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华,张红东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20)
作为职业本科,培养新时代建筑工人义不容辞、使命在肩,新时代建筑工人不仅应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应有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还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化知识和良好的智能建造素养,这样的人才就是职业本科背景下智能建造工程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群按照“产业相近、专业相通、技术相似、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形成了以智能建造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实现了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三个专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1-2]。基于职业本科背景下,单一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高技能人才、建筑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矛盾已经凸显,通过构建以智能建造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完善以智能建造为主线的“群”课程设置,形成以智能建造为覆盖的“群”知识体系,打破原有专业界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为导向,以智能建造项目为主线,搭建智能建造专业群平台,培养适应建筑行业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新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3]。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群建设,关键在于教师,需要有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基于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专业集群的构建要符合智能建造产业的需求,在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中,主要涉及智能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等相关课程建设,不同课程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极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专业群建设起步晚,从目前专业师资队伍来看,对智能建造相关新技术跟进相对较慢,导致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准相对较低,缺乏智能建造工程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等突出能力。同时,智能建造在行业发展强调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然而高职教师在学术与科研创新方面投入时间不足,导致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缺位,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激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多元主体办学、多主体育人的重要指向,是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重要依托条件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企业要素与高职办学要素结构融合的一种优化状态,在此状态下,企业可获得人力资源,高职院校获得人才培养资源,以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状态。然而,目前企业明显缺乏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立法的缺失、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缺位、校企双方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性等。
当前,以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工业化装配式建造为重点的建造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群建设,并在专业群建设中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指标,积极嵌入信息技术,突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发展为本位,培养更多的智能建造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当下,在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中,实践教学环节仍需大力加强,各学科领域结合不够,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仿真式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与技术技能培养不匹配。同时,智能建造转型升级人才缺口巨大,而高职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却严重滞后,无法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故而,如何打造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群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智能建造专业群由智能建造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三个专业组成,同属土木建筑专业大类,共同面向智能建造产业链中的施工与管理环节,对应智能建造的装配式施工、建筑智能化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管理岗位群[2]。专业群如何精准对接以“设计-生产-施工”为主导产业,准确服务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产业链还需进一步优化。
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的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群,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介于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本科之间。首先,基于建筑行业信息化、智慧化大趋势,针对建筑企业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升级对于岗位需求的要求,积极探索形成依托BIM、Revit、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学生接收和应用知识能力,对照岗位特点细化知识模块和知识分层,对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化智能化知识点分块予以明确,全覆盖全环节渗透实践教学于智能建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为新时代智慧化信息化建筑行业培养更多高精尖、具有信息化视野,能够系统掌握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相关知识,让智能化信息化赋能建筑人才培养更精准高效。其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强化与龙头建筑企业的深度合作,统筹打造“1+X”(充分发挥“1”作用:学历证书,打好“X”组合拳:智慧建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园林工程、道桥工程)教学创新团队,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基本要素,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和培训内容,一体化推进学生“产学研课证岗”六位一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可持续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的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群内各专业紧密结合,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又有着各自特点。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一定要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弥补各专业不足,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符合以智能建造工程专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培养符合各自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既能够实现专业间的协同发展、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全行业适应岗位的前瞻性、科学性,确保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继承,有助于一致性、连贯性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后,就需要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上层互选”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按照“1+X”模式形成,主要基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X证书课程”三类专业课程及知识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职业标准、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整合模块化课程内容;将移动互联技术、BIM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相融合,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校企共同完成理虚实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将建筑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顶岗能力与企业文化贯穿始终,重构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完善教学资源,推行项目教学法。
依托核心专业智能建造工程,将其打造为省级骨干专业,以此带动其余专业协同发展,其余专业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特色专业;依托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借助学院林业职教集团平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项目为纽带,牵引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深度合作,建立建设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受益;根据各专业教学标准和建筑行业标准,结合职业准入资格标准,形成互通对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的相对滞后与建筑行业特别是智慧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并不匹配,因此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融智慧建筑行业最领先、最关键技术于职业本科教育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1+N”人才培养模式(围绕 1 个职业目标,设置 N 个教学环节);引进企业运作机制、融入企业文化、凸显高科技含量,建成一批可教学、可实训、可培训、可职业技能鉴定、可技术服务,功能齐全的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健全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和通识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服务住建行业的“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将智能建造专业群建成为一个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学结合、在全省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省级重点专业群。
在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革新及所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已被各行各业所青睐,智慧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智能建造工程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在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同时进行的基础上,借助虚拟现实手段,大力推广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4];在教学手段上,强化网络技术,依靠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5G、人工智能等技术,重视“云、网、端”,实现信息线下共建,资源线上共享。
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内容比较多,这里围绕工学交替和多元化实践导师两个方面探讨智能建造工程专业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工学交替,所谓的工学交替就是在项目化、实战化、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已有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成长规律,按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岗训练、企业毕业实习”等顺序循序渐进教学实践,同时应有序将思政元素植入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5]。第二种体系是多元化实践导师,所谓的多元化实践导师,主要是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施“1+X”(1:校内导师;X:企业专业导师、企业创新创业导师、企业校友导师)导师制分类精准授课,实现学生教育教学、成长发展全覆盖产教融合。
构建智能建造工程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完善“群”课程设置,形成“群”知识体系,探索职业本科背景下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评价。结合调研和职业院校工作经验,形成了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教师评学(教师通过职教云、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等进行评价)、学生评教(学生通过职教云、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平台,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等进行评价)、督导评价(教学督导对教师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频次及熟练程度等进行评价)、企业评分(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数字化综合素养进行评价)”的四维人才评价体系。