前的德意志动荡不安,黑死病、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带来的动乱、1524年的农民战争等事件,严重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进入17、18世纪以后,德意志人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最终促使德意志人掀起空前的海外移民浪潮。关于这一时期德意志人移民英属北美殖民地原因的研究,国内学界过多侧重于战争和宗教方面,忽视了经济层面、全球化影响、德意志地区人口流动性、人口压力方面的研究,而且分析过于笼统,缺乏细化。①笔者认为,德意志人规模空前的海外移民是在上述原因合力作用下发生的,在不同移民阶段,这些原因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德意志人移民北美的早期阶段,战争和封建压迫是主要原因,而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因素成为移民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原因,需要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区分,以便更好地分析德意志人移民北美殖民地的原因。

一、战争与天灾的打击

17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诸侯之间,诸侯与皇帝之间,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最终演化成全欧洲参与的三十年战争。三十年的殊死厮杀,使得交战各方精疲力竭,无力再战,最终以《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的签订而宣告这场战争的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由310多个邦国,50个自由城市,1500多个骑士领地组成的地理名词。更为严重的是,德意志地区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由于地处欧洲中心,加上德意志各邦国的宗教信仰、依附的大国不同,导致德意志地区成为三十年战争主战场。法国、西班牙、瑞典、德意志各邦国在德意志土地上进行着殊死的厮杀,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期交战双方广泛运用雇佣兵作战,使德意志居民深受其害。如同乔纳斯·谢尔所记载:“这些欧洲君主雇佣的渣滓遍布在德意志土地上,他们无辜纵火和杀人,甚至连天真的儿童也不放过。他们强奸妇女,屠杀整个村镇的居民,肆意破坏家畜、庄稼和农舍。”②据统计,1620年到1650年之间,德意志人口由1600多万,下降到了1000多万。③各交战区损失严重,甚至有的地区几乎被完全毁灭。例如,符腾堡75%的居民死于战乱,8个城市、45个村庄、65座教堂和158所学校及教会机构毁于一旦。移民最多的巴拉丁地区只有10%的居民在战争中幸存下来。虽然,有一些地区没有卷入战争,从而避免了战火。例如,汉堡和吕贝克等城市因未受到战争的影响,注册人口有所增加。④但总体来说,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表1 三十年战争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各地区人口损失⑤

三十年战争也对地中海—德意志西南部经济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⑥自中世纪以来,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地中海—德意志西南部地区是欧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西南部各邦不仅人口锐减,经济凋蔽,更为严重的是各邦国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邦国内部方面,经过战争的摧残,巴拉丁、巴登和符腾堡的实力,已经远远不如新兴的普鲁士和老牌强国奥地利,从而导致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邦国控制德意志帝国议会,西南部各邦只能在两者之间选择自己的靠山。邦国对外方面,西南部各邦完全丧失了对法国侵略的防御能力,在面对法国侵略时,只能求援于德意志帝国议会。经济方面,西南部各邦由于实力的严重削弱和政治的混乱,使得新独立的荷兰成功地利用经济上的优势,渗透和控制了德意志西南部的经济。昔日主宰大西洋到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不复存在,甚至“法兰克福成为荷兰人控制的货物集散地”,加之荷兰人控制出海口,进而导致了莱茵河地区经济的衰退。⑦有学者认为,在三十年战争中,联合省(荷兰)参与了赌博而且赢了。因为战争的毁灭性代价,实际上被德意志,不要忘了还有波西米亚所承担。⑧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尤其是西南部各邦国而言,代价是极为惨重的。不仅人口锐减、经济凋蔽,而且各邦国实力也受到严重削弱,从而失去了自卫的能力,进而在其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大大落后于普鲁士和奥地利。西南部地区居民大规模向普鲁士和奥地利移民,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合约》,虽然宣告了三十年战争的落幕,但却并未平息德意志地区的战火。经过一段时期的休整,17世纪80、90年代,路易十四持续对德意志西南部发动战争。1685年巴拉丁选帝侯卡尔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卡尔部分财产应属于其小姑奥尔林公爵夫人为借口,挑起战争。1689年,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宣战,并迫使法军退出内卡河和莱茵河谷地。但是,法军撤退过程中实施了“焦土政策”。法军炸毁城堡,烧掉城镇,屠杀村民,掠夺牲畜和谷物。⑨法军对占领地区的严重破坏,以及战时过多士兵的维持和其他过多的财政负担,都使得这一地区移民数量急剧增加。

