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 福州 35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呈现出高速上涨的整体趋势,这不仅为我国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蓝海市场”,还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整体诉求。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普遍侧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则略显不足,导致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大学英语教育更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较少涉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而现代社会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愈发密切,就必须拥有大量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优秀英语人才,如果然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整体需求。因此,高校需要立足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对现有的英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加深其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化和思想的表述能力,从而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输出。与此同时,在对外经贸合作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向下,开展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使其在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结构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以践行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技能,还需要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外沟通和合作。为此,大学英语教育需要重视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以跨文化能力为切入点,推动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跨文化交际问题逐渐成为了理论界和学术界探讨的重点课题。跨文化教育的初期,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英语与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且高度强调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但随着跨文化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能力范式,而是更强调基于语言能力的交际能力,为跨文化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发展历程表明,虽然我国对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依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见在未来的研究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自然会逐步完善,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生态。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英语跨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他国文化的认知不够充分、难以辩证看到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以增强文化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并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水平。
作为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本身不仅能表达含义,还能传递个人情绪。利用汉字的四个音节,口述者可以将同样一段话以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且对方也能够完整地接收到口述者所表达的信息,这就使得汉语成为了典型的“易上手、难精通”的语种。但相较于汉语而言,英语的字词读音仅仅体现出轻重区别,而不代表具体的情感表达,这就对汉语母语学生的口语表达带来了新的问题。在阅读英语文本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着含义表达不准确、语句思想不突出的问题,虽然能准确的读出每个词汇短语,但在情感上却相对平淡刻板。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相同的词汇或短语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含义。如“Dragon”一词所对应的“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祥瑞、和谐、尊贵,如“龙凤呈祥”、“龙蛇混杂”等,且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大多也以正面角色为主,如“四海龙王”、“应龙”等。而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代表着邪恶、自私和贪婪,常常作为反面角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托尔金在《霍比特人》中描写的巨龙“史矛戈”,就被描述为贪婪、狡诈、残暴的象征,“就像是某个拥有无比财富的有钱人,突然发现少了一样宝物,即使那样东西对它来说完全没有用处”。此外,中国文化中对于不同的长辈有其特定的尊称,如爷爷、外公、舅舅、伯父等,晚辈需要根据对方的身份选择特定的称谓,才能体现出对于长辈的尊敬。而在西方文化中,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现象并不少见,且并没有用特定的尊称来划分对方的身份。如“ Uncle”几乎可以用于表示“叔叔、伯父、舅父、姨丈、姑父”等所有父辈男性,可见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差异。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更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要主动适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更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虽然中西方都曾将自然视作神灵,采取“图腾崇拜”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但究其根本,这两种文化终究有其根本上的差异。而对于历史的态度,中西方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文化强调“以史为鉴”,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避免未来的发展重走弯路,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和反思。而西方文化则更认可未来,认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的经验不会对未来的发展有何助力,甚至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本身就持有“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此外,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往往更强调集体的力量,无论是以宗族为核心的纽带关系,还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无不凸显出集体主义的思想特征。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无论是超级英雄电影中对于个人主义的歌颂,还是《荒野大镖客》等游戏作品中,对于个人奋斗的肯定,都体现出了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这种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很容易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带来阻碍,这就要求以“文化包容”为核心开展教育工作,对教师的教育能力带来了诸多挑战。
虽然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普遍仍然采取以语言知识和语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缺少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导致学生对于文化相关的了解,大多都源于自己在网络上获取的碎片化知识,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认知也大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育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和氛围,导致很多学生即便有练习英语交际能力的欲望,也会因客观环境问题而浮于想象,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也明显偏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应试教育思想产生的后遗症,加上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阻碍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实践体验课程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优点在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纯依赖教师讲授知识的困境,通过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感的教学内容,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效果。实践体验课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实践体验课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实践体验机会较少,且与文化内容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用。
高校英语教师应树立“文化本位”的教学理念,深化跨文化教学的敏感性,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常态化教学内容,凸显出文化在语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与素质,并通过持续关注国内外社会新闻,加深对文化习俗和文化差异的认知。其次,在备课阶段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课本中的跨文化内容,并通过检索资料等方式对跨文化内容进行拓展,同时利用自身的教师身份,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内容敏感性,使其能通过主动思考来形成自我认知。
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需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个人公众号、编写趣味读物等方式,分享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特点,通过趣味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还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如在听力课前,让学生根据本堂课的关键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化背景,从而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这种做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闻,使其能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文化习俗,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中阶段,教师需要按部就班的将跨文化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电子课件或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并就文化现象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异同进行拓展教学,并以课堂小结的方式整理其中的文化要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个跨文化现象的理解。而学生则可以就该现象进行英语讨论,从而有效弥补缺少应与环境和氛围的问题。课后阶段,教师需要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可以基于书籍、期刊或网络资源,开展如国内外时事新闻评论、影视作品鉴赏、文学阅读品鉴等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英语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外国友人线上交流,使其在更完善的英语环境下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
教学考核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参照,创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考核体系。首先,需要将英语跨文化交际纳入到考试系统之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如三大古镇、著名江河等都曾被列为考试题目,这点为英语考试的题目设置提供了重要指南。因此,高校期末考试需要将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考察重点,尤其是要考察其对中国文化内容的翻译和表达能力,激励学生了解并传播本土文化。从而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助力。其次,需要提高过程性评价在教育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英语考核体系中,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应至少达到40 %,充分发挥教学考核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作用,有效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等种种不良行为。过程性评价可选择的考核方式种类众多,如翻译、写作、撰写报告、制作PPT、英语辩论、英语演讲等,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区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激励其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进而增长见闻、开阔视野。
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法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还需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实践体验课程,才能让学生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感受英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风俗、宗教信仰和价值导向,进而达到提升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具体而言,英语的跨文化教育需要紧随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兼顾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豪感和世界文化认同感。一方面,教师需要围绕教材内容,开展英语辩论、问题抢答、情景演示等多种教学活动,这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基于良好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英语的跨文化表达,从而建立知识、文化与技能相融合的高效化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制作图片、视频、PPT等主题报告,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应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如进入外企实习等,这种方式既能将英语教育与文化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还能通过实践充分检验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水平,是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