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鹏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和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提供生活帮扶,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型的物质资助,难以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结合新时代资助育人实际需求重构工作模式,对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资助育人讲求经济资助与教育工作共同发挥作用,在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使其感恩接受高等教育,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加强自我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目前,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仍在探索中,但已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资助理念滞后,以被动化的思想理念开展各项工作。资助工作者尚未形成育人的思想理念,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帮扶,后续的长期调查跟踪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由临时组建的辅导员队伍完成,缺少对资助政策及资助育人工作流程的深入解读,无法精准进行资助育人的评估和认定,影响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资助认定标准单一化。当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是由学生递交贫困证明并通过报告形式,阐述家庭经济困难的实际情况,但相关工作者未进行多方取证,对学生反映情况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从而影响了贫困资助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三是资助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对育人的重视度始终未得到提高,而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承受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却被忽视。强调帮助学生完成物质脱贫,但对学生的精神脱贫未采取针对性措施。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其学习、心理及思想层面也存在压力,如果不解决学生的精神贫困,则无法实现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其目的是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则容易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甚至不愿意参与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特别是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受到当地教育条件落后的影响,当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适应,这也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所以高校将资助和育人工作密切关联,不仅能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来自国家和学校的经济帮扶,同时能够通过多维度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贫困生同样能获得良好的成长条件。
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与物力,通过多种举措来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更应注重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结合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学习生活成长面临的困境,采取针对性的育人举措,从多个维度着手,帮助学生摆脱经济与精神贫困,顺利完成求学和就业。然而这一教育目标仅依靠资金资助难以实现,需要围绕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标,使资助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高校资助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深刻影响。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包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奖学金等,而且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有效缓解了贫困生完成学业的经济压力。为了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效,需要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重视度,避免大学生在获得资助后随意消费、不懂感恩,以进一步巩固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
新时代背景下,为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时效性必须转变工作重心,更注重受资助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引领资助学生挖掘内在潜能,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使资助和育人工作深层次融合,发挥最大化育人效应。第一,树立资助与育人融合理念。资助育人作为高校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依托资助手段发挥育人功能,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促进受资助学生的精神和物质双重脱贫,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使受资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得以解决,彰显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呵护,是构建和谐校园与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在此过程中,必须对受资助学生思想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挖掘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提升育人的效果,将育人作为检验资助工作实效性的指标之一,最大限度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性。第二,确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高校资助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及奖学金等,已经解决了学生在物质方面的困难。但受资助学生容易产生多方面的思想、心理、精神层面问题,高校应引入新的资助育人思想,以扶贫先扶志作为基本原则,让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充分意识到当前的贫困是暂时的,应积极努力、不断奋斗,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真正脱贫。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一方面,应充分凸显育人核心功能,不能仅仅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综合能力发展等,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同步资助,为受资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重构资助育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资助育人工作的本质是实现物质和精神全面脱贫,只要在该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方能更明确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做什么、到底怎么做,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最大效能。第三,培育受助学生责任意识。高校传统资助工作中,通常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单一的资助方式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对此,资助育人工作应提高主动性,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使学生认知资助育人重要价值,积极参与各项育人活动。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资助育人的机会,增加民主评议环节,使学生可以发挥监督作用,提升评审客观性与公正性,使受资助学生逐渐形成责任意识,与高校教师共同维护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
资助育人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实施资助育人,对巩固育人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精准识别,认定存在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受资助群体,是资助育人的核心工作内容。认定过程是否公正和准确,对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均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认定工作流程。在评估方式方面,改变以往按照贫困证明确定是否符合资助标准的条件,应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设置多元评价认定指标,并为贫困学生建立档案资料库,其中详细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受资助记录、贫困证明、回访记录、诚信记录等,使家庭经济困难的评估更加公正透明,避免评估者主观因素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在认定程序方面,对于学生随意作假贫困证明的情况,高校需做好查证工作,联系学生所在地区的管理部门,通过沟通交流、走访调查等,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条件,通过共同帮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避免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经过核查后,需要对伪造情况予以处罚,让学生认识到这事关资助准确性,亦彰显着个人品行与诚信,务必要诚实提交证明,将有限资金用于家庭经济真正存在困难的学生。其次,完善资助育人管理机制。为规范高校资助育人管理,高校可单独设置工作管理部门,明确其工作职责与内容,精准评估和认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在提供高校资助帮扶以后,做好后续的跟踪走访,发挥该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当前高校内部有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学生辅导员、助教等,在选择大学生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提供岗位薪资来补充日常学习与生活开销,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应针对勤工助学的原则、报酬、时间和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说明,保障勤工助学的有序开展。以我国师范类院校为例,为学生提供资助服务时,可以创新物质资助方式,建立大学生家教服务中心,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和学生共同管理,并为社会需求者提供家教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客户的相关证件,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做家教的形式获取一定薪资报酬,不仅解决现阶段的生活困难,同时也为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工作累积经验。除此之外,应针对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在工作岗位中的状态和表现,以及受资助后学生学习和生活呈现出的变化,使资助育人服务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增强各项工作精准度与实效性。最后,建立资助信息传递机制。面向高校大学生及时传递各类资助政策与信息至关重要。为解决当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公开性与公正性,需要建立资助信息传递机制。高校应向学生详细阐述资助政策及相关规则,在高校的重要事项展示栏以及其他渠道发布信息,使大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资助政策及规章流程。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及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资助信息,或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主要用于发布资助政策及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资助动态。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与资助育人相关的采访视频、文章、励志故事等,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解,提高学生的拼搏奋斗意识,并在受到资助后刻苦学习。除此之外,高校应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建立线上的咨询服务平台,在学生遇到问题及困难后,可以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提供必要帮扶,提高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其一,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受助学生自信心。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认为受资助对其自尊心产生影响,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使其面对挫折和压力,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高校辅导员在日常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应适时地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其摆脱心理压力,指导其如何构建良好人际关系,逐步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高校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帮助学生改变自卑心理,面对挫折和困境始终秉持坚强心态,将压力转变为奋斗动力。其二,组织诚信感恩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有所作为。高校应将诚信和感恩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继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懂诚信、知感恩的优秀人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自身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形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和认定的过程中,坚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抵制弄虚作假的行为,只有自身的严格自我要求与规范,才能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说服力。与此同时,定期组织诚信与感恩专题活动,例如开设主题班会画展、短视频拍摄活动等,使诚信理念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准则与追求。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需要严格监督学生的诚信行为,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并将诚信表现纳入资助评定标准,使大学生坚决以诚信维护资助工作的公正性。
高校资助育人是实施助学、扶贫的有效手段,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避免失学,同时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素质与品质,使大学生健康成长。进入新时代,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资助育人理念,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构贫困认定标准与流程,辅以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支持,真正发挥资助育人的应有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