进入18世纪,不但战争在德意志地区持续,而且天灾也接踵而至,最终导致德意志人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出现。1701年法国波旁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不仅席卷尼德兰、德意志、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区,也打断了莱茵河地区医疗战争创伤的进程。⑩与此同时,1708—1709年德意志遭遇历史罕见的寒冬。据记载,当时莱茵河流域不仅有很多人死于严寒和严寒导致的饥饿,而且葡萄藤和果树都被冻死。这对德意志的葡萄酒产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经济上严重依赖酿酒业的德意志西南部地区损失尤为惨重,进一步加剧了德意志人的经济困境。恰在这时,英国安妮女王关于支付北美路费和安置移民的许诺,以及黄金册子(Golden Book)在莱茵河谷地广泛传播。最终,有超过3万名的德意志人到达英国,请求移民。但是由于人数大大超过了英国政府所能承担的范围,英国政府只承担了小部分移民,大部分移民被遣返回德意志。战争的破坏,天灾的打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产生了移民以改善生活的想法。北美殖民地富裕的种种故事和传说,在德意志人中传播,这为之后德意志人大规模移民北美殖民地准备了条件。

二、封建统治的恢复和加强

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诸侯开始致力于恢复被战争破坏的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力图恢复战前的统治状况。德意志地区的重建和恢复模式,大体是通过遍布各地的官僚机构、法律系统和军队,来建立和加强对统治地区,甚至是农村生活的支配。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人口政策成为各项政策的核心政策。封建统治的重建和加强,使得德意志居民承担了更重的税收、劳役和兵役负担。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负担所带的的压力超过了战争,成为18世纪20年代海外移民的重要原因。

(一)加重了德意志人的经济压力

封建统治者首先做的是重建在战火中被焚毁的城堡、教会和学校,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1700年,阿德尔斯霍芬(Adelshofen)开始重建,居民需要为尼旁尔格家族修建一座新住宅,一座新教堂,一座新市政厅和一所学校。为了完成这些工程,统治者普遍采取延长居民义务劳役时间的方式。当时移民北美的绍尔(Sauer)回忆道:“每周义务为地主工作六天,如果本人不能来,必须派其他人来。”更为严重的是沉重的兵役负担。17、18世纪的德意志,上至德意志皇帝,下到各邦诸侯,为了取得欧洲强国的资金支持,纷纷依附于不同的大国。奥地利取得8200万里佛,萨克森取得900万里佛,符腾姆贝格为700万里佛,科隆选帝侯700万里佛,普法尔茨1100万里佛,巴伐利亚900万里佛,普鲁士则从英国和法国拿到多种“补助费”。虽然这种依附关系为统治者带来巨额财富,却将德意志拖入到无尽的战争中。统治者或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或为了向其他邦国提供雇佣兵,以赚取额外收入,大规模征召年轻人服兵役。相对于劳役,兵役带来的压力更大。沉重的兵役不仅加剧了居民的负担,而且使得各行各业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经济压力。除此之外,居民还需重建自己被战火焚毁的房屋,耕种荒芜的土地。这些都大大加重了居民的负担,招致他们的不满和反抗,许多人选择移民来躲避劳役和兵役。

同时,为了应对重建的财政支出和维持官僚机构、奢侈生活的需要,德意志统治者千方百计增加自己的收入。除了征收繁重的税收外,统治者开始通过限制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方法来增加收入。统治者对其境内的公共设施,如农田、草场、森林、水源、木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如帕拉丁选帝侯将森林看成自己邦国潜在的收入,并成立专门的森林官进行管理,限制其臣民对森林的砍伐。更有甚者,将公共设施和专利权出卖,以取得而更多财富。阿特灵格斯(Ittlingers)的统治者,将肥皂专卖权卖给一个犹太商人,公共磨坊也卖给私人。这些措施严重损害德意志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利益,加重了这些人的生活压力,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和对抗。居民或向大的选帝侯或帝国议会提交请愿书,或直接反抗贵族的暴政。但是这些反抗措施收效甚微,大多数请愿书未能得到回应,而直接的反抗则遭受贵族无情的镇压。这使得居民感到提升自己生活状况的希望很渺茫。为此,许多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地方寻找更好的生活。

(二)统治者实施的人口政策导致西南部人口过剩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德意志西南部各邦国实行积极的人口政策,即鼓励和吸引人口迁入,限制和阻止人口迁出。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建立一个强大而繁荣的邦国。人口政策施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德意志西南部作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成为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人口损失严重。各邦国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进行重建和恢复生产;由于领地内的臣民是税收、劳役、兵役的来源,统治者将人口看成是一种财富。人口越多,相应的收入和劳动力、军队也越多。当时西南部较大的邦国,如巴登、符腾堡和巴拉丁等邦国,不遗余力地吸引移民,许以优厚的待遇;当时重商主义理论家普遍强调人口的重要性,著名的重商主义学家约翰·约阿希姆·贝希尔(Johann Joachim Becher)就强调鼓励人口迁入和限制人口迁出对建立一个强大邦国的重要性。正是如此,德意志西南部各邦大力推行人口政策,通过免税、贷款、宗教宽容、免除兵役和授予特权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瑞士移民和法国胡格诺教徒。这些移民对于德意志西南部地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人口的恢复,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压力增大的问题。

通过实行积极的人口政策,德意志西南部邦国人口增长迅速。1700—1750年德意志人口增长率为1.2‰,而1750—1800年人口增长率则达到7.3‰,人口增长率提高了6倍。德意志西南部的人口增长率更高,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西南部河谷和山麓地带。但是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由平均继承权(Custom of Partible Inheritance)盛行带来的经济压力。17世纪中期,由于战争的破坏,西南部居民很容易获得土地,即使早结婚和多生育,也能够为子女提供足够的土地。这就使得中世纪已消亡的平均继承权传统,在西南部重新繁荣起来。随着人口膨胀,平均继承权给德意志居民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可以继承的土地和家产越来越少,以至于不足以维持整个家庭,这样人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方式贴补家用。同时,一些统治者还通过相应法律,规定只有拥有适当规模的房屋,才有放牧、木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拥有永久的房屋才能结婚。以上措施进一步加重了这些地区居民的生活压力,促使移民潮流的出现。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人口过度和移民严重的地区,通常就是在平均继承权盛行的地区。正是因为德意志西南部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分配相对紧张,才使得西南部大规模移民成为可能。因为如果不是人口密度过大,西南部统治者不会允许其臣民移民。因为,人口通常被统治者看做自己的一种财富。可是当人口过剩时,统治者和幕僚一致认为,如果不阻止这种情况,就会给其臣民带来经济问题,进而波及整个国家,甚至有的统治者为穷人提供路费,鼓励其移民。以至于有的学者评论道:“西南部贵族常常因为贫困的臣民移民而高兴,而东部地主则阻碍他们农民的任何迁移。”

(三)宗教压力和迫害

关于宗教因素在德意志海外移民过程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与战争因素相似,应该加以细化和区分。像门诺、摩拉维亚、阿米什等这些虔敬派的早期移民,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宗教迫害而移民北美。而占移民主体绝大多数的路德派和加尔文派,主要因为经济因素移民北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只有天主教、路德教和新教在德意志地区被承认,而且统治者的信仰决定其治下居民的信仰。同时,条约也规定宗教异议者有移民自由权。17、18世纪,大量虔敬派,像门诺、华尔多派、摩拉维亚派和瑞士兄弟会进入德意志西南部村庄传教。这些虔敬派的活动,引起了统治者的担心。统治者一方面担心这些异议者蛊惑其子民,另一方面贪图这些异议者的财产。为此,统治者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迫害这些虔敬派,迫使他们移民;另一方面颁布禁止这些移民携带财产出境的规定。于是,移民北美,成为虔敬派躲避迫害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追求乌托邦理想也是早期虔敬派移民的重要原因。像门诺和摩拉维亚这些派别,都有着建立世界性教会的使命,力图使世界归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教会。1682年,威廉·佩恩亲自来到莱茵河地区游说,向这些教派描述自己“神圣实验”的理想,并邀请这些人一起去实现这一梦想。同时,威廉·佩恩也向这些人保证享有宗教自由权和土地所有权。这一切使得虔敬派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时代已经到来,于是组织教民移民北美。1683年在弗朗西斯·丹尼尔·帕里斯带领下的13个贵格教和门诺教家庭,受到宾夕法尼亚宗教宽容的吸引,从莱茵河下游的克雷菲尔德出发,到达宾夕法尼亚,建立日耳曼敦,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德意志人移民北美的序幕。后来,这些定居北美的虔敬派,不断派人回到德意志,吸引新的教徒移民北美。但是,移民北美的虔敬派人数很少,在3077—5550人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作为移民主体的路德派和加尔文派教徒,并没有受到宗教迫害,但是统治者官方宗教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人的经济压力和不满,对他们移民海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1550-1700年期间,尽管巴拉丁地区就更换了八次官方宗教,但是宗教宽容的政策仍在继续。无论是选帝侯还是普通居民,家庭成员有多种信仰是很普遍的事。如巴拉丁选帝侯卡尔·路德维格(Karl Ludwig, 1648—1680)选择加尔文教作为国教,其继承人菲利普·威廉(Philipp Wilhelm)则是一名天主教徒。在他统治生涯中,数次挫败天主教领袖剥夺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特权的阴谋。尽管官方宗教的改变不会带来直接的宗教迫害,但却往往带来经济压力。其一,对于个人而言,那些官方宗教背景的人在村庄或领地内,更容易取得官职,进而取得政治和经济特权,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因此,每改变一次官方宗教,总会有一些人受益,一些人受损。当巴拉丁官方宗教改为天主教的时候,加尔文教背景的卡斯帕感觉提高自己经济希望渺茫,从而决定移民北美,去寻求更好的生活。其二,对于宗教派别而言,官方宗教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派资金来源和特权。一种教派成为官方宗教后,总想剥夺其他教派的特权,扩大自己的特权。尽管官方通常并不禁止私人捐赠,但是官方教派更容易取得资金支持。出于对巴拉丁地区路德教处境的不满,科赫塔尔(Kocherthal)率领41名教徒于1708年到达伦敦,之后在安妮女王的帮助下,乘船到达纽约。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封建统治的重建和加强,所带来的过度劳役和兵役,加重了居民的经济压力。而人口政策的实施,所造成的人口过剩状况,使得原本的经济困境雪上加霜,这些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压力是造成德意志人移民的主要动因。封建统治加强所带来的宗教迫害,是早期虔敬派移民的主要原因。官方宗教改变带来的经济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教移民的进程。

三、“世界经济体系”下的外部拉力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形成以西北欧为中心的“世界性经济体系”。该体系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部分组成,并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在16、17世纪,它的中心区处于西北欧,即“西欧的世界经济体”。正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当时的德意志地区是最早卷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地区之一,这对当时德意志移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德意志人的迁移传统

现代研究表明,未来最有可能移民的人,往往是过去移民而来的人。德意志人历来就有迁移传统,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大陆,整个德意志地区始终处于一种人口流动的状态。从中世纪开始,许多德意志人跟随封建主的东扩,来到东欧、东南欧地区,甚至远到俄国。17世纪以后,特别是18世纪,德意志人移民不仅速度加快,而且移民规模也迅速扩大。尽管德意志各邦国,尤其是西南部限制或禁止移民,但是仍不能阻止其臣民的迁移行为。仅在相对和平的18世纪,西南部就有好几万家庭缴纳大量费用,以换取移民权和带走自己的财产。而战争时期的移民,以及和平时期的非法移民数量更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战争使社会更具有流动性。战争破坏了德意志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更具有流动性。例如,三十年战争最后十年,各交战国普遍感到兵力不足,开始大规模使用雇佣兵。一些参战国家开始从人口资源丰富的瑞士、波西米亚和德意志各邦国招募雇佣军。其二,各邦国吸引移民的政策。德意志各邦国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人口政策为核心。为此,各邦国制定各种殖民计划吸引移民。当时德意志地区形成了一条移民链:德意志西南部地区的居民移民到普鲁士和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甚至是西班牙,而瑞士和法国的居民迁移到西南部,填补移民空白的链条。其三,军事扩张为移民活动带来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扩张。在1748—1786年间,大约有6万名德意志人在现在匈牙利定居,随之而来的还有18万平民。在腓特烈大帝的支持下,30万德意志人向东部的普鲁士拓殖。以上原因,使得17、18世纪德意志人口流动加快,而且规模也是空前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迁往东欧的移民都一帆风顺,因为普鲁士和奥地利、匈牙利的移民政策都有很强针对性,对于紧缺类型移民持欢迎的态度,其他移民则往往拒之门外。加之当时信息的滞后性,许多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发现移民计划已经改变或取消。由于移民迁移时,已经放弃了居住权及其他权利,回到原来居住地只能沦为乞丐。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移民在去往东欧的路途中,通常会遇到危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709—1712年去往匈牙利的移民历程。当时成千上万的移民前往匈牙利,但是匈牙利接受移民的数额有限,使得许多移民吃了闭门羹。许多人在艰苦的路途中死去,回来的人绝大多数沦为乞丐。最为悲惨的是,许多人在匈牙利奥芬(Ofen)附近被当地人无情绞死,其原因仅仅是减少对这些乞丐的救济。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体系下的洲际移民,为这些无助的德意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也为那些非法移民提供了移民途径。而且当时英国殖民地政策的改变,为这种选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西欧国家殖民美洲活动拉开序幕,大西洋移民潮也随之而来。各军事强国纷纷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希望在未来的世界争夺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直到17世纪末期,欧洲人移民美洲的步伐始终缓慢。但是到了18世纪,移民步伐开始加速,尤其是英国政府,出于大英帝国的战略考虑,开始在北美建立永久殖民地。为此,英国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移民。尽管当时德意志在美洲没有殖民地,而且经济落后,但是由于其长久的移民传统,以及人口过剩的状况,加之英国殖民政策的改变,使得其成为洲际移民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尽管这时期德意志海外移民规模很小,如西南部地区的海外移民人数,只占移民总数的15%。但是这些移民却是19世纪德意志移民的先驱,而且正是因为这些先驱者在北美成功的经历,才鼓励和吸引了更多的同胞移民北美。

(二)北美殖民地的巨大吸引力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人移民北美,不是西南部农业政策、气候变化、人口过剩导致,而是受移民信件和小册子对北美美好生活宣传的吸引,北美的“拉力”作用比德意志的“推力”作用大。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移民政策的改变、北美殖民地的大量廉价的土地和相对广泛的人身自由,构成北美殖民地吸引移民的重大优势。

首先,英属北美殖民殖民地移民政策的改变。笔者认为,正是因为1709年归化法(Britain’s Favorable Naturalization Law)的通过,才使得德意志人移民北美殖民地成为可能。因为早在160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神圣检验法》中规定,只有英国的基督教徒才具有英国臣民的资格,那些信奉天主教、犹太教和其他非基督教的外籍人不得申请英国臣民资格,不得迁入英属北美殖民地。然而,随着英国在北美建立军事据点对抗法国的战略提出,以及出于开发北美殖民作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计划的需要,使得英国感到北美殖民地急缺人手,不得不推出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吸引本国移民,甚至将罪犯运送到殖民地。

但是,上述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殖民地人口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归化的问题,并于1709年颁布新的归化法。新归化法规定,只要是新教教徒,宣誓效忠英国国王,就可以成为英国臣民,移民北美。尽管后来归化法有所修改,但外籍人可移民北美的规定没有改变,甚至一些殖民地颁布了更为便利的入籍政策。例如,宾夕法尼亚和纽约殖民地规定,凡入境达到三个月以上,并愿意效忠殖民地政府和英国国王的任何外籍人,都可以获得英国臣民资格。这些法令打开了非英国新教徒移民北美的大门,使得德意志人移民北美殖民地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些法令,德意志人移民北美只能是空想。所以,英国北美殖民地政策的改变,是德意志人移民北美的前提,在各种因素中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次,北美大量廉价的土地和相对自由的环境。有学者认为,与东欧相比,北美吸引德意志移民的优势在于土地和自由两方面。北美地广人稀,一个人可以获得200或300英亩土地,甚至更多的土地。虽然移民东欧也能获得土地,但是面积小,而且土地是授予整个村庄或者是移民集体,而不是个人。如表2,以1734年费城郡德意志、荷兰和法国土地拥有者(绝大部分为德意志人)土地面积统计为例,403人中土地面积不足50英亩的有45人,仅占总人数的11.2%;土地面积100英亩以上的285人,占总人数的70.7%,其中土地面积最多者拥有556英亩土地。其中有些人的土地面积,比其家乡整个村庄的土地面积还要大,而移民在寄回家的信中往往夸耀自己拥有的土地和美好的生活。如托曼(Thommen)在寄回家的信中写道:“我拥有435英亩土地,2座房屋和仓库,6匹马,2匹小马,15头牛…,而所有的土地所付的的税额不超过7先令。”这些信件对于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德意志人来说,有着无尽的吸引力,都希望到新世界试试自己的运气。

表2 1734年费城郡德意志、荷兰、法国土地拥有者土地面积

表2 1734年费城郡德意志、荷兰、法国土地拥有者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人数50英亩以下(不包括50英亩)45人50—100英亩(不包括100英亩)73人100—200英亩(不包括200英亩)240人200英亩以上45人

北美相对自由的环境也对德意志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北美一些业主为了吸引移民,纷纷在其招揽移民手册中渲染其领地的自由程度。如1681年威廉·佩恩在其小册子强调,“不经人民同意,不能征收任何税收”,“居民在英格兰享有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在宾夕法尼亚同样实行”。到达北美后,德意志人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门诺派领袖帕斯特里亚(Pastorius)就强调:“没有国王、使者、管家或政府,将任何劳役和税收强加在他的臣民身上,除非臣民自愿同意缴纳特定数目的税收。”与德意志相比,北美的自由范围,同样非常广泛,以致米切尔伯格对“任何人可以不经过剥皮工,获取动物尸体的皮毛”和“居民可以从事任何职业,而不必受行会限制”而感到惊讶。北美广阔低廉的土地和相对自由的环境,随着移民的信件和宣传册子在德意志广泛传播,吸引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前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

(三)德意志人移民他国的触壁经历

德意志人在大规模移民北美之前,曾经尝试过移民其他国家,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德意志人最早进行移民尝试的地区是西属拉丁美洲地区。在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五世时期,为了在拉丁美洲建立一处贸易站,查尔斯五世着手组织德意志人移民拉美的行动。1525年第一批德意志人到达圣多明各地区。1528在艾因格带领下,第二批德意志人到达圣多明各地区,艾因格宣布自己为当地的管理者。这些德意志人经过艰难地开拓,在圣多明各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查尔斯五世在完全掌管德意志之后,开始进行新的殖民活动。在德意志银行和富格尔家族的资助下,更多的探险者被派往拉美,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这一系列的移民活动被限制在圣多明各附近,不能去更远的地方。因为查尔斯五世认为,这些探险者明显代表德意志的利益,不利于自己对拉美的统治。这样就限制了德意志人移民拉美,其移民拉美的人数始终在几百人之内。同时,西班牙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国家,不允许非天主教徒进入拉美,使得巴拉丁等地新教徒无法移民拉美。更为致命的是,随着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惨败,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为英国取代,大规模移民拉美的计划不可能施行。这一切都宣告德意志人大规模移民拉美成为幻想,只能另寻他处,作为自己的新家园。

德意志人也曾经尝试移民荷兰,但遭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感和责难。当时德意志人移民北美的费用约为3英镑。但是各种突发事件的耽搁以及多变的行程,许多移民到达荷兰边界后,发现自己没钱继续前进或回家。这种情况最早发生在1709年和1710年,许多原本打算移民纽约的德意志人,在到达鹿特丹后,没钱继续前进,只能依靠当地救济度日,最后被英国接走。1739年,55个经济困难又不愿出卖为契约工的瑞士家庭在鹿特丹逗留,为了避免出现治安问题,最后由慈善团体出钱帮助这些人移民北美。对此,荷兰居民普遍感到不满,认为这些德意志穷人占用了当地的资源和救济,会增加市民的经济负担。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为此,荷兰政府于1735年首次颁布,1739年再次重申限制移民的政策。政策主要针对德意志移民,要求进入荷兰的德意志移民,必须有担保人提供的通行证,才能过境荷兰。否则不准进入荷兰境内,违者予以拘留、驱逐或惩罚。同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或逗留,每艘德意志移民船只都有2—4名士兵护送。这样使得德意志移民荷兰的希望渺茫,只能通过荷兰转程前往北美殖民地。

德意志人移民英国的希望也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从1709—1710年,英国政府建立专门的收留所,收留德意志难民,但是巴拉丁人给伦敦带来了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问题。同时,伦敦贫民认为这些巴拉丁人会抢走政府对他们的救济,也对这些收容所进行袭击。这一系列事件迫使英国政府将这些移民转移到爱尔兰、北卡莱罗纳、纽约等地,这也宣告德意志人移民英国的希望破灭。而法国国王一直将殖民地视为王室财产,只有贵族才能迁入,普通居民禁止入内,更不要说德意志新教徒移民。为此,德意志人在对外移民目的地方面只能选择地广人稀,欢迎外来移民的北美殖民地。

四、结 语

17—18世纪德意志人移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选择是在“推力—拉力”作用下形成的。推力方面,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的签订,只是结束了三十年战争,而未结束德意志地区持续不断的战争。与战争相伴随的天灾,进一步加剧了德意志人的生活贫困,使他们产生了移民海外的想法。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诸侯着手恢复和强化封建统治,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城堡等建筑,这也使得领地上居民的劳役、兵役负担大大增加。德意志西南部地区实行积极的人口政策导致该地区出现人口过剩的情况,平均继承权制度的盛行,进一步加大了当地人口的生活压力,导致该地区成为德意志海外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上述情况使得德意志人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不得不通过移民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拉力方面,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随着这一体系的日渐完善,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洲际移民成为了一种新的移民方式。作为最早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地区之一,加之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状态,德意志地区成为洲际移民的活跃地区。17世纪初期,德意志海外移民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意志人移民东欧、荷兰、英国、西属拉丁美洲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与刁难。与此同时,英国为了加强北美殖民地的防御力量和战略地位,适时改变了北美殖民地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对归化法案的修改,使得德意志海外移民在目的地上有了新的选择,移民北美殖民地成为可能。而北美殖民地大量廉价的土地和相对自由的环境,对德意志移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此外,像宾夕法尼亚殖民地业主威廉·佩恩等人对移民的开放和欢迎态度,也有力吸引了德意志移民的到来。

所以,德意志人在“推力—拉力”作用下,开始了移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历程。北美殖民地的美好蓝图和德意志移民的成功经历,通过各种方式传回到德意志地区,让更多的德意志人产生移民北美殖民地来改善自己生活的憧憬。随着北大西洋贸易的发展,北大西洋移民体系发端,催生了一条专门运输移民的商业网络。靠运输海外移民获取利润的商人和船夫群体,开始提供分期付款、签订契约工合同等方式,以图吸引最大数量的移民,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这也使得那些家庭贫穷、无力承担路费的德意志人移民北美殖民地成为可能。此外,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也为洲际移民提供了安全保障。从1683年第一个德意志人定居点日耳曼敦的建立,到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调查,有超过20万德意志人移民到北美殖民者,占当时移民总数的10%。这些德意志移民不仅对北美殖民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之后更大规模的德意志人移民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德意志人海外移民的选择是在“推力—拉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推力方面,战争和天灾是早期的推力,而封建统治的重建和加强所带来的劳役、兵役负担,以及人口政策导致的人口过剩,都使得德意志人的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通过移民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拉力方面,则是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洲际移民成为了一种新的移民方式。而德意志地区作为最早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地区之一,加之其移民传统和经济落后,使其成为洲际移民的活跃地区。而英国北美殖民地政策的改变和北美殖民地美好蓝图的宣传,加之其他国家和地区移民的触壁经历,最终将选择海外移民的大多数德意志人吸引到北美殖民地,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

注 释:

① 相关著作和文章:黄绍湘:《美国史纲:1492——1823》,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美国史纲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黄兆群:《熔炉下的火焰——美国的移民、民族和种族》,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余瑜:《德意志美国人同化历程探析》,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王雯:《美国殖民地时期德意志移民探析》,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② Don Heinrich Tolzmann, The German-American Experience, Amherst: Humanity Books, 2000. p.54。

③ Hans Fensk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Germa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Vol.13, No.4 (Dec.,1980),p.333,有学者认为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参见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0页。【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著,刘新利,陈晓春,赵杰译:《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06)》,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77页。作者认为德意志农村人口减少50%,城市人口减少30%。Aaron Spencer Fogleman, Hopeful Journeys: German Im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Colonial America, 1717-1775 (Early American Studies),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6, p.24。作者认为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西南部人口减少40%。

④ 梁茂信:《近代早期西欧国家人口流动的特征分析:1550—1750年》,《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

⑤ 数据根据Massimo Livi Bacci, The Population of Europe : A History, translated by Cynthia De Nardi Ispen , and Carl Ispen ,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p.86.图标4.3得出。因为同一邦国不同地区人口损失有差异,为了更精确,按照地区区分人口损失。

⑥ 国外学界关于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地区的影响争论,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牛可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 25页。

⑦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牛可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251页。

⑧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牛可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⑨ Rosalind J. Beiler, Immigrant and Entrepreneur: the Atlantic World of Caspar Wistar, 1650-1750, 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1。

⑩ Marianne S. Wokeck, Trade in Strangers: The Beginnings of Mass Migration to North America, Philadelph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4。

猜你喜欢
德意志殖民地北美
北美灰熊被杀案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向西!穿越北美
北美纪行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只身闯